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明白英国应对疫情“群体免疫”的逻辑 |
【英國應對疫情提出的“群體免疫”是什么?】
英國專家稱:應對新的傳染病有兩種方法。一是治愈世界上每一個病例,但這很難做到,因此現階段阻止疫情的唯一方法是獲得“群體免疫”。
(咋一聽,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犯了一個專家們最容易犯的毛病:極端思維。要么強力干預全部治愈、要么任其發展獲得自然免疫。)
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或community immunity)又叫做社區免疫,也就是當足夠多的人對導致疾病的病原體產生免疫后,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群體免疫理論表明,當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對某一傳染病免疫或易感個體很少時,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的感染鏈便會被中斷。
這種免疫力通常是由于已經接種疫苗而獲得,比如天花疫苗的成果研制和接種,使人類或者全體免疫,最終消滅了這種傳染病(說起來牛痘發明人琴納就是英國人);或者來自于人群已經普遍接觸或者感染過這種病毒,比如流感。但遺憾的是,截至目前,在此次新冠病毒并沒有疫苗成功來實現強大的群體免疫。
但是這樣的一種“群體免疫“方式看似理論上可行,實際上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仍然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英國的群體免疫,事實上是大自然的做法,面對傳染病“無為而治”不應該是政府的做法,科學家更不能有這種想法,否則都是大自然的選擇,還要科學做什么。人之所以為人,人性最光輝的地方在于關愛和共情,所以雖然我們知道瘟疫本身是大自然的懲戒,但是遇到瘟疫我們仍然努力抵抗、彼此幫助。在現代社會科技文明發展下,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夠獲得更好生存的權利,而不是以個體的微弱力量去面對自然法則的“優勝劣汰”。
【提出“群體免疫”的幾個核心背景】
1、治療新冠病毒的特效藥,沒有;
2、預防新冠病毒的疫苗,沒有;
3、新冠病毒的攜帶者很多是無癥狀感染者;
4、確診感染者的平均死亡率是1%左右;
5、超過70%治愈患者是依靠自身免疫力成功自愈;
【提出“群體免疫”的幾個現實考量】
1、如果采取非常嚴厲的隔離措施,那么當解除這些措施時,疫情會反彈,也就意味著病毒可能在來年冬季再次流行,而那時英國的防疫體系已經超負荷運行一年,不單前功盡棄、后果也難以預料。因為疫苗很可能要一年之后才研制成功。
2、以目前的技術水平,新冠病毒的攜帶者很難被100%檢查出來。沒有任何癥狀卻有傳染性的無癥狀感染者,也是當前疫情防控最困難的地方。這個漏洞如何應對?(英國的體制不能應對)比如為什么希斯羅機場不測體溫?英格蘭公共衛生部(PHE)給出的解釋是,因為病毒存在潛伏期,所以機場體溫排查的效果有限,不如將有限資源用在其他地方。
3、英國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目前并不高,醫療體系也相對完善,政府不必恐慌應對。英國政府首要應對措施有三條:一是實現確診重癥患者得到有效防控和治療;二是有疑是癥狀患者居家隔離(不要造成醫療資源擠兌);三是保護老年人和易感人群。
4、英國與中國的國情不同,政府出強力措施,部分英國國民可能還會覺得影響到了自己的權利不樂意。英國的政策索性說白了:你想活命就自我約束,犧牲部分自由提高自己的生存率;如果你覺得自由比生命安全價更高也可以,政府不限制你的生活,生存率自然就低。兩種情況自己選擇,風險自擔。中國強力抗疫的作業(一省幫一市、廣大社區干部上場、做到村級封路……)抄不了。
5、從政治考慮,沒有任何一種措施可以讓所有選民滿意。目前階段英國政府能做的、最合理、最恰當的措施,就是盡量拖延疫情到達頂峰的時間,同時保持社會正常運轉。
【網友評論“群體性免疫”】
1、自英國宣布群體免疫以后,法國也宣布多數免疫,更加撕大了防疫的口子。現在英,法,瑞士,瑞典開始有抱團的苗頭。隨著抱團的國家越多,人道主義指責的聲音就越來越微弱,甚至還會被說成是一個科學的概念,在國際社會上詭辯。我們國家的公知已經踏馬先行,一邊享受國家對他的保護,一邊斥責防控過于夸大,帶來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副作用過大,西方的高級人道主義才應該是首選。我特想把公知全家空投過去做“群體性免疫”,他們又一定會說我侵犯了他的人權。
2、這樣的政策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新冠病毒的很多特性還不知道:第一,病毒對年輕人的殺傷力會不會一直很低?第二,病毒感染速度能不能控制在醫療設施的控制應付能力之下,會不會傳染增速突破醫療系統的負荷,然后造成大量死亡。第三,這是一種RNA病毒,變異很快;獲得性免疫是否對變異病毒有效,能保持多久,現在也沒有一個科學研究結論。
3、群體免疫,重癥還是要看的、輕微的不看。如果好了就有了免疫力,發展下去了那就去看;
4、究竟感染多少病毒才能既產生免疫力又不嚴重發病?現在還找不到這個閾值。而英國政府是在拿公眾的健康“玩輪盤賭”。理想狀態是這個閾值范圍比較大、好把控;但如果閾值范圍小,一不小心就會被感染成重癥。根據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現狀,治療時間長,到時又會占據醫療資源 。
5、要從深層次理解英國政府的抗疫思路,還要回歸英國的文化基因。這與市場經濟一般,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認為,只要每個人都為自己著想,每個人都希望在疫病之下保全自己個人的性命安全,那么“看不見的手”就會發揮該發揮的作用,讓大家自覺行動起來抗疫。集體的抗疫自然就會帶來社會的安全。英國政府的做法有時候是近乎無情的理性冷靜,但其中考慮到了英國的國情和民眾心理。英國準備了更多舉措,但這些措施不是一個政府指令就能行動起來的,在什么時候實施才能達到最大效果,是英國政府的重要考量,盡管這導致了英國的對策在和中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對比時看起來讓人難以理解。
【總結】
英國的做法,看著像豪賭,其實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這是綜合了病毒及其流行的特點、國家動員能力、國家衛生醫療系統承載力、人口結構等等方面,最后做出的決策。
筆者想表達的是,防疫道路的選擇,不僅僅是政治、制度的體現,也是歷史、社會、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在全球化之下,疫情在各國的快速傳播及爆發,使得我們可以透過不同國家的應對進一步了解各國的制度、文化、歷史差異。 英國模式的對與錯,目前很難評估,充滿了不確定性,只能期待未來的答案。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全人類共同的災難面前,沒有國家與個人能夠獨善其身。
中國的人口與移民問題,其實很簡單!
當俠客島發出《巴鐵將全國庫存口罩捐給中國》之后…
疫情之下,做點防騙“獨立思考”不要烏合之眾的恐慌與狂歡!
武漢居民向中央指導組喊“假的”與皇帝新裝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