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8hr |
|
等級:版主 |
積分:1686分 |
注冊:2005-7-28 |
發表:503(312主題貼) |
登錄:565 |
|
|
沒有信仰,就沒有明天 |
有形的東西最容易形成和改變,最難改變和形成的是無形的東西。而對企業發展起著根本作用的永遠都是無形的東西.
3月中旬的一個中午,在北京科技大學北門一家飯館的三樓,記者和趙曉博士探討關于企業信仰的相關問題,本來想找一個包間,談起話來更為方便,但飯館的服務人員告訴我們包間早就被預定了,不過三樓人少,很方便交談。
果不其然,三樓沒一個顧客,找了一個靠窗子的位置,迅速地點完菜,便直奔主題,可沒想到,沒過多久,呼啦啦上來好多顧客,讓我們的交流沒辦法再進行下去,只好改變策略,在吃飯上速戰速決,換一個清凈的地方再深聊,席間斷斷續續地做著關于企業信仰的話題探討。
等我們要離開時,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鄰座一個中年男子突然站了起來,對趙曉說:“你們剛才探討的話題太及時了,中國企業已經到這步了,該考慮在文化上做文章了,尤其是你們所談的企業信仰!
交談后才知道,這位中年男子是北京城建集團的,這時才明白他為什么剛才不怎么吃飯,總是看我們,當時還以為對我們的談話干擾了對方的用餐呢。
這位中年男子不過是眾多企業人士中的一員,但越來越多的“他們”開始思索企業信仰的意義與作用。
企業到底需不需要信仰?
在《新智囊》對眾多企業的采訪中,關于企業信仰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
一種觀點認為,企業信仰這個題目非常好,確實切中時弊,抓住了當前的熱點問題,最為重要的是,企業信仰對企業經營管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種觀點認為,企業是贏利組織,企業信仰純屬奢談,況且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在激烈的環境下生存,根本顧及不到信仰這樣虛無縹緲的事情。
這兩種聲音確實讓人感到非常困惑,但好在事實勝于雄辯,《新智囊》和中國管理傳播網通過線上線下對500多名管理者進行了調查。
在問到企業是否需要信仰這個問題時,67.61%的被調查者認為非常需要,28.17%的被調查者承認企業信仰存在的合理性。
有53.52%的被調查者認為中國企業目前存在信仰危機,30.99%的被調查者甚至認為危機非常嚴重。
對于“中國企業已經一步步從注重產品、注重服務、注重管理發展到注重文化,最后將發展到注重商業倫理,乃至注重企業信仰”這個說法,43.66%的被調查者表示認同,26.76%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認同。
針對目前有中國企業把一些宗教的理念和形式引入了企業管理的做法,40.66%的被調查者認為“只是個案,沒有推廣價值”,33.99%的被調查者認為“只是引進宗教的形式而已”。
在“像三株、德隆等中國企業的迅速興衰是否同企業信仰存在聯系”這個問題上,認為有聯系和認為沒有聯系的被調查者人數大體相同。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高達65.61%的被調查者認為企業信仰的建立途徑是企業文化。
企業信仰如何定義?
談到如何定義“企業信仰”,就需要提到《公司精神》這本書,其實書名翻譯成《企業宗教》更為恰當,這位來自丹麥的作者杰斯帕·昆德把公司精神描述為“公司信仰”,他認為這是公司經營中的核心部分。
在他看來,“宗教”(精神)一詞源于拉丁語 religare,意思是將眾多的事物以共同的方式闡釋并最終結合在一起。只有當一個企業具備了堅實的精神基石之時,它才能夠獲得強大的市場空間和市場地位。一個公司光有好的產品是不夠的,隨著企業的國際化,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企業往往取代了產品的質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品牌,成為消費者做出選擇時首要考慮的因素。企業精神已經比品牌精神取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因為消費者所要信賴的是公司本身,而不是產品。公司比產品本身更具體,傳達的信息更多。沒有公司精神,公司將難于存活。
昆德認為在大部分國際性大公司中,他們的資源利用還不到一半,也許沒有一個公司的經營者愿意承認這一點,事實上這在中國的企業中尤其突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公司精神沒有得到很好的傳達與溝通。要建立公司精神,首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公司領袖,由他建立起公司的理念并使之得到傳達。這是一種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將為公司帶來無窮的利益。因為公司的員工將會以為公司工作為榮,愿意把公司當成自己的事業,在此度過一輩子,或是整個職業生涯,從而處處為公司利益著想,實現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信仰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信仰呢?組織信仰與我們常識中的信仰特別是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呢?
