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hr |
|
等級:版主 |
積分:1686分 |
注冊:2005-7-28 |
發表:503(312主題貼) |
登錄:565 |
|
|
我國泛MBA教育模式瀕臨絕境 |
我國泛MBA教育模式瀕臨絕境

國內的MBA教育在師資、教材和案例建設以及選拔機制上存在問題。今后MBA的培養趨勢是走專業化、能力化發展的路子
對不久前剛從一家國有企業辭職的郭宇宏來說,35歲是一個轉折。今年9月開始就讀MBA無疑是一件值得興奮的事情,但同樣一件事卻讓他感到迷茫:現在MBA光環已經不比前幾年,在畢業時找一份好工作同樣很難。
對于像郭宇宏一樣的中國MBA學生來說,這種畢業時就面臨就業難的問題比較普遍。一方面,企業急需人才,卻抱怨找不到合適的MBA人才;另一方面,MBA學生學費花費巨大,但畢業時卻抱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企業說:MBA太浮躁、眼高手低、理論與實踐脫節。MBA說:我們起點高,而且付出了成本,用人單位不能不考慮收入。
中國MBA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中國MBA教育應該如何發展,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MBA?
中國MBA市場巨大
1986年12月16日,38名中國學生在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學院榮膺MBA學位,他們被譽為"中國經濟管理黃埔一期"。1991年,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9所高校開始設置和試辦MBA學位,首屆招生86人,中國自辦MBA的歷史至此開始。
MBA一開始就貼上了培養"管理人才"的標簽,解決的是培養職業經理人和企業高管人員短缺的問題。
"目前全國有28.4萬家國有企業,30多萬家外資、合資企業,如果按照每家大中型企業都配備3個MBA計算,共需要180萬名。"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王方華教授稱。據有關方面統計,中國需要35萬名高級經理,但現有MBA畢業生不過幾千人左右,而美國目前MBA畢業生每年達7-8萬人。中國擁有的MBA畢業生與12億人口、15萬國有企業、上百萬工商企業相比很不相稱。要滿足目前大約35萬名經理人才的需求,若以每年3000名的速度,則需要100多年的時間。可以預見,中國未來對MBA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
參照國外GDP水平與MBA教育規模之間的關系推算,今年,我國MBA的年需求量按最保守的估計將達到3.6萬人;到2006年,我國MBA的年需求量按最保守的估計至少將達到3.75萬人,而實際上現在全國每年僅有幾千名MBA畢業生。
有西方觀察家指出,如果依據中國需要經理人才的程度,按現有的MBA畢業生培養速度推算,要滿足目前的需求,至少需要170年的時間。
中國經濟市場化日趨成熟,已經使職業經理人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作為中國職業經理人隊伍最主要后備力量的MBA,被社會賦予了廣泛的期望。
國企改革的全面推進,民營企業面臨的一些問題,都在呼喚著一批職業企業家的成長。而大量懂管理、通經營的管理人才的匱乏直接造就了國內MBA的"火爆"。 十年之癢,MBA危機重重
"MBA=高薪",這是許多人對MBA的基本印象,但這個現象近一兩年有了改變。
據今年MBA的信息顯示,MBA報考人數開始下降,有部分院校只招到兩三個人。毫無疑問,昔日拿下MBA學位就等于穩端"金領"飯碗的保證已打折扣。
據悉,十多年來,MBA的數量保持了高速增長,1991年全國MBA僅招生百余人,而去年入校的MBA規模達到了12173人。目前全國共有12041人獲得MBA學位,在校學員為32393人。
但與國外成熟的MBA教育制度相比,國內的MBA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師資問題。MBA的師資在國際上是有條件的:必須有PH.D(博士)學位;有研究成果,有綜合實際能力,就是要求你既是大學教授,同時又是咨詢公司里的專家,或在金融機構、公司里任職等。國外著名商學院的教師幾乎100%擁有博士學位;而國內,即使在北大、清華、人大也很難接近這一比例。同時,很多老師自身就沒有系統地學過管理,實踐經驗也難與國外的老師抗衡。其次是教材和案例建設。MBA的教學方法是啟發式、討論式。案例教學是MBA培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據說哈佛的MBA在兩年內要分析800至1000個案例,也就是說平均每天要處理2至3個。而中國MBA在抱怨案例太少。清華大學1991年就建立了經理管理案例,幾年下來,案例只有300多個左右,而且大部分是國外"進口",中國公司、企業的案例只占極少的比例。最后是選拔機制。
