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24(1220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中美競爭格局不同于美蘇爭霸(二)陣營互動關系完全不同 |
當年同蘇聯進行冷戰,是美國率領下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作為對立面則被定義為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當年冷戰中的美蘇之爭突出地表現為集團性對抗,雙方各都率領一個龐大的戰略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面的對抗,塑造了著名的所謂“兩級格局”。在這一個格局之下,他們以歐洲為重點,在全球一系列要點熱點地區進行激烈的地緣戰略較量,發生多起代理人的戰爭,互有攻守進退。美蘇雙方一方面集合了龐大的戰略集群,依靠群體發力,同時各自也都背上了沉重的戰略包袱,前蘇聯為此消耗的戰略資源尤其嚴重。
在美歐的政治文化與戰略語境下,“西方”代表著民主、自由,意味著光明與進步;而“東方”則是專制、獨裁以及落后、保守的代名詞。所以,舊冷戰也好,新冷戰也罷,就本質而言都是東西方之爭。
“東西方之爭”這一概念高度概括了舊冷戰的本質內涵。這種斗爭是綜合性的戰略斗爭:
在政治制度層面,表現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與道路的斗爭,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究竟系于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大問題;
在文明與文化層面,這一斗爭表現為西方文明是否具有普世價值,是否應該“合理”地取代與覆蓋其它文明與文化,關乎人類社會的未來究竟一元化還是多元化這個終極問題;
在民族與國家層面,這一斗爭被套上的是民主與獨裁、自由與專制的斗爭。在西方的語境邏輯下,西方統治世界理所當然,西方反對社會主義十分合理,這是關乎人類社會誰支配世界、誰成為主宰的根本問題。反對社會主義就是政治正確。
正因為這樣,當年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崛起不為西方所容忍,今天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被扣上“文明的沖突”、“與社會主義制度與道路的斗爭”、“民主與獨裁、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所以同樣不為西方所容納。
今天同中國搞新冷戰的還是美國率領下的資本主義國家,但中國顯然不是東方社會主義陣營。
今日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則有所不同。全球戰略格局仍在發展塑造的過程中,即所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美國方面,霸權一如既往地動用集團力量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和全面的打壓遏制,但中國方面迄今為止并未試圖拼湊任何戰略集團與之對抗,而且也并未同美國展開全面全方位的戰略競爭,而是有所爭有所不爭,在許多方面并未投入相應的資源用于中美之間的對抗。
簡單地說就是,同樣作為美國的戰略對手,當年的蘇聯竭盡全力、全力以赴,而今日的中國則是逐步發力、量力而行。
(中美是美蘇爭霸的翻版?知名學者馬凱碩:現在的美國更像蘇聯)
就表面上看,這樣的一種格局似乎對中國很不利,因為單打獨斗的中國面臨戰略群毆的危險。但從大國關系來看,今日中美俄這樣一種新的“三角”關系中,中俄兩國的戰略騰挪余地及運作空間明顯大于美國。當年美國針對前蘇聯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二打一”的局面,即聯合處于老三位置的中國一并對付老二,而今天則可能要面臨“一對二”的局面,即中俄聯手對抗美國。
歐洲,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歐洲會更傾向于美國,美歐之間的共識一定超過中歐之間的共識,這是必須認識到的現實。但是,歐洲不會輕易把自己綁在美國戰車上,歐洲對中國的態度盡管不強于美國,但是歐洲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想“獨立”,目前基本還是就事論事性質的,以對自己有利為前提,不會對美國唯馬首是瞻。
美國想割裂中俄的企圖難以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將不得不同時對付中俄兩個主要戰略對手。在新的全球形勢下,中俄兩國榮辱興衰已高度綁架在一起,兩國稍具理性的戰略家都能認清這樣唇齒關系,霸權集團從中加以離間的企圖注定將歸于破滅。
舊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互動以對抗為主,雙方都以針尖對麥芒的精神開發針對性的武器裝備,在政治和意識形態等領域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對抗、廝殺與暗戰貫穿他們關系的內外與始終。當然,在恐怖的核打擊均勢之下,他們也不得不在一些問題上尋求合作,比如反彈道導彈、外空軍備以及彈道導彈核武器數量等,也曾達成具有重大影響的軍控條約,從而體現他們之間合作的方面。但總體而言,冷戰中美蘇之間對抗是主打和主流,合作只是對抗之下的副產品。
但今天“戰略競爭”的中美互動關系則與此不同。
在美國方面,“鷹派”極力要重演再現當年對付前蘇聯的把戲,竭盡全力對中國施加最大限度的戰略霸權壓力,挖空心思要把中美“戰略競爭”推進到比當年冷戰還更加激烈的水平和更加嚴重的程度。為此,美國正在全面封殺與廢止中美之間曾經有過的各種“合作”,同當年針對蘇聯的戰略路線如出一轍。
但中國卻不是這樣,當代中國對中美關系的基本認識是:“中美兩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兩國“除了合作別無出路”,“不沖突、不對抗,是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在這樣的道路選擇之下,認定中美兩國完全可以對“分歧”加以卓有成效的“管控”。
當然,伴隨中美“戰略競爭”向深度推進,中美之間上述互動關系可能也要發生巨大而帶有轉折性質的變化,但鑒于目前的基礎,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也很難轉變成當年冷戰中美蘇戰略互動的模樣。
簡單說,當年陣營斗爭依靠群體發力,同時帶頭大哥也都背上了沉重的戰略包袱;如今,美國聯合歐洲對付中國的局面很難形成,而中俄“結伴不結盟”已經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