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培訓論壇 > 國家職(執)業資格認證論壇 >
你必須先進行登錄 才能發貼,注冊新會員請點這里.

主題數:77203 | 帖子總數:80214 | 會員總數:2538

欄目:考證 | 留學 | 案例 | 雜談 | 職場 | 培訓 | 師資 | 講座 | 課程
 
<strike id="quouo"></strike>
<ul id="quouo"><sup id="quouo"></sup></ul>
  • <strike id="quouo"><menu id="quouo"></menu></strike>
    <center id="quouo"><samp id="quouo"></samp></center>
     
    您是本貼的第 7599 次閱讀者
     
     

     

    穷就算了,为什么我们还越来越忙了?

    發帖:zgzx1 | 2020/8/17 14:07:32 | 第 1

    穷就算了,为什么我们还越来越忙了?
         近來,朋友圈最扎心的一句話莫過于:
         窮就算了,為什么我們還越來越忙了?
         忙也就算了,還老了……
        
    ???????′????????

        
         你有沒有想象過一個畫面:
         70歲的時候,你可能還要像現在一樣工作:每天電腦碼著字,敲著客戶方案,做著PPT……
         這不是危言聳聽。
         因為我們將不可避免地成為“過勞一代”。
        
         1930年,經濟學家凱恩斯曾預言:
         100年后(也就是2030年)人類會因為無所事事而煩惱。
         他給出的理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每周只要工作15小時,就可以徹底擺脫貧窮。
        
         也就是說,在凱恩斯看來,10年之后,我們這一代人每周只要工作5天,每天工作3小時。
         但這個預言顯然站不住腳。
         因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不是每天要不要工作3小時。
         而是要不要加班3小時。
        
    ???????′????????

        
         1、一代更比一代忙
        
         這其實是一個很吊詭的問題。
         既然科技一直在進步,機器在不斷地取代人工,但為什么我們一代更比一代忙?
         這很不合理,不是嗎?
        
         就說美國。
         從上世紀4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美國的生產效率提高了兩倍以上。
         勞動者只需一半時間,就能創造出40年前的全部財富。
         那么把8小時工作制,縮減成4小時,這不是很正常嗎?
         現實卻恰恰相反。
         上世紀90年代,美國人居然迎來了“過勞時代”,工作時間每天還增加了2個小時左右。
        
         日本人更苦逼。
         他們在上世紀80年代就率先迎來了“過勞時代”,并領跑全球。
         我們常說的“社畜”一詞,就來自日本上班族對自我的嘲諷。
        
    ???????′????????

        
         事實上,二戰之后,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很多國家的勞動時間確實開始縮短。
         但奇怪的是,這種趨勢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了逆轉。
         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員工的勞動時間都突然開始增加。
        
    ???????′????????

         ▲美國全年工作時間的變遷 (1967至1996年)
        
        
         不久之后,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后來居上,把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遠遠甩在身后。
        
         比如說,進入到21世紀后,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印度、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的每周工作時長,都超過了45小時,比發達國家中工作時間最長的日本都要長。
        
         而在中國大陸,過勞問題同樣嚴重。
         有數據稱,有超過30%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有近10%的人超過60小時。
        
         這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科技在發展,生產力在進步,可我們并沒有享受到什么歲月靜好,伴隨而來的,只是各種壓迫下的茍延殘喘。
        
        
    ???????′????????

        
         2、反生產力
        
         俗話說“物極必反”。
         所以,既然有“生產力”,就一定有“反生產力”。
         啥叫“反生產力”呢?
         就是說,我們發明的工具,本來是為了提高效率的,但是越往后,卻發現越占用了你的時間。
        
         打個比方,在過去,我們給領導或客戶作報告,往往只要準備一份簡單的手稿。
         但隨著1990年PPT的面市,我們開始把它作為重要的工具。
         但你發現沒?
         原本只要花一小時就能完成的手稿,現在我們可能要花一天時間來做PPT。
         所以每一個熬夜做過PPT的人,大概都罵過這款軟件。
         PPT哪里解放了勞動力?它明明是在消耗勞動力呀。
        
         汽車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反生產力”的代表。
         當初我們發明汽車,是為了節約時間。
         比如說,一款汽車每小時可行駛50公里,而步行每小時只能走5公里。
         但汽車真的為我們節約了時間嗎?
         你有沒有算過,為了買這輛車,你得工作多長時間?
        
