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類別 > HR資訊 > 國家政策專題 |
|
|
|
 |
|
 |
評論:以體制改革推進新農村建設 |
國家政策專題:評論:以體制改革推進新農村建設,國家政策專題:評論:以體制改革推進新農村建設,國家政策專題:評論:以體制改革推進新農村建設,國家政策專題:評論:以體制改革推進新農村建設,
? |
|
|
評論:以體制改革推進新農村建設
2月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的結業式上作了重要講話。溫家寶指出,今后要做到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增量主要用于農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讓收益主要用于農村。
與“十一五”規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的五個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相比,胡錦濤12日的講話和昨天溫家寶的講話中都增加了改革方
面的內容。我們理解,這是因為,要建設新農村,首先必須激發農村自身的活力。而要激發農村自身的活力,就必須充分發揚和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堅持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就此而論,改革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上述五個目標的途徑。
當前,農村還存在許多關系其長遠發展、影響農民切實利益的現實問題急需通過改革來給予解決。比如,市場農業的發育還很不成熟,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尚不健全,農戶沒有真正成為完整意義上的市場主體,生產要素市場發育明顯不足。再如,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不靈活,未能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轉與集中機制,妨礙了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又如,國家支持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也尚未形成,導致農村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生產潛力下降,農村公益福利事業的投入嚴重滯后于城市。此外,在城市化過程中,不清晰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為侵害農民的利益提供了可能,等等。
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推進一場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這也是從農村當前情形出發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農業稅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也使農村原有的深層次矛盾更加凸顯。如何遏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卷土重來,避免農民負擔反彈;怎樣從財力上保證基層組織正常運轉等。這些問題都與農民的現實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圍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提出加快推進涉及面更廣、層次更深的農村綜合改革的任務。
建設新農村,單有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產品和人居環境的改善是不夠的,還須升級軟環境,如科學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風習俗等方面的培養。而這一切,都要有完善的融資環境和足夠的資金保障作支撐。溫家寶在講話中就指出,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今年,要做到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總量高于上年。
有了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作為保證,在農村綜合改革和新農村建設中,還應該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世界多數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長期的政策性金融都起了重要作用,中國農村現在缺的就是這種長期的政策性金融。
在全面推進農村的綜合改革中,還有一個重點是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作為農村稅費改革配套措施之一的鄉村機構改革,幾年實施下來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村級組織,因原有農村收費項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來源———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維持村級正常運轉和村干部誤工補貼都不夠,更不用說興辦村級公益事業了。
當然,在全面推進農村改革中,必須強調要保持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這是前提。
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建設新農村,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從農村情況來看,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只有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才能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
作者:評論員 鄧聿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