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法任性的东北续集: 到东北去,到祖国最需要“支援”的地方去! |
文/識局小分隊
我國對口支援的地區中,仿佛多了個東北。
識局此前在12月19日一篇文章中寫到,《東北三省沒法任性了:該地區經濟數據全線飄綠》,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今年明顯不妙。前三季度,黑龍江增速全國墊底,遼寧、吉林也是逐季下滑,東北經濟甚至面臨“塌陷”之憂。與此同時,“救東北”的調子,越來越強,行動越來越密。
12月19日,遼寧省委書記王珉,省長李希在當地高規格會見上海市副市長周波帶領的上海企業代表團。次日,李希還出席了座談會和投資說明會。會上,遼寧有關部門同與會的50家上海知名企業進行了洽談對接,12個重大項目當場簽約。參與的企業中包括上海汽車、上海電氣、上海綠地等上海龍頭企業。
遼寧的誠意有多真?一位與會的企業人負責人讀了一晚上國家和遼寧省促進經濟發展主要政策的文件選編,透露了一個細節:對符合條件,予以支持的創業投資企業,遼寧每戶補助能夠達到1000萬元,“可以說,這個力度是非常大的。我讀了頗為震撼”。
此次滬遼對接此前已有先兆。11月13日—14日,王珉、李希就率遼寧黨政代表團到上海“學習考察”。代表團先后實地參觀了城市規劃展示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展示區、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等。一位代表團成員事后撰文介紹,“赴上海之行,無論是視覺上還是思想上,都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和震憾”。
值得一提的是,赴遼之前,李希曾在上海先后擔任組織部長、副書記。官員調任往往能帶動發展資源積極流動。在重振經濟過程中,與上海的親近關系無疑能為遼寧帶來更多資源。
針對東北地區經濟持續下行的狀況,今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35條扶持措施。但市場經濟畢竟不是靠政府包辦,再急的形勢也需要耐心,再好的措施也無法立竿見影。時至今日,一些措施和要求正逐漸落地、起效。“對口支援”東北的格局正逐漸形成。
說完遼寧,再看黑、吉二省。可以說,為了發展,東三省的主要領導近期也確是“蠻拼的”。
比如,黑龍江方面,12月1日,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在哈爾濱會見以工商聯會會長、投資促進會會長、凱澳策略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何敬麟為團長的澳門工商聯會和澳門中國東北貿易投資促進會代表團,“黑”、“澳”雙方表示將在綠色食品營銷、康復養老產業等方面加強合作。
兩天后,省委書記王憲魁在哈爾濱會見了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唐雙寧一行。同時,哈爾濱市政府與中國飛機租賃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中國飛機拆解基地項目協議。12月12日,陸昊在北京拜會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就加快推動黑龍江民航發展和機場建設等深入交換意見”。
吉林方面,“上海”和“民航”同樣是近期工作的關鍵詞之一。11月7日,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省長蔣超良在長春會見上海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呂永杰率領的上海企業家考察團。吉滬雙方將“加強在農產品加工、汽車零部件、建筑和旅游業等重點領域的合作。
11月27日,在黑龍江省長之前,蔣超良亦赴京與李家祥會面,商談推動吉林省機場建設。吉、黑兩地都存在機場偏少、密度偏低的問題。在進行投資拉動過程中,兩地均將機場建設選為重要著力點。
隨著不斷加大“藥量”,東三省的經濟應該較快就會有起色。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央的35條,是國家經過會診后給東北開出的三味藥方:第一味藥,是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的,讓東北找到發展的突破口;第二味藥,是強調民生、加強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使得振興東北有了主體性動力;第三味藥是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做強東北的實體經濟。
治標易,治本難;治病易,斷根難。東三省經濟的病因能否根除?東三省的計劃經濟比重大,比起沿海地區,向市場經濟轉軌相對艱難,且落在后邊。有人不恰當地比喻,從遼寧往北走,越走越“黑”,政府管得多、管得嚴,經濟發展環境不寬松,政府職能錯位、越位,政府之手成為閑不住的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成為無用的手。這樣的地區,外部形勢的嚴峻則使自身的“內傷”更易復發。
12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王珉在遼寧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話語間有“遼老大”的風范:“要突出改革的效率,真簡政、真放權,防止‘大門開了、小門還關著’。新常態下的轉方式調結構,已經超出了經濟領域本身,內涵更為豐富。”新常態對東北也意味著一個坎,必須要邁過去。
很多讀者給識局留言,說最需要去東北的,除了資金、項目外,更需要的是帶來遵守契約、尊重企業自主權等軟性層面的東西,而當地部分官員思維更新的速度也需要跟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