        
    ???????′????????

        
         假如你年薪20萬,而這輛車也需要20萬,那么你就要為這輛車整整工作1年。
         當然,這還沒有算上你為了找停車位、支付保險、維修保養、汽油費用和罰單,而花費的大量時間(這也涉及到消費主義的問題,后邊會談到)。
        
         而隨著交通越來越擁堵,汽車的行駛速度也在下降。
         實際上,現在汽車在城市的真實平均速度每小時還不到6公里。
         也就是說,車速和步行速度其實差不多、甚至不如騎自行車。
         除此之外,你還得花時間和錢去考駕照。
         現在你還覺得汽車節約了你的時間和精力嗎?
        
         而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呢?
         汽車不僅在消耗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它也在消耗生產者的時間和精力。
         據2015年的數據統計,僅福特這一家企業就擁有19萬員工。
         這些員工原本可以為全世界種植玉米、小麥,可以養活上百萬的人,但現在他們卻在拼命地設計、生產、和銷售這些汽車。
        
         而其他人呢?
         他們也在為購買汽車而拼命地工作、為修理汽車而努力工作、為維護交通而辛勤執法、為提供燃油而努力工作……
         這種勞動力的“浪費”,是雙向的。
         所以,很多科技產物乍一看是為我們節約了時間,但結果往往沒那么簡單、甚至是背道而馳。
         ……
         這就叫“反生產力”。
        
        
    ???????′????????

        
         3、生產工具的反噬
        
         工業革命時期,工人們為什么要搗毀機器?
         因為機器是工人的假想敵,它們只干活,從不討價還價,也不會去搞什么罷工游行。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僅力氣大,技術還好。
         和它們一比,工人簡直秒成渣。
         所以工人天然地討厭生產機器。
        
         不過當時的工人有個誤解,他們老覺得機器會搶走他們的飯碗。
         其實大可不必,他們更應該擔心另一個問題:
         機器只會使他們變得更加廉價。
        
         事實上,自從工廠引進了大機器生產,工人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因為一旦實現機械化生產,很多工作便不再要求工人有熟練的技能。
         也就是說,普通工人以前還能靠力氣或者是手藝和老板討價還價,現在不行了。
         在影片《摩登時代》中,卓別林每天只要干一件事——把螺絲擰緊。
         而這樣的事,連家庭主婦和小孩都會。
         所以工人進一步失去了議價權。
         要么加班,要么失業,工人哪有什么選擇。
         (而在社會主義國家,完成了工業化升級后,工農階級的政治地位也逐步弱化)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
         那時,電腦開始遍及工廠和寫字樓。
         有些專家天真的斷言:
         電腦象征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它消除了千篇一律的勞動,使我們都成了腦力勞動者。
         但后來他們卻發現,那些整天敲鍵盤的女事務員,她們的工作和在工廠做組裝一樣單調乏味。
         發現沒?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工業革命時期,大機器把工人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性勞動者。
         現在,電腦又把白領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性勞動者。
        
         油管上有人寫了一個段子,很值得玩味:
         “入職以后,公司給每位員工發了一臺電腦,表面上是每人擁有了一臺電腦,實際上是給每個電腦配了一個人。”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每臺電腦前面的座位,和生產線上的機位沒啥不同。
        
         而如今爬在格子間里敲鍵盤做PPT的那些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也沒有本質區別。
        
         是的,勞動者就是為生產工具配套而生的,無論生產工具怎么變,這個底層規律不會變。
         只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配套的生產工具有所不同了,他們還不斷打破著私人時間和工作的界限。
         筆記本電腦、手機、電子郵件、APP……
         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變得模糊,
         于是我們變得無路可逃.....
        