國外MBA考試比較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面試是選拔MAB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面試來發現真正具備企業家素質的人。在總成績中,面試成績通常占到四成的比例,決定你是否會被錄取。而國內雖有面試一項,但基本上是筆試分數夠了就可以上。
盡管中國的MBA存在"硬傷",而更讓辦學單位頭疼的還是MBA用人市場的低迷。
與前幾年"火爆招聘"相比,企業對MBA的興趣也在減弱。"MBA們對企業的忠誠度不高,但自身的期望值卻很高,動輒要求'高薪'、'高職位',而且不愿意從基層干起,因此我們近幾年來一直都沒有再招聘過MBA。"一位負責人力資源的副總裁這樣評價MBA學生。
同國內企業用人觀念的"理性"相比,跨國公司更注重工作經驗。安利、BENQ等企業,要么通過和一些重點高校的商學院、管理學院進行聯合辦學來培養MBA,要么通過建立內部的培訓體系來培養中高級管理人員或為愿意報讀MBA的員工提供資助,從來沒有或不再前往高校招聘MBA全日制畢業生。這種變化的結果,直接造成了企業對MBA畢業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少。
一位資深的獵頭公司人力資源顧問告訴記者,外資企業在招聘高級員工時,幾乎都"更加注重工作經驗而并不關心是否具有MBA背景"。即使對于擁有MBA教育背景的人才,"讀MBA前的教育背景、英語水平和是否具有在跨國公司工作過的工作經驗"也始終是最重要的招聘標準之一。例如,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在本土招聘員工的過程中,已經將MBA的比例由1993年的61%降至現在的43%,主要原因是由于該公司發現"往年來自法律、醫藥和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也同樣能拿出優異的成績"。
MBA走向專業化、能力化
出任中國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及MBA導師的劉永行表示,一直困擾著自己及其同行的管理人才問題亟待得到緩解。雖然中國的涉農行業已經催生了諸如希望集團劉氏四兄弟、通威集團劉漢元、超大現代家族的郭浩等新一代富豪,但令這些富豪憂心忡忡的是他們無法找到合適的人選來替他們的事業開疆拓土。
多年以來,以崇洋為最大特色的泛MBA教育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眼高手低、水土不服的MBA,這些MBA在理念、專業背景和實踐能力上的重大缺陷使他們難以擔當涉農企業、民營企業的管理重任,并使涉農行業面臨著數十年被忽視所造成的巨大人才缺口。市場在呼喚有實戰能力的MBA,涉農行業呼喚專業化、實用化、本土化的人才。
"在這種泛化的MBA培養模式下走出來的未來的'職業經理人',相當一部分MBA其實仍懸浮在事業的中空階段,就像萬金油,好像在哪個崗位都能獨當一面,但在哪個崗位又都不能得心應手,既不愿降低身價,再提升又遭遇來自各方面的瓶頸。"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王秀清在批判泛MBA教育模式的后果時說。
事實上,今年MBA報考的回落和一些MBA畢業生就業不理想的現狀正是市場對中國MBA教育的一次優勝劣汰的調整。
"這一兩年,我們的MBA學員的市場前景都不樂觀,去年我們的MBA畢業生就業遇到一些困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MBA老師這樣說。
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清華經濟管理學院、中歐工商管理學院等幾所辦學較早、起點較高的院校,已經在MBA教育梯隊牢牢地站穩了腳跟,形成了權威的綜合MBA教育。剩下的院校或機構舉辦的MBA教育,在沒有自己獨有特色的情況下,無論自身的發展壯大還是培養MBA的市場前景,都將面臨發展瓶頸。
"商學院如果沿襲泛MBA教育的模式已經很難從業已形成的格局中脫穎而出了。然而,中國行業MBA教育的空白,專業MBA教育的市場卻仍未開掘。"一位資深人力資源專家說。
中國農業大學MBA負責人付文閣博士很肯定地說,"MBA的培養越分越細,走專業化、能力化發展的路子,以后將會是主要的趨勢,泛MBA教育模式最終將走向終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