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212(1213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微學位”襲來,大學如何應對? |
斯坦福、哈佛等相繼推出“大規模在線公開課程”及認證服務,給傳統大學教育帶來沖擊——
“微學位”襲來,大學如何應對?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2-11-21 高靚
【新聞回放】
近日,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聯合舉辦的“2012年微軟亞太教育高峰會議”上,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等相繼推出“大規模在線公開課程”即MOOC(mass open online course),完成課程的學生只要繳納極少費用,就可獲得認證,由于不是真正的文憑,有人稱之為“微學位”。有專家指出,“微學位”可能給國內大學教育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
網絡課程魅力何在
記者發現,在豆瓣、騰訊QQ等國內網絡社交平臺上,都能找到國外大學免費在線課程的群組,這些群組成員比較活躍,經常交流上課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其中有大學生、研究生,還有“準留學生”。體驗國外課堂、擴展專業知識、增加就業砝碼等都是選課理由。
剛剛工作不久的初中教師小景也選讀了5門國外名校的在線課程,她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海外課堂的教學方法與技巧,同時也補補英文,讓視野更國際化”。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教育雖被人們賦予美好的前景,卻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盡管國內外先后推出視頻公開課,但也僅僅吸引了一部分真正愛學習的人。新一輪網絡課程開始改變這一現狀。
美國“課程時代”(Coursera)在線教育項目創辦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華裔教授吳恩達告訴記者,該項目自今年4月上線以來,已吸引來自全球190個國家的100多萬名學生注冊。目前,該項目已與密西根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33所世界知名院校簽署協議,免費提供約200門在線課程。今年5月,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也共同宣布,將投入6000萬美元開發一個在線教育平臺。不僅兩個學校的授課過程免費向全世界開放,這個平臺本身也以開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學和教育機構免費開放。
吳恩達說:“它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因為它的課程內容來自名校,另一方面因為它的互動性。我會在關鍵節點布置作業,通常是讓學生編寫程序,學生上傳作業后會得到批改和反饋,學生之間也可以組成小組,互評作業、討論問題。這門課有10萬人注冊,4.6萬人做了作業并且參加考試,最后有1.3萬人拿到結業證書。”
技術海嘯給教育帶來什么
“當前,在學費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網絡課程已經成為美國大學最熱門的話題。”微軟研究院杰出科學家古普塔教授介紹,“甚至有大學校長因為不熱衷新技術而被迫辭職。”
技術海嘯是否會引發教育變革?在古普塔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微軟硅谷研究院正在研究未來課本,未來課本不再是簡單的電子書,而是在云計算、電子閱讀器及大量在線內容的影響下,實現24小時互聯,提供豐富的交互式、富媒體體驗。此外,微軟研究院開發的面部識別技術、視線跟蹤技術可以讓電腦跟蹤學生的視線和表情,如果學生一直在看材料,就說明他可能沒聽懂,這樣老師就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狀態。這些都會提高網絡教學的互動性。”
這場發端于國外的技術海嘯是否會波及國內大學呢?
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教育部教育信息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楊宗凱表示:“肯定是有影響的。一方面,這些在線課程是非常優質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眾多的學生在學習這個課程,不容忽視。對于國內大學來說,目前面臨的挑戰一是應該怎樣利用互聯網上的各種資源,二是如何做出高質量的課程來影響別人。”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要“把教育信息化作為國家信息化的戰略重點和優先領域全面部署、加快實施,調動全社會力量積極支持和參與,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使我國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據了解,華中師范大學已開始建立數字化校園。學校采用在線教育方式開設的課程已有20多門,并且要求每個學生必須有兩門課通過在線方式學習,并且計入總學分。“中國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比較安靜,不喜歡討論,但是在網絡上卻很活躍,無論是提問還是發言都很積極。我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正在討論進一步的合作,希望將他們在多媒體、自然用戶界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應用在教育上。”楊宗凱說。
記者了解到,在提高教育信息化方面,不少高校已經開始了嘗試。前不久,清華大學和瑞典皇家工學院共同啟動了虛擬校園(C-Campus)項目,兩校師生實現遠程、實時、相視、交互式課堂。西交利物浦大學將網絡互動討論運用于“自我管理”課程。浙江工商大學也曾嘗試將5門通識課程上網,使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公開視頻選修并獲得學分。
教育信息化當更重應用
楊宗凱認為:“當前國內發展網絡教育,首先面臨的就是觀念的挑戰。教育者的很多認識還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另外就是缺少資源,特別是能上網看到的、好的課程資源還太少。”
“中國教育信息化過去幾年的重點是硬件建設,現在應該到了重視應用的階段。”楊宗凱說,“將來,我們教育面對的孩子都是數字化時代的一代,他們生下來就在信息化社會中,所以我們的教學方法更要適合信息社會的特點。”
為了培養適應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新一代師資,今年9月我國正式開通了教師教育網絡聯盟,包括華中師范大學在內的全國6所師范類大學通過公共統一平臺,可進行課程的共享和互動。
“其實,網絡課程在美國也剛剛起步,教學法方面還有待提高,以使課程更加吸引人。我們還要收集大家學習的數據作為反饋,幫助改進課程設置。”吳恩達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