         記得幾年前的一則新聞嗎?
         一位新浪的程序員休假回家結婚,人家正舉行婚禮呢,結果新浪微博的服務器癱瘓了。
         小伙子不得不打開電腦,原地開始加班。
         亞里士多德說:“大自然厭惡真空。”
         其實我們發明的工具,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本來期望它們更高效的解決問題,然而,與此同時,我們的邊界也被打破了,最終成為了吞噬我們時間和精力的無臉怪。
        
    ???????′????????

        
         4、“內卷化”效應
        
         一個電影院,本來大家都坐的好好的,前排的觀眾,突然站了起來。
         你勸他也不聽,于是你也只能站起來,
         你后排的觀眾也因此只能站起來,最后,全場觀眾都無奈地跟著起立。
         于是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明明屁股底下有座位,大家卻都不能坐下,一個個杵在那里,仿佛一個個沙碉......
         這個就是“內卷化”簡單通俗的解釋,這是在上世紀60年代,人類學家吉爾茨提出的概念。
        
         意思就是,在某些局面中,大家都在為超過別人而努力,但到頭來,所有人都累到筋疲力竭,但整體利益并沒有提高。
         現在很多人忙成狗,把996當成標配,和“內卷化”有分不開的關系。
        
         假設有個10人的程序員團隊,老板1個月一共發工資10萬,每人工資水平差不多,大家每天上班8小時,準時下班,其樂融融。
         其中一位想多賺點兒,于是開始每天加班1小時,多做了一些工作。
         老板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向大家宣布以后,工資總額不變,要根據每個人的表現績效發放工資。
         于是這位積極的程序員,每月能多拿一些,然而,這意味著其他人都少拿了......
         其他程序員也只能效仿,通過加班來防止收入變少。
         最后呢,大家你追我趕,每天都加班2-3個小時,但每人的工資,還是最初的那么多。
        
         所以,沒得感情的薛老師曾說過一句找打的話:
         “讓你996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996的人”。
        
    ???????′????????

        
         這話不討喜,但很真實。
        
         我知道,你此時一定想罵老板臥槽無情,利用群眾斗群眾,其實他們往往也是“內卷化”的犧牲品。
         我們可以腦補上面那個程序員團隊的老板,本來做著一款小眾軟件,挺滋潤,可是被某個互聯網巨頭盯上了,利用體量優勢復制加改良。
         這個小老板他只能把壓力往下傳遞。
         巨頭是最后贏家嗎?也不見得。
         因為還有別的巨頭想要跨界打劫呢。
         所以,在內卷化下,很難有真正的贏家,但是全體卷入者,都在默默的承受著代價。
         就像哲學家霍布斯所說:“這是一場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
        
         而且,比較悲催的是,“內卷化”已經從娃娃抓起了。
         我兒子小學畢業,升了個不錯的初中,在有心人的建議下,我去找了一家知名的輔導機構。
         輔導老師一開口,就要6萬,看我猶豫,她說:“你知道嗎,深圳小升初的學位差額10%,而Top10的中學初中部錄取比例還不到10%,3年后,深圳中考升學率只有38%,你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接受輔導,能超越62%的人嗎?”
        
         接著,她拿出一份名單,慢悠悠地說:
         “您兒子是XX小學XX班畢業的吧?您看啊,他們班的李某某、張某某、袁某某……都報名了。”
         她一口氣念出了一長串的名字。
         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大家都在為能超越62%的升學目標而竭盡全力。
         這簡直就是“軍備競賽”,大家都筋疲力竭,但真的有意義嗎。
         努力,并不會讓38%的升學率,因此變成48%、或58%。
        
         而且,倘若“H水中學”這類,再來個跨界攪局,情況可能就更糟糕了,你不得已要參與這場戰爭。
         這大概就是家長們共同的心聲:
         “我本無心偷跑,是他們把起跑線往前挪了......”
         你說大家能不明白,現在補習班學的玩意,將來沒啥球用嗎?
         誰不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誰不想少花點錢和精力?
         但是為爭奪那點有限的資源,大家也只能甘心淪為內卷化中的一個個傀儡。
        
    ???????′????????

