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前類別 > HR資訊 > 培訓/咨詢行業觀察 |
|
|
|
 |
|
 |
中國礦業整合危機 |
培訓/咨詢行業觀察:中國礦業整合危機,培訓/咨詢行業觀察:中國礦業整合危機,培訓/咨詢行業觀察:中國礦業整合危機,培訓/咨詢行業觀察:中國礦業整合危機,
? |
|
|
文 / 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公司治理頂級學者)
當前,國家雖然對礦業有一定的政策規管,但外資狡猾地透過曲線收購等手段把中國的所謂政策規管玩弄于股掌之中;國內礦企因種種原因無法進行產業整合,導致礦產企業連年失利,外資卻竟然可以透過非直接收購的手段整合資源產業鏈,牟取暴利,凸顯了國內礦企的弱點與危機。
【外資曲線入華】
礦業屬于高風險、高投資的行業。除了無法找到礦源的風險之外,政治的風險也極高,當地政府往往會設置障礙避免外資進入礦業。一般來說礦公司投入勘探的資金中,只有約1%的投資得到回報。而開采設計、設備及人才等重要元素,會直接影響開采效率、浪費多少和環境破壞的程度。英美集團依靠雄厚的資金、人才設備、專業技術基礎,在世界各地已經累積了各樣高質量的礦產。
礦產為國家稀有珍貴的戰略資源,一般很少對外開放。在中國,外資公司幾乎不可能獨資礦業。然而,這個板塊雖難攻入,但部分外資亦能成功入侵。外資進入中國礦業的管道大致透過合作模式或是曲線收購來完成。如外資企業不采取對抗態度, 而是以合作、合資方式,采取戰略性投資取得開采權及礦產權益;或者外資以曲線收購及參股方式,進行一連串的收購及參股項目。
· 清華大學中國礦業企業經理高級研修班
【正確應對礦業危機】
對這個危機我們必須予以正視:
政策上,中國需要真正的產業鏈整合,而非價格整合。比如說煤電目前只靠價格調控,只會弄得兩敗俱傷。外資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懂得整合產業鏈。
中國并非沒有技術、管理和資金,但只限于大型國企。礦業目前的問題是行業集中度低,小型企業占了大多數,在行業低潮時就很容易給外資造就一個入侵的機會—地方政府常為了自己的利益引進外國的技術、管理和資金,結果雙手把礦權送給外資。因此,中國礦企必須整合以加強行業集中度,以改善地方企業的技術和管理,不給外資可乘之機,才能讓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命脈不致受外國人掌控。
必須密切關注外資可能進入的非法管道,建立和強化司法審查制度等加以堵塞。我們希望政府能正視問題,在危機擴大前出手阻止,避免外資吞并中國礦業。另外一方面,雖然中國內地已踏出了礦業整合的步伐,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中國礦業的整合之路絕非一條平坦大道。
【礦業整合4大問題】
中國目前在礦業的整合過程中還產生了不少本來沒有的問題,包括下面這些:
行政擠壓民營企業生存空間。礦業的整合,有兩個情況:一是完全市場化的結果,雙方都自愿,對各自發展真正有好處;二是利用行政辦法擠壓民營企業生存空間,進行壟斷。我們愿意看到的是前者,但目前的情況剛好相反。
國企利用行政力強行整合民企,然后央企再運用行政力強行整合地方國企。以神華的收購為例,令民營礦主感到難以接受的,除了神華報出的價格,還有收購方式—神華已經不和這些煤礦主談了,他們轉向了當地政府部門。如果用在當地的投資作為籌碼,政府會不會在行政許可上把這些煤礦給卡死?類似的例子很多。
我們期待的整合,是要基于市場行為,使管理優良的企業自然收購管理不善的公司,而非把管理優良的公司逼入死胡同,然后強行把一大批良莠不齊的企業并入央企。這種粗劣的手段,只會把優良的企業以至整個行業給扼殺了。
整合過于依賴政府。礦業的整合過于依賴政府的隱性財政和高壓政策的支持,而非靠管理和運營上的實力取得控制權。
在新一輪的國有化中,一方面央企有迅速做大、爭取行業前三以免被國資委槍斃淘汰的動力;另一方面有地方國企抱團取暖、割據一方,謀求相對市場壟斷的欲望;還有一方面是被整合方希望靠上一棵大樹、捧上一個國企或央企鐵飯碗的需求。種種力量交織在一起,在資源行業出現了民企國企化、國企央企化、央企政府化、政府重型化的現象。
包括央企在內的中國國企之所以能夠迅速擴張,政府的隱性財政支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銀行對央企的態度,甚至都是“麻煩你貸一點兒吧”。央企兼并或國企重組之時,往往都是銀行授信之日。2008年8月,河北鋼鐵集團剛剛重組完成不久,即獲得中國銀行480億元的巨額授信額度,這是有史以來河北省企業獲得數額最大的銀行授信額度;2008年12月,山東鋼鐵集團重組民營鋼鐵公司日照鋼鐵還未敲定細節,就獲得了超過1000億元的銀行授信額度。反之,地方企業要發展就處處受阻。
這種政策的傾斜某種程度上確實加快了整合,但過于盲目。凡是央企不管好壞都扶持,凡是民企不管優劣都打壓,把整個行業的生態環境都破壞了,不少優良的企業可能被迫納入管理尚未完善的央企,對整個行業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收而不管”的整合并購。過度擴張,再加上管理不完善,使整合后的國有企業面臨價格下跌的巨大風險。如撫順鋁廠加入中鋁后,原料由中鋁內部統一調撥,鋁廠只負責生產,雖然再不用為氧化鋁的問題到處“磕頭作揖”,但隨著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加劇,中鋁集團在各地方煉廠紛紛減產停產,甚至近兩個月總虧損逾20個億。隨著鋁價暴跌,鋁產能過剩,中鋁正在面臨電解鋁減產18%以上、氧化鋁減產38%的局面,大批地方生產公司將被迫減產甚至停產,工人的工資被拖欠,使整合的原意和目的名存實亡。
在整合之后,大部分被央企化的地方國企淪為一個生產車間,比如撫順鋁廠,原料和產品的購銷、價格和市場、企業的未來,都統一由中鋁負責。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形勢也是必然的。但是企業的整體戰略必須小心策劃,充分和靈活地利用各地方國企的優勢,并加強在風險上的管理,減少擴張風險。
不著重改善生產。國企與民企竟以賭價格定生死,而非著重生產上的改善,這種風氣要不得。中國鋼鐵業最近陷入虧損的考驗,表面上是來自市場需求疲軟、鋼價暴跌,但真實原因卻是國有鋼廠囤積鐵礦石失手。這就是為什么民企反而率先點火復蘇的原因。
中國的鐵礦石有雙軌制,國企能夠進口便宜的長協礦,并且囤積倒賣給民企,不料今年現貨礦價跌破長協礦價,國企要為壓在港口的8000萬噸和壓在自己倉庫里超過4個月的鐵礦石庫存埋單。往年,國企賭對了長協礦漲價,下游行業埋單,今年國企賭輸了,如果國家收儲的話,就是財政埋單。國企有政府或納稅人的金錢支持,必然不死,在這樣的形勢下,不管民企的素質好壞,遭殃的一定是它們,對整個行業來說也毫無益處。
礦業的整合問題,折射了很多其他行業整合時遇到的內外問題,相信這些也正是相當多企業家有著切膚之痛的。【礦業企業經理課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