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学商群星云集2018“经济50人论坛”非典型解读 |
中國經濟界的重磅會議經濟50人論壇舉辦
官學商三界群星云集

9月16日下午兩點,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了一場中國經濟界的重磅會議
這場以“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研討會,由經濟50人論壇舉辦,官學商三界群星云集,樊綱主持,吳敬璉、樓繼偉、易綱、林毅夫、白重恩、楊偉民等重量級人物出席并講話。加上日理萬機的劉鶴副總理的出現,因此也吸引了中國經濟界和企業界的集體注目,今天論壇的發言稿在微信群里面被廣為流傳。
尤其是此次論壇上,吳敬璉提出的,“大量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容易導致系統性風險”;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提出的,“行政手段去產能,這是計劃經濟”;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提出的,“長期應該逐步淡化并取消國企、民企、外企的所有制分類”等大量的觀點,與現行的行政體系存在較大的差別。
再加上最近關于國企民企、國進民退的大討論,因此一時之間,此次論壇的演講文件迅速被廣為流傳,各類對論壇的“矛盾沖突”解讀也在迅速發酵。
想要理解此次的經濟重磅論壇,需要從歷史的角度,回到50人論壇創辦的1998年,去尋找建立論壇的初心。
20年前,是1998年,那年爆發了東南亞金融風暴和史無前例的大洪水,在內憂外患的聯合沖擊之下,中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再加上國企改革引發的大下崗,經濟學界對于中國經濟的長遠前景出現了較大的分歧。
當時,很多學者非常悲觀,認為按照經濟學的規律,自改革開放以來,20年改革的高速增長已經結束,增量已被瓜分完畢,中國將進入存量為主的,低速增長的結構調整期。
對此,今天論壇主桌上坐在中央的劉鶴和樊綱二人,在二十年前,面對學術界的悲觀情緒,兩個人在木樨地一家小快餐店,認為需要建立一個經濟學者之間對經濟形勢討論的平臺,決定發起中國經濟50人論壇以正視聽。
之后,兩人聯合舉辦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學術研討會,會上,劉鶴堅持中國經濟會有光明的前景,他批評了悲觀論調,認為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將會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提供新的引擎。
而現任的央行行長易綱,當時剛回國,和當年的劉鶴一樣,自然也不用擔心他的發言引發市場動蕩。他借著劉鶴繼續發言,表示中國經濟增長還有五大空間,當時中國的經濟減速,只是在熨平經濟波動,是“短期問題”。
兩人認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必須通過深化改革, 調整經濟結構, 以保障中國經濟高效可持續地增長。
最終,歷史證明了劉鶴、易綱和樊綱的判斷是對的,在50人經濟論壇成立之后,中國在對內一系列改革,對外進入WTO,迅速開啟了新的高速增長模式。1998年的這場改革,就像其20年前的改革開放一樣,奠定了后20年高速發展的基礎。
而50人論壇也從一個學術論壇,逐漸成長,培養出了副總理、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等共和國多位經濟界的舵手。
而今天,也就是50人經濟論壇的20周歲生日的時候,隨著貿易摩擦的升級,國內經濟出現起伏,部分經濟學家又開始了二十年前的悲觀。
本來,隨著論壇的發起者劉鶴逐漸身居高位,后來他不再參加每年的年會。可是,這一場中國經濟50人論壇,他在百忙之中,也抽出時間來了。
而且,他聽完了吳敬璉吳老的演講,才匆匆離席,去參加下一場的公務活動。
說起來,本次50人論壇有一個特色,上主坐上的嘉賓,除了資歷足夠老的吳敬璉之外,被樓繼偉、白重恩等代表的清華經管,林毅夫、易綱等為代表的CCER,以及陪坐的李揚、鄭新立等為代表的社科院,這三大機構幾乎包圓了。
而一直被各類機構評為中國經管排行第一的北大光華,卻缺席了。
對此,也許從北大光華的兩位大佬,厲以寧大戰吳敬璉,和張維迎大戰林毅夫的兩場大辯論中,我們就能嗅到什么。
1978年的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啟,在改革逐步向城市推進的過程中,決策層仍然處于前進的方向進行反復的討論。
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有一句綱領性的話:“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而價格體系的改革則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
一個中心,一個關鍵,兩者的不同,也引發了經濟學的理論界兩個針鋒相對的流派,一個是厲以寧為代表的“企業主體改革”,一個是以吳敬璉為代表的“整體協調改革”。
兩位大國師的主要分歧點,在于厲以寧認為通過體制改革,改企業股份構成以增強企業活力;而吳敬璉認為通過價格體制改革,通過市場競爭改進企業的生存環境。
因此也就留下了“厲股份”和“吳市場”的兩個外號。

在80年代的改革中,“厲股份”一度獲得支持并取得了勝利,但是,在1993年新一屆政府換屆后,吳敬璉、周小川、樓繼偉、郭樹清、李劍閣等人的“整體協調改革”的方案被中央重新采納。最終,在這一套“整體協調改革”的思路下,開啟了90年代的那一場轟轟烈烈的整體改革。
所以,最終在回到此次論壇,目前網上有些關于此次論壇的爭吵,多半是對經濟理解程度不夠,或者對歷史背景的理解不夠。
當年“厲股份”主張靠經濟高速發展,引導資源合理流動與高效配置推進“水漲船高”,
而“吳市場”主張靠經濟緊縮,淘汰無效企業從而“水落石出”。
所以,按照這個主線把這些主坐念稿的大佬們的話,重新梳理一遍,除了林毅夫不痛不癢說了幾句,主張繼續走中國特色的改革之路,將在2025年變成發達國家,要承擔更大責任之外。
從吳敬璉主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會導致系統性風險,到樓繼偉提出的堅持供給側改革和金融混業模式絕對不行會引發高風險,再到白重恩主張的杜絕地方政府的保護政策,最后是楊偉民提到的由市場配置資源,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
可以說,50人經濟論壇主桌上大佬們的思路,都是一脈相承的,依然是沿著之前市場經濟派的觀點,主張通過緊縮經濟,將無效企業淘汰出清之后,再交給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因此,那驚鴻一睹,可能也是在表面政治態度。
所以呢,目前依舊死守著落后產能企業家們,不要被近期一些會議釋放的利好信息誤導。建議還是盡快出清自身的落后產能,轉向符合市場資源配置的新動能。
至于這些新動能在那?其實早都寫在了十九大的報告里面了。

就在幾天前,聯想公司被宣布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民營企業一面大旗,現在這面大旗的CEO楊元慶親自宣布自己不是中國企業,很容易讓人聯想:中國改革的方向,就是把國有企業變成民營企業,再把民營企業變成外資企業。
楊元慶能做到聯想的CEO,至少智商不會太低,不可能不知道剛剛被樹為中國民營企業大旗的此時此刻,宣布聯想不是一家中國企業,會帶來什么樣的政治影響?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后果?現在他敢這樣做,說明他知道這樣做沒有任何風險。如果他知道這樣做沒有風險,那就說明他知道把聯想樹為民營企業一面大旗的目的是什么,更知道有人在把他樹為一面大旗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他不是一家中國企業了。可怕之處就在這里。
中國電力改革發展30人論壇新增5名成員
超越貿易戰:辨析中國模式與華盛頓模式的互補與對立
習近平對全球經濟形勢做了最新判斷
高校智庫建設與產學研合作研究
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8年年會核心觀點摘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