        
         5、消費主義的盛行
        
         《飽食窮民》中講了一個小故事,故事雖然發生在20年前的日本,但是和我們如今所面臨的困境很相似。
         一群長期在職場中的人,因為感到焦慮,在別人的介紹下參加心靈咨詢團體尋求慰藉。
         活動內容很簡單,甚至有些荒誕。
         比如說,他們會向眾人講述自己最隱秘的各種經歷,或者大家在黑暗中一起陷入回憶,然后很多人哭了起來,周圍都是抽泣的聲音。
         雖然要花費他們幾十萬日元,但他們覺得值,因為活動似乎讓他們的心情變好了。
         但這種活動真能緩解壓力嗎?
        
         其實這活動在中國有另外一個名字:教練技術。
         在中國也曾風靡一時,價格昂貴,號稱是當代中產及偽中產的韭菜收割機。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這只不過是利用環境和集體的影響,給人一種心理依戀,讓你在那段時間有種特別的體驗。
         但是長期來看,你并不能得到什么“解脫”。
         相反,你還要付出很多金錢,以及無法衡量的時間精力成本。
        
         《飽食窮民》中有大量類似真實故事,告訴我們消費主義是如何套牢我們的。
         很多人拼命加班賺錢,卻永遠跟不上自己的欲望增長。
         最終淪為了無需為溫飽發愁,卻依然陷入窮忙、被債務纏身的人。
         這就是“飽食窮民”的定義。
        
         每每我寫到有關消費主義的文章,都會有人提出反對,說,賺錢不就是用來消費的嗎?
         其實消費主義比消費只多了兩個字,但卻完全是兩回事兒。
         “主義”是個很關鍵的詞,也就是“為中心”的意思。
         所以,“消費主義”就是一種一切以消費為中心的價值觀構建,讓你以為所有的快樂都是建立在消費之上。
         甚至給你一種不去這么消費,你就沒法混下去的感覺。
        
         鮑德里亞在其經典作品《消費社會》中,有一個聳人聽聞的觀點:
         一個人在消費社會中,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
         比如,你是一名職場女性白領,可以自由選擇發型、包包、服裝,以及各種化妝品、護膚品。
         但是,你沒權力選擇你媽媽年輕時穿的“的確良”花裙子。
         因為大家都會告訴你,這東西“過時了”。
         你若執意要穿,必然受到所在群體的白眼和排斥。
         你甚至喪失了不化妝、不洗頭、不洗澡的權力。
         為了迎合你所在或者喜歡的群體,你必須要用相應的消費品來響應。
        
         商家也會創造各種具有身份感的產品來套牢你:
         搶到“貓爪杯”,你似乎就成為小資中的一員;
         擁有高檔AJ,你就是年輕朋克;
         戴上一塊萬國,你就好像是精英了......
        
         然而,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張虛假的通行證,只是為了讓你滿足某種身份的想象。
         這其實是人類一種自我定位本能。
         作為群居動物,我們都想弄明白一件事:
         自己在群體中到底處于什么位置?
         原始社會中,我們依靠個頭的大小,力量的多少,誰跑的快等顯性的特征來定位自己在群體里到底是個強者,還是個弱者。
         但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原始指標”失效了,我們必須通過新方式來標榜自己的社會地位。
        
         商家們很懂得這一點,通過各種辦法,讓“消費能力”成為大家心中的硬指標。
         用小米的,覺得不如用iphone的;背正品LV的,瞧不上背高仿LV的,但背正品LV的,又打不進背愛馬仕鉑金包的貴婦圈子;別人都出國游了,而你整天宅在家就是沒出息。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為了這種虛假的指標,日復一日,拼命工作,最終卷入到了過度勞動的循環里。
         我們想得到的東西太多,但我們可以燃燒的青春和生命卻太少。
         于是,我們像是一個陀螺,在欲望和泡影中永不停息的旋轉。
         就像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說:
         “饑餓和匱乏,是前工業社會的主要問題;而疲勞,則是后工業社會集體癥候。”
        
        
    ???????′????????

