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272分 |
注冊:2016-1-29 |
發貼:824(312主題貼) |
登錄:2083 |
|
|
【盤點】伊朗核協議來龍去脈:產生、破壞、關鍵時間點 |

一、協議的產生:從核爭議到外交突破
早期核計劃:伊朗的核計劃始于20世紀50年代,最初由美國支持,旨在發展民用核能。
爭議升級:2002年,伊朗被曝秘密建造納坦茲鈾濃縮設施,引發國際社會對其核計劃軍事用途的擔憂。
制裁與談判:2006年起,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多項決議,對伊朗實施制裁,要求其暫停鈾濃縮活動。伊朗則堅持其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談判陷入僵局。
達成臨時協議:2013年,伊朗與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德國)達成《聯合全面行動計劃》(JCPOA)的臨時協議,伊朗同意限制部分核活動以換取制裁緩解。
簽署全面協議:2015年7月14日,JCPOA正式簽署。協議核心內容包括:伊朗削減離心機數量,限制鈾濃縮豐度(不超過3.67%),并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嚴格核查。國際社會逐步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和金融制裁。
生效與實施:2016年1月,協議正式生效,伊朗開始履行核承諾,國際社會逐步解除制裁。
二、協議的破壞:美國退出與伊朗反制
特朗普政府決定: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單方面退出JCPOA,并重啟對伊朗的制裁。美國認為協議未能有效限制伊朗的導彈計劃和地區影響力。
國際反應:歐洲國家(英、法、德)試圖維持協議,但受美國制裁影響,效果有限。俄羅斯和中國則繼續支持協議。
伊朗的反制措施,逐步減少履約:2019年起,伊朗逐步減少對協議的履行,包括提高鈾濃縮豐度、增加離心機數量等,但表示這些措施是“可逆的”,伊朗希望拉美國重啟核協議談判。
2020年重大突破:2020年1月,伊朗宣布不再遵守協議中的任何限制,但仍允許IAEA進行核查。
三、關鍵時間點
2002年:伊朗秘密核設施曝光,國際社會關注升級。
2003年:伊朗宣布成功提煉鈾,美國推動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介入核查。
2003-2006年,歐盟(英法德)斡旋伊朗核計劃,但談判多次破裂。
2006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多份對伊制裁決議。
2013年11月:伊朗與六國達成臨時協議。
2015年7月14日:JCPOA正式簽署。
2016年1月:協議生效,制裁逐步解除。
2018年5月8日:美國宣布退出JCPOA,重啟制裁。
2019年5月:伊朗宣布部分減少履約。
2020年1月:伊朗宣布不再遵守協議限制。
2021年4月:美伊在維也納重啟談判。
2021年至今:美國政府表示愿重返協議,但美伊在核活動限制和制裁解除問題上存在分歧,談判進展緩慢。
2025年6月: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并發動軍事打擊,加劇地區緊張,破壞談判進程。
四、協議的未來:挑戰與機遇
美伊談判僵局:自2021年起,美伊通過歐盟斡旋進行間接談判,但因雙方在關鍵問題上(如核活動限制、制裁解除順序)分歧嚴重,談判未能取得突破。
地區與國際影響:協議的破裂加劇了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伊朗與以色列、沙特等國的矛盾升級。同時,全球能源市場和核不擴散體系也受到沖擊。
可能的出路:美伊互信缺失,伊朗要求美國先解除制裁,美國要求伊朗先恢復履約。國際社會普遍呼吁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但需美伊雙方展現政治意愿,并在核活動限制與制裁解除問題上找到平衡點。伊朗核協議從達成到瀕臨崩潰,反映了大國博弈、地區安全及核不擴散機制的復雜性。當前局勢仍高度不穩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