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264分 |
注冊:2016-1-29 |
發貼:821(311主題貼) |
登錄:2076 |
|
|
教育產業化,最大的問題 |
教育的產業化,本身具有積極意義,可以擴大教育產品的供給,也讓優質教育資源和高水平教師的價值得到比較充分體現,等等……
但是我們漸漸發現,教育產業化之后,它不僅僅是擴大教育產品的供給,而且是創造了更多的教育附產品。
教育產品與其他普通商品不同,它的一個特點是讓消費者陷入一個“囚徒困境”,也暨一樓帖子鏈接“劇場效應”。
比如,從前的幼兒園可是沒有英語教育的,那么,產業化之后,它就有動力提供英語教育,等于增加了服務產品種類。這個產品本來是很多家長不需要的,但是由個別家長會覺得提前學外語挺好的,然后別的家長如果不買這個產品,就會陷入困境——我家的孩子沒有別人的孩子學的多。再加上各種焦慮式營銷概念“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比你條件好的人~比你還努力”……
于是,這個新增的并非必要的產品迅速普及。那些所謂的培訓班、奧數、學而思,K12……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是在教育產業化之后這么陸續出來的。
換句話說,這是資本介入教育之后的必然現象。這個現象導致的后果,從市場的角度看,是市場繁榮了,GDP增加了,從孩子和家長的角度看,是支出增加了,學習壓力增多了。
從理論上來講,我是不反對教育產業化的,因為從理論可以推導出資本必須討好用戶、討好市場才能得到回報,理論上資本作惡是沒有出路的,也是賺不到錢的。
現實中我們沒有看到資本在教育產業里作惡,但有一點是大家感同身受的,那就是它增加了整個社會在教育上的時間和金錢負擔,加劇了孩子和家長在教育這個問題上的囚徒困境,從而引發廣泛的焦慮感。
最終,這種焦慮感會轉化為對教育產業化而討伐以及對“紅黃藍式資本主義”的質疑。
當社會上的焦慮與質疑增多,新的政策就應運而生了
——短時間內,政策是無敵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