        
         6、寫在最后
        
         雖然從二戰到上世紀80年代,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勞動時間有過短暫的縮短。
         但假如用一萬年為尺度,繪制一張人類工作時長的曲線。
         你會發現,這條曲線是一路走高的:
        
         在狩獵時代,人們的工作節奏是狩獵兩三天,然后再休息兩三天;
         到了農耕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落山我下班;
         而進入工業時代,人們每周至少要工作40小時,太陽落山我點燈加班。
        
         再看看現在,我們可能會說出這樣的話:
         我會趕在天亮之前把Bug補好、我會在明早8點之前把文件發您郵箱。
         而且說這話還完全出于自愿和主動,你看夠魔幻吧?
        
         我不知道這條勞動時間的曲線,未來會是什么走向,但我絕不會像凱恩斯那么樂觀,覺得未來的人會因為無所事事而煩惱。
        
         當然,我并不想給你一個完全悲觀的論調。
         也許“極簡主義”,是對抗過勞時代的最好武器。
         工作上簡單一點,對于管理者,沒必要開的會,就別開了,八九成的會議其實都沒球用。
         PPT也讓員式少做一點,有時幾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情,干嘛非要折騰員工呢?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員工,也可以遵循極簡原則。
         比如一次專注做一件事、學會時間管理和溝通技巧等等,有研究表明,這樣可以節約27%的時間。
        
         生活上也要極簡一點,買東西之前,多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玩意。
         這種理性思考往往會避免你剁手,因為沖動性消費占消費品的32%還多,這樣不僅省錢,還省下寶貴的精力。
         實事上,樸素的生活也是一種享受,一杯清茶一本書的樂趣,雖然不濃烈,但是持久及深厚。
         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極簡,過勞的本質是焦慮。
         而焦慮源于我們對未來的恐懼,說白了,就是想的太多。
        
         但是,誰能預料未來的事情呢?
         初中時,我的語文老師說,“為有我這樣的一個學生而感到恥辱~”
         她可能打死也想不到,20年后,我竟然成為了一名作家。
        
         正因為有了這段經歷,我沒有讓孩子去參加那個補習班,不是因為貴,而是我相信還存在更多的可能。
         他喜歡游泳,而且成績很好,搞不好將來是個游泳健將;
         他喜歡B站,愛研究視頻編輯,搞不好將來是個不錯的UP主;
         當然,他也可能成為游泳健將兼UP主。
         既然有那么多可能,我們為何要急于預測和焦慮呢?
        
         就像社會學家鄭野夫說的:
         “這是一個千年未遇的大時代,大家的溫飽都解決了,可是我們卻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焦慮,這太不可思議了……”
        
         鏈接:
        
         人工智能技術革命-南寧少年群毆事件-香港廢青暴亂
        
         宋志平:我們的財富分配規則出了問題
        
         181位頂級公司CEO簽署《公司宗旨宣言書》重塑新時代公司核心任務
        
         這是扯蛋!耶魯校長: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與技能
        
         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哪一個更重要?
        
         觀點|拋妻棄子去奉獻是制度的悲哀和恥辱
    編輯該貼   回復該貼  


     
    2 | 發帖:牛人 | 時間:2020/8/24 18:23:47
    清华北大高材生挤破头去街道办应聘工作引发热议
         这两天,一张浙江余杭区招聘公示的截图,在朋友圈疯传引发热议。
         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

        
        
     
    編輯該貼   回復該貼   刪除該貼  


     
    3 | 發帖:牛人 | 時間:2020/10/21 12:44:45
    内卷化的根因与化解
         “内卷”究竟是什么梗?是啥意思?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通俗地说,内卷就是内部竞争。内卷(involution)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很有点“酱缸文化”的味道。
        
         例如: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本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无法成行,因此考研/保研竞争更加激烈,就是一种内卷;中小学生上各种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
         具有负面意义,强调竞争的不必要、不理性、对人精神的打击和摧残。
        
