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tv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1302分 |
注冊:2004-8-21 |
發貼:351(296主題貼) |
登錄:209 |
|
|
吳曉波:改革共識的七個誤區 |
三十多年以來,“貓論”徹底地激發了中國民間的致富熱情,同時,它也對道德底線、法治底線、環境底線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它讓一部分中國人和地區成為了功利主義的信徒和試驗區。
共識之四:“摸著石頭過河”。
已經退休的《金融時報》首席亞洲事務評論員容凱爾曾經評論說,“三十年的中國改革,并沒有超乎常人的計劃,對經濟成長目標的追求,本質上是實用主義性質的,而且采取的是試錯法!彼^的“試錯法”,就是千軍萬馬“摸著石頭過河”,過了河的就是英雄,過不去的、被水沖走的就是狗熊。這一共識在改革初期的作用是驚人的,它為中國特色的經濟崛起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眾生喧嘩的創新舞臺。
不過到1998年前后,吳敬璉等人就已經提醒“中國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石頭摸不到了,早期戰略就需要調整。隨著經濟體量的不斷增大,改革的試錯成本越來越高,這一共識顯然亟待反思。
共識之五:“發展是硬道理”。
這一共識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綜合升級版,它最直接催生出了GDP主義。今天的人們已經開始在思考:什么是“軟道理”?在“硬發展”之外,是否還存在著一種“軟發展”?
“科學發展觀”及“創建和諧社會”兩大執政理念的提出,可以說是執政當局對這一共識的新理解,當前的緊迫課題是,“發展是硬道理”的衡量指標非常容易設定,其成果也很能讓人感受到,而“科學發展觀”及“創建和諧社會”的評價體系及執行策略卻要復雜和艱難得多,舊題已棄,新題待破,新舊交替之際,人們自然焦慮和彷徨。
共識之六:沿海優先發展戰略。
在毛澤東時期,中國工業經濟的發展戰略是以重工業為優先,以東北、華北和中南地區為重點投資布局,而到了1978年,這一戰略及布局出現決定性轉變,南方四大經濟特區的設立以及東南沿海十余城市的對外開放,讓中國經濟格局陡然大變,從80年代初期以來,中央就堅定地執行了沿海優先發展的戰略,從此,資金、人才和政策發生了“孔雀東南飛”的景象。2005年之后,國務院連續出臺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多個區域性經濟協調發展戰略,這其實意識著沿海優先發展戰略的終止。這一發展共識的改變,在思想統一、政策配套及執行策略上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
共識之七:國有資本必須在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中占主導地位。
近年,我在一些經濟學院和商學院授課,常常被學生問及一個問題,為什么沒法在任何一本經濟學教材中找到上述的這句“共識”,它到底出現在哪里?
我的回答是,它出現在每一次的中央經濟文件和“五年規劃”之中。學生會接著問:它是一條不需要進行論證的“公理”,還是一個需要進行論證的宏觀經濟規律?當這些疑問越來越濃烈的時候,表明它的共識性便越來越淡薄。
如果從經濟史的角度看,中國可以說是“國有企業的故鄉”,國有經濟的繁榮昌盛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特色”,早在公元前81年,漢代的人們就為此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流傳至今有一部《鹽鐵論》為證。隨著民間資本的日漸壯大,以及多種所有制公平發展的政策性承諾,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中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已成了一個必須直面回答的問題。
上述的七個共識,堂堂皇皇,國境之內,無人不能熟背;朝野上下,常年奉之圭皋,它們都曾經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中發揮了積極、甚至決定性的作用,都應該被銘刻在中國改革的歷史紀念碑上。
今天對它們的反思,并非否認我們走過的歷程,而是表明,我們正在進步,而且真的在進步。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論及,“就歷史經驗論,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歷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當前的現實制度,也何嘗不如是!边B制度都需要不斷更新方能久遠,何況共識乎。
三十余年來的中國經濟改革,原本就缺乏“藍圖”,完全是靠一系列的全民共識所維持,劍及履及,披荊前行。如今,改革行過半程,共識已然瓦解,全體國民宛若散沙,失去繼續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稍有常識者都清晰地知道,這會帶來怎樣的社會后果,當前中國社會的種種亂象和思想分歧大多由此而生。今天,讓我們一起思考:我們到底應該揚棄哪些舊的共識,同時,應該創造和接受怎樣的新共識。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