北京泊心灣文化傳播中心總經理鐘殿舟通過對一些優秀組織的分析,并對照宗教信仰,從一個側面揭示出組織信仰的內涵。
在鐘殿舟看來, 所謂組織信仰就是組織信任、信奉并堅持的一種信念。這種信念是傳承組織文化、落實組織規范的內在動力。信仰在這里是一個名詞,但同時也是一個動詞,就是說要使得組織成員信仰,塑造組織成員的信仰。信仰與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使命、愿景、價值觀等不是同一個層次的概念。信仰具有動態性,更強調它是否為組織成員所認同、服從和內化,也就是說是否為他們所信仰,只要是,那不論是使命、愿景還是價值觀等,都可以是組織信仰。
企業信仰成就了什么?
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工具,組織信仰在企業經營實踐中由來已久。人們為何對它如此著迷,原因非常簡單,每個人與每個企業都處在價值二元化的社會體系中,除了追求物質以外,還必須滿足精神上的需要,信仰正是推動個人和組織發展的精神動力的源泉。
IBM管理大師小托馬斯·沃森說:“我們可以詳細認真地思索一下影響一個企業進步或退步的各種原因,技術、偏好的變化、時尚的變化……它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沒有人能夠反駁它們的重要性。但是我懷疑它們本身是否真能起決定性作用……分析任何一家存在了多年的大企業,我相信你都會發現它的適應性不是歸功于組織形式或管理技巧,而是歸功于我們稱之為信仰的力量以及它們所產生的對員工的巨大凝聚力。”
1985年版的《美國最適合就業的100家大公司》一書描述IBM公司“把自己的信念像教會一樣制度化……結果形成了一家充滿虔誠信徒的公司……有人把加入IBM比做參加教團或從軍……如果你了解海軍陸戰隊你就會了解IBM……你必須樂于放棄部分自己的個人意識,以便生存下去!
經營大師松下幸之助也曾斷言:真正激勵人們百分百投入的動力,不是金錢等組織提供的外部條件,使人們忘記痛苦不斷前行的,是其內在的組織信仰。
韋爾奇有句名言,管理得越少,管理得就越好——用的是“基于價值觀的領導”,曾經要求每位員工隨身攜帶GE價值觀卡片。在多年的時間里,這位首席執行官談論價值觀比談論績效還要多,他認為GE價值觀是企業的基本信仰,與公司的成功密不可分。
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曾斷言:“在任何一個國家,那些完善的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
當大家在信誓旦旦地要將企業辦成“百年老店”的時候,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基本事實:世界上存在歷史超過500年的組織只有兩種:教會和學校。而這兩種組織的共同特點是,都有深入人心的信仰,都有深入行為的傳統。所以,一個企業要持續發展,需要找到可持續的內在動力,一個沒有核心價值觀念、一個沒有信仰的企業,看不出能夠走多遠。
中國企業的信仰之旅
“中國制造”之商業倫理元素的淡薄這些年再一次被提到桌面上來。許多海外企業談起“中國制造”,腦海是閃現的便是信用缺失嚴重、造假賬、偷逃稅款、不尊重知識產權、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等印象。與此同時,商業倫理的缺乏使得中國的社會問題越來越突出,從“民工荒”到最近在國內引發鏈鎖式風波的富士康血汗工廠事件,中國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頸……
中國民營企業家不缺乏雄心壯志、敢打敢拼、機靈、兇狠風格的人,而缺少的是嚴謹踏實、穩健細致的工作態度,耐得住寂寞,堅持、堅強、堅韌的精神。缺失信仰的人,耐心不足,忍耐不夠,他把人生當作一次豪賭,當作一次百米賽跑。其實,做企業和做人一樣,都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跑。
中國民營企業最滯后和落伍的不是廠房、設備、技術和營銷模式,而是企業家的精神世界;在民營企業現代化辦公大樓和進口先進設備的背后隱藏著的往往是傳統的、家族式的、帶著濃厚的農業社會和計劃經濟色彩的價值觀念;有形的東西最容易形成和改變,最難改變和形成的是無形的東西。而對事物發展起著根本作用的永遠都是無形的東西——價值觀。
企業歸根結底是贏利性的組織,但企業存在必然要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生存信仰。不知道為什么而存在,就會陷入到為了賺錢而賺錢的圈子中去,員工感到沒有希望,組織沒有生機。企業沒有自己的生存信仰,就容易在前進的過程中走彎路,甚至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有這樣的一個寓言故事:有一支考察隊深入非洲森林考察,請了當地部落的土著人做向導。一連三天,考察隊都很順利地按計劃行進,可是第四天早上,土著人們都在休息不走了。土著人的頭領解釋道,如果連續三天趕路,第四天必須停下來休息一天,以免我們的靈魂趕不上我們的腳步。中國企業的領導者們是不是也能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企業的信仰和靈魂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