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212(1213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你說升來我說降"懸殊房價數據讓人目眩神迷 |
房價讓人目眩神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1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售價同比上漲11.4%,環比上漲0.3%,連市場“拐點”說甚囂塵上的深圳市,環比也不過跌了0.2個百分點。而11月份,廣州市房管部門公布的新房均價環比大降9.9%,可發展改革委的統計數據顯示則上漲0.6%。該如何對待這些看似彼此懸殊、甚至“打架”的房價數據呢?
類此差異并非只存在于某一兩月,而是由來已久。寒桐(廣州)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韓世同指出,同為權威部門數據,國家和地方的數據懸殊,同比數據不能一致反映房價上漲程度,而環比數據有些甚至是方向性的差異,這更讓老百姓無所適從。
統計方法各不同,地方從自身利益出發,對上報數據進行一些“技術處理”不鮮見
百姓普遍反映,房價數據是當前最混亂的公共數據之一,機構公布的數據與百姓感覺不一致、政府部門與研究單位的不一致,政府部門之間的也不一致。是什么原因導致差異的存在?
易居(中國)研究院分析師楊紅旭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統計口徑不一。地方房屋主管部門公布的是住宅均價,為全樣本統計,即將所有商品住房買賣合同中記載的交易總金額除以交易總面積;而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是價格指數,是在一個城市(地區) 選取一定數量典型樓盤的交易價格,在對其漲跌幅度進行同質化處理后的加權平均數,為抽樣統計。均價法可反映一個城市(地區)的整體價格水平和交易量、交易結構的變動趨勢,譬如某月高檔房成交量放大,均價會上升;反之,低價房比重提高的話,均價會下降。抽樣法可反映一個城市(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住宅價格平均漲跌情況,但一般不反映交易結構變動差異。
全樣本統計的均價和抽樣統計的指數在反映房屋價格水平和走勢上各有側重,從短期看,成交量和成交結構的波動容易造成兩指標出現一定差異;但從長期看,同質性、成交量、成交結構等可變因素差異將縮小,兩指標的走勢將趨向一致。
不過,對于目前兩種統計數據差異過大的現狀,楊紅旭等專家認為,來自房地產交易中心的數據是最原始的,統計部門一層層上報,從區縣到省市,再到國家統計局,所經過的層級越多,數據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地方從自身利益出發,對上報數據進行一些“技術處理”不鮮見。
公共數據統計政府部門完全可以參照股市做法
要根治目前房地產行業統計數據亂象紛飛,寒桐(廣州)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韓世同認為,應雙管齊下:
一是務須剔除人為干擾因素。一方面,信息發布應該實行嚴厲問責制,對于個別“炮制”數據的做法,應該徹查。另一方面,地方房地產部門須及時、準確、清晰地公布房價的基礎數據。基礎數據不公開會讓人無所適從,甚至會誤導消費者。政府部門不能因本位之利,將公共數據當作商業秘密來保守或者有意延緩數據的公布。譬如某些城市到了2008年1月上旬才發布2007年11月的數據,其指導作用已隨時效性的滯后大打折扣。政府部門完全可以參照股市的做法,反映一個城市不同的區域、板塊,不同交易時間,不同戶型的交易量、價,為購房人提供判斷、決策的依據。
二是統計方法也需改進。如何選擇樣本、如何確定高、中、低檔房及經濟適用房在統計中的權重,在具體操作中如何取舍樓盤,諸多方面稍有出入,就很難反映市場態勢。數據統計應遵循科學精神,實事求是,減少人為因素對數據客觀性、代表性的干擾。
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統計工作會議上提出,2008年,國家統計局將研究改進城市房屋價格指數的計算方法。(記者徐壽松、彭勇)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