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ing |
|
等級:新手上路(初級) |
積分:4分 |
注冊:2008-5-14 |
發表:1(1主題貼) |
登錄:5 |
|
|
零缺陷品質管理 |
“零缺陷”又稱無缺點(ZERO DEFECT,簡稱ZD),“零缺陷”關注到“企業80%的品質問題都是管理問題”,主張企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進行經營管理,強調預防系統控制和過程控制,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沒有品質,就沒有中國企業的明天。許多企業已經認識了這一點,因此,近幾年來ISO9 000系列的輔導、認證在國內十分盛行。對許多國內企業的經營者來說,ISO9000使他們第一次認識到一個管理體系是如何構筑的,也喚醒了他們的管理意識,這恐怕是ISO9000在中國最大的作用吧。不過,有的許多企業通過認證十分自豪地對外宣傳“我們通過了ISO9000系列國際認證”,似乎因為是國際標準,自己企業的品質管理水平也隨之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許多通過認證的企業,同以前一樣,客戶投訴仍然不斷發生,該出的品質問題仍然在出,差錯率、不合格率不見有何變化。幾乎很少日本企業愿意申請ISO9000,但日本生產卻成為“良好品質”的代名詞。為什么?這正是“零缺陷品質管理”的作用結果-----重視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控制,不生產不良品。是因為品質是做出來的,員工素質高與低完全取決于質量的保證。“質量的管理就是員工的管理”。
從數量時代進入質量世紀,意味著客戶與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迅速詮釋并將這種需要轉化為新的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壓力;為迎接挑戰,我們必須變革陳舊的商業模式,學習和采用世界級卓越績效的管理模式----零缺陷管理的戰略和方法,從而更好、更快、更經濟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避開了繁瑣的理論說教,從工廠管理的實際出發,將品質系統優化和品質、工藝改善結合起來,將零缺陷的精髓理念與科學系統管理結合起來,注重各種改善方法在實際中實效和應用,對企業的產品品質提升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講師簡介
李文棕老師,博明公司資深顧問師,逢甲大學碩士,曾先后供職于佳能公司、頂新集團(康師傅集團)、映泰集團品保部協理、迪吉多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固特異輪胎股份有限公司。李老師制造業實戰經驗豐富,從事過生產部、管理部、品質部等中高層管理工作,之后轉入咨詢顧問行業,曾任職于華盛頓國際集團、逸華企業管理顧問(高級講師)。擁有20多年制造業實戰管理經驗,近10年咨詢顧問經驗,所授課程非常適合企業實際,效果卓著,深受好評。曾授課予富士康集團、英志集團、臺達集團、普耀集團、帝聞公司、長安訊達、友訊公司、特安電子、東聚電子、微星科技、映泰集團、頂新集團、正崴集團等。
授課風格
李老師企業實務經驗豐富,所授理念與方法切合企業實際。同時御淑堂怎么樣去黑頭薰衣草精油去疤痕瘦身霜頸霜哪個好祛斑哪種去黑頭效果好結合豐富的輔導及授課經驗,靈活運用各種培訓方式(案例、實戰演練、討論等),課程設計緊系學員,關注企業,讓學員學有所得,學以致用。
授課方式
通過講授、啟發式互動教學,相互討論問答、案例分析、模擬演練與培訓游戲,以提高學員在實際運作中的執行能力。
課程收獲
通過本次培訓,學員能夠:
1、學習使用零缺陷的管理工具;
2、學習如何在企業中推行零缺陷管理運動;
3、認識品質的重要性和加強員工的品質思想觀念;
4、規范企業的品質管理流程;
5、有效控制品質管理的成本;
培訓目標
1、了解零缺陷管理的真正內涵;
2、學習如何在企業中推行零缺陷管理運動;
3、全面領略零缺陷管理理念及運作模式,為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提供支持;
4、掌握生產過程零缺陷的幾個重要控制點;
5、教學員如何運用常用的品質管理方法來管理日常的工作;
課程對象
品質部負責人、企業領導、經理人員、生產現場工程師、工段長、班組長等生產相關人員。
課程大綱
一.零缺陷品質管理概述
1.零缺陷管理的特征
2.質量管理核心是預防
3.工作的標準是零缺陷
4.現場的浪費與問題
5.零缺陷-零浪費的思想
二. 現場質量管理的要點
1.質量管理的基點-關注顧客
2.質量管理的幾大誤區
3.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4.質量的執行,衡量和標準化方法
三.開展零缺陷內部改善的工具
1.量產性評價
2.作業指導書
3.過程控制
4.檢查管理
5.異常管理
6.質量月報
四.生產過程零缺陷的幾個重要控制點
1.消滅浪費和缺陷的起點為產品設計
2.生產線的系統管理
3.檢驗檢查點的合理有效布局
4.有效的方法-目視與看板管理
五.實現零缺陷的系統方法簡介
1.MBO的流程與有效推行
2.PDCA循環
3.QCC的輔導技巧
4.5S活動
5.精益制造與IE及JIT
6.企業流程績效管理-BPPS
六.零缺陷質量的組織保證
1.長期的培訓與教育
2.全員參與,領導承諾
3.公司各層人員的任務
七.零缺陷質量的持續改進
1.改進目標的設置
2.消除缺陷的幾種有效途徑
3.持續改進的團隊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