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24(1220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炒礦或成倒閉罪魁禍首 家族文化成溫企隱形殺手 |
炒礦或成倒閉罪魁禍首 家族文化成溫企隱形殺手
鞋業利潤萎縮之下
貿然投資礦業
只可惜,“一招鮮,吃遍天”的時光已經不再。
王躍進組建了溫州首家鞋業集團后,事業迅速達到頂峰,上個世紀90年代,他的銷售收入最高能達到2個億,不過隨后企業逐漸開始走下坡路。
隨著皮鞋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產業的毛利潤也被同行越拉越低。這再也不是之前無論是誰都能賺錢的年代了。
3年前,日益感覺吃力的王躍進,和當時大多數的溫州老板一樣,轉而把目光瞄向了礦業。
2005年,他在廣西賀州投資了礦產,總投資約在7000萬。他接手的是一個已有百年歷史的老礦區,那家企業曾經有超過1萬名職工,甚至有自己的學校和醫院。
而這個時候,遠在永嘉的奧康集團早已經把昔日老對手“霸力”遠遠甩在了身后,他的老板王振滔正謀劃著和老牌的意大利鞋企競爭。
“投資礦業在當時來看,算是比較正確的選擇。”王躍進的老朋友,現任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秘書的謝榕芳說。兩人的相識超過了20年。這一次,王躍進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商業環境。
這遠比他管理一個按部就班的工廠復雜得多。他多年來無比成功的經驗又給他戴上了“自負”的枷鎖。
這一點在很多人看來是致命的。“他是一個事業心很強的人,但性格太主觀了,完全要他自己說了算。”謝榕芳說。另一位常年跟隨他,如今還在礦區維持工作的公司副總評價,“他的想法在很多人看來都不切實際,他太不相信別人了。”
危險的苗頭在王躍進投資的第二年就出現了。2006年,賀州市國土、安監等多個部門以“涉嫌非法開采賀州白面山礦段”為由,對王躍進的礦場進行了查處整頓。這在王躍進看來簡直難以置信,要知道在他剛去賀州的時候,當地政府還許諾,讓他牽頭整合當地的所有礦區。雖然事后風波得到了化解,但卻留下了一個不詳的預兆。
他似乎也預感到了危機,在礦場遇到麻煩的時候,他居然像個任性的小孩子一樣,開始一茬一茬地換副總。“都不知道換了多少了,我是在2007年去的。”前文所說的那位新任副總說。而他非常熟悉這位怪老板的脾性,之前一直在溫州的鞋廠任副總。
最后,礦場在去年下半年基本停掉了,這也直接導致了王躍進資金鏈的緊張。
商業社會的殘酷在于它無節制地崇拜成功者,對于失敗者卻很少為之停留。
這一次,被冷嘲熱諷的對象是溫州霸力集團的老總王躍進。
在溫州制造漸顯暖意之際,霸力集團的突然倒閉讓業界一片嘩然。而曾經在為溫州鞋業創造過輝煌歷史的王躍進,如今卻因為欠款滯留國外,背負了潛逃的名聲。
一個溫州鞋業的領軍企業,一個事業心很強的企業,為什么說倒就倒了?溫州企業多數是白手起家,老板們大多獨斷專行,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在企業成立之初就已埋下了禍根。
問題沒有這么簡單
或涉嫌民間借貸
很多人直到現在還在為王躍進感到可惜,認為他現在銀行貸款不過1.06億,礦場負債約500萬,供應商欠款約700萬。
“完全可以通過變賣資產來緩解眼下的困難。”謝榕芳說。
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王一定還隱瞞著什么。“直覺告訴我,問題絕對沒有這么簡單。”曾經專注研究過溫州經濟的浙江大學教授史晉川說。顯然,他們的意思是說,王還有更多的民間借貸在,甚至數目不會小。
“王躍進曾經請我,幫他在老板那邊籌點錢,不過我沒有答應。”謝榕芳透露,“他當時說有多少要多少。”
不過,一直待在礦場的那位副總卻認為,民間借貸不會很多。“現在一般大額的借貸,對方肯定會先來礦場看看,不過,我從來沒見到過。”
當然也無法排除一直以來就有點獨斷專行的王躍進,或許做了很多連這位副總都不知道的事情。
因為王躍進幾乎從來沒有完全信任過他人,這也是他多次請來企業管理者,最后無疾而終的緣故。
溫州鞋企倒閉潮
和家族企業文化密不可分
現在在溫州,關于王躍進出逃的事情,最悲傷的不是收不回那幾百萬的供貨商,而是當年和他同期出道的老板們,特別是鞋企老板。
霸力集團所在溫州雙嶼鎮主管工業的副鎮長姜輝說,像現在霸力這樣規模的企業在當地不算少,而且不少也是很早就創辦了企業。
“金融危機以來,日子最難過的就是霸力這樣不大不小的企業。”素來以敢說話出名的溫州學者、溫州市社科聯常務副主席洪振寧說。龍頭企業有政府幫持,而那些規模較小的,在產業集群中從事配套生產的小企業,因為有大企業的訂單,也相對來說影響不大。
在今年年初傳出有150多家溫州鞋企準備關停的消息。金融危機以來,去年溫州市市長趙一德在“表彰2008溫州市百強企業”大會上透露:“溫州已有8.5%的中小企業倒閉或轉產。”而據有關知情人斷言,溫州倒閉的鞋企超過了“這個數”。
一些人把溫州鞋企的家族制度作為了這次倒閉潮的內部主因。“以血緣關系或者族人的價值觀為核心的家族文化,在鞋企創業初期有過許多積極的意義。”溫州另一家著名鞋企老板吉爾達鞋業董事長余進華說。
在“風暴”來臨時,家族文化便成了鞋企跨越的瓶頸。“家族文化有較強的排他性,‘家族成員’視為利益獲得者,‘家族’外成員只有‘同甘’思想,卻不會有較強的‘共苦’意識,所以只要風暴來臨,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另攀高枝。”
顯然,家族企業文化成了溫州鞋企的隱形殺手。而另一個認識上的缺陷在于,“不少鞋企老板把‘明星代言+廣告轟炸’當作救命稻草。”余進華說。
不幸的是,王躍進的霸力集團都有這兩種失誤。而當年和霸力同時代成名的,奧康、康奈卻因為成功改造管理團隊,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如今依然是皮鞋類的“明星企業”。“這些企業都是沒有什么冒進的舉措,專注在主業的發展上,才有今天的地位。”謝榕芳說。
王躍進和他的霸力集團,如今已經成了溫州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標本,他的意義在于之前成功的輝煌和眼下沒落的困局。 (本文來源:華龍網-重慶晨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