        
         华为公司95后新人丘小海,以在青年中流行的“内卷”和“内卷化”视角,来透视华为这个巨无霸,竟然发现了许多“约定俗成”惯性中的大问题,邱小海对内卷化现象的提炼:
        
         1.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2.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
        
         3. 为了免责,被动的应付工作也是内卷。
        
         4. 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也是内卷。
        
         5. 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6. 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制度性的内卷。
        
         7. 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内卷。
        
         邱小海对内卷化形成的社会经济体制人性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选两段看看:
         内卷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它慢慢消耗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了个人的锐气。陷入内卷之后,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虚度;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
         内卷告诉我们,表面的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种黑暗中无知的消耗,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层次上的不断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才能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才能回归到向上勃发的新常态上来。
        
        
         内卷化根因与化解
        
         欲成事者,须先觉悟“无限的可能性”,才可孕育造就新世界。
         内卷化对于新的生成和进化,是一种消极的力量。想破除这种力量,重要的是追问内卷化的根因。根因清楚了,解决的办法就自然流现了。
        
         1. 没有进化或者革命,就会内卷,就会进入囚徒陷阱、创新者的窘境……螺旋而不上升。
        
         2. 内卷的根源是一个组织获得资源的速度赶不上对资源需求增长的速度,组织成员的努力只是争夺现存资源而对开拓资源没有任何意义。
        
         3. 领导不懂业务,天天扯皮,四处摘桃子,搞技术的干不过搞政治的,就是普天下最大的内卷。
        
         4. 没有搞出跟我们人口,经济总量相当的创造和技术,没有掌握像样的核心技术(可以卡脖子的)。这就是内卷造成的,内耗掉了。
        
         5. 华为的流程、制度的大的框架已经很完善了,但是各个部门为了出绩效,把流程不断打补丁,搞得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趋向“完美”。
        
         6. 内卷严重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以自然进化(或者自然变异、再或者自然灭亡)等各种方式结束内卷。以外力干涉内卷的结果几乎只会有一个,迅速形成新的内卷,形式不同,内涵一致。
        
         7. 大量专家在做的证明题(证明主管决策正确)就是典型内卷。老板刚刚发了一个发挥专家价值的讲话,我觉得风险很大,弄不好就是进一步的内卷。
        
         8. 内卷这件事情,是“熵增定律”发展的一种必然,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既然如此,正视它的存在,想办法去尽量减少这种内卷,并且从内心里去允许这个过程的存在,会好一些?
        
         9. 那些试图用成功模式,试图用英雄人物的人性当作一把律尺,屏蔽掉人和万事万物巨大无穷性的企图,都是最邪恶的!
        
         10. 有限思维与无限可能性为敌,消灭可能性带来的纷乱;无限思维与可能性为伍,激发可能性而释放红利。
        
         11. 个人和人类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个人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件事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个当下有无限的可能性。以每个人为原点,连接无穷的可能性。
        
         ……摘录。文/王育琨
        
     
    編輯該貼   回復該貼   刪除該貼  
    1/1 頁 每頁 15 貼 本主題貼數 2 分頁: [1]
     
    快速回復(必須登陸成功才能發表)
     帳 號:
     密 碼:
     主 題: *
     回 帖:
     

      
     
    近期課程推薦 【回首頁】
    1、清華厚德《藝術鑒賞與投資管理》高級研修班
    2、中國新能源產業創新經營總裁班2025招生
    3、北京大學《低空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高研班
    4、北京大學《數據資產與企業數字戰略》專題研修班
    5、中國礦業能源投融資高級研修班春季開課
    6、營銷總監班人力資源總監班財務總監班
     
    熱點資源下載
    1、考研考博類→全國500所院校專業課(真題+答案)匯總
    2、考研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真題詳解
    3、經典教材類→英語教材財會政治管理
    4、電子版教材、筆記和習題(考研真題)詳解
    5、職業考證考試類題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影院|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91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电影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男人的天堂精品国产一区|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久久国产热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男|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22|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久久精品五福影院1421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777欧美午夜精品影院|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本大道国产| 国产精品乱视频|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