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青年 |
|
等級:論壇游俠(一級) |
積分:218分 |
注冊:2005-1-21 |
發貼:60(46主題貼) |
登錄:26 |
|
|
今日的MBA≠明日的商界領袖 |
今日的MBA≠明日的商界領袖
一國內頂尖大學商學院校友聚會時,一干正在就讀的MBA學子們慷慨激昂,宣揚自己的職業目標就是做未來的商界領袖,且大有非他們莫屬的豪情。而早已畢業的師兄師姐們則默不做聲,因為他們正在為商界領袖們打工,領著一份還不算微薄的工資而已。
"MBA和商界領袖,理論上不是沒有關系,實際上卻幾乎沒有關系。因為商界領袖很少有學MBA的,而最有可能的情況是:MBA給商界領袖打工。"零點調查集團董事長袁岳毫不客氣地給MBA們潑了一盆冷水。在他看來,這些所謂國內知名的商學院在教學思想中犯了雙重錯誤——學生被誤導入領袖之想,而實際上連匠術也沒學到。所以在校園里做凌云夢,出了校門連個泥飯碗也難拿到。"領袖所需要的是認識社會規則的社會知識,而系統管理知識乃為規范體系的操作者使用。"袁岳指出,MBA不等同于CEO,就像法學碩士不等同于大律師、大法官一樣。
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曾在耶魯大學2000屆畢業典禮上做了一個令人回味無比的演講:"請你設想這樣的情況:從現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邊的這個人會是一個失敗者;右邊的這個人,同樣,也是個失敗者。而你——站在中間的家伙,你以為會怎樣?一樣是失敗者。失敗的經歷,失敗的優等生。說實話,今天我站在這里,并沒有看到一千個畢業生的燦爛未來。我沒有看到一千個行業的一千名卓越領導者,我只看到了一千個失敗者。
現在,我猜想你們中間很多人,也許是絕大多數人,正在琢磨"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沒有前途?'當然沒有。太晚了,你們已經吸收了太多東西,以為自己懂得太多。你們再也不是19歲了。你們有了'內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們腦袋上的學位帽。2000年畢業生,你們已經被報銷,不予考慮了。我想,你們就偷偷摸摸去干那年薪20萬的可憐工作吧,在那里,工資單是由你兩年前輟學的同班同學簽字開出來的。
事實上,我是寄希望于眼下還沒有畢業的同學。我要對他們說,離開這里。收拾好你的東西,帶著你的點子,別再回來。退學吧,開始行動。我要告訴你,一頂帽子一套學位服必然要讓你淪落。"埃里森的言詞固然過激,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在傳統的、固化的教學模式下,今日的MBA要想成為明日的CEO,概率實在小之又小。那么,在極小概率中讀了MBA且成為商界領袖的人是些怎樣的人呢?
他們沒有被MBA埋葬
前述哈佛的那項調查固然讓人沮喪,但是終究還是有3%的"異類"笑到了最后,那么究竟是何種原因使他們在一大群聰明人當中堅持到底并最終脫穎而出呢?
BeBeyond.com的總裁謝勁波自2001年以來接觸過近千位有志于讀MBA的申請人,他認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讀MBA的理由,但是最終能成為商業領袖的卻注定只能出現在那些始終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人"的那類人中。至于因為職業發展到一定地步,需要通過讀MBA來完善知識結構;借此尋求轉機,希望通過MBA來指引未來職業的發展道路;甚至僅有夢想就稀里糊涂選擇MBA的人,想走得遠一點會很難。
目標明確者,很早就制定了進入世界一流商學院的目標,也為此提早做好了準備,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目標。坊間明證之一,便是如今前程無憂的掌門人——甄榮輝。這個出身貧寒的香港人在成為HP的銷售冠軍后,放棄了30萬港幣的年薪和穩定的工作,將全部積蓄都用作了念MBA的學費。他選擇的是法國的INSEAD商學院,這是一所不遜色于美國任何一家商學院的歐洲頂尖學府,雖然學制僅為一年,但是學費卻并不便宜。對于甄榮輝來說,這無疑是一場賭博,作為銷售狀元,他在HP的發展前景光明,放棄這樣讓人羨慕的環境,而去追求一個未知的結果,風險未免有些大,但是一心想成就事業的Rick還是堅持下了價值百萬的賭注。無論是畢業后拿15萬美元起薪轉行做了管理咨詢,還是日后成功運作前程無憂上市坐擁數億身家,他始終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目標明確如斯者,想不成功也難。
同樣舉哈佛商學院的例子,早在1949年,那里曾經走出來一大群后來叱咤美國商界的領袖級人物——包括把強生變成家喻戶曉的品牌的吉姆。博克,帶頭進行個人電腦革命的施樂公司彼得。麥克科洛,把"價值投資"帶到華爾街、創建空前成功的共同基金的比爾。盧恩,將布魯明黛爾百貨變成時尚代言人的馬文。特勞伯……1949屆的哈佛商學院畢業生是個獨特的群體,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最終成為商界領袖,并為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究其原因,發現他們大部分為二戰退伍軍人,曾經席卷諾曼底海灘和南太平洋島嶼。他們本身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轉戰商場猶如轉戰戰場,許勝不許敗是他們惟一的信條,因此他們能在商界中脫穎而出也不足為奇。戰爭是極端競爭的場合,這里訓練出的能力,對獲取商業競爭勝利起極關鍵的作用?梢哉f戰爭洗禮是49屆MBA大規模成為商業領袖的必要條件,后人常常會用他們的例子來說明MBA能造就商業領袖,可謂誤導。
MBA是聰明人玩的游戲,但聰明人卻未必能玩到最后,MBA也許真的是"天才的墳墓",但是有些雄心壯志終究不會被埋葬。
MBA究竟能帶來什么 MBA教管理還是教匠術
著名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毫不客氣地指出:"把MBA課程教給23歲的人,這讓我很吃驚,我認為這基本上是浪費時間。他們缺少經驗背景。你可以教他們技能,比如會計和其它能提供的東西,但你不能教他們管理。"既然不能教管理,那么MBA究竟能教人什么?
"職業經理人一定要有職業的工具知識,它們乃是一種匠術,沒有匠術,連職業經理人也做不了,"袁岳認為在以經濟學家為主導的諸多國內商學院中,重視匠術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他們否定匠術的原因,一是不懂匠術、二是不會教匠術、三是匠術興,他們遜?杀氖俏覀冏鹁吹腗BA教授們大學也不成,小學也不成,匠術的教法和知識的教法是完全不一樣的。"袁岳用他在哈佛的經歷現身說法:"比如教談判術。一般是理論一堂課,練習真談判一堂課,總結討論一堂課,三堂課算一次,全年大約有16次。雖然很累,但是很有用,角色扮演、談判計分、互相評價出招等等,基本上主要可能的談判場景你都經歷過,下次碰到的所有場景你就會似曾相識。這就是談判匠術的教法,而知識的教法是一門課從頭講到尾,八股但決不實用。"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張維迎教授一直認為中國商學院不缺乏教書匠,缺乏的是真正有水平的、懂得現代管理知識的研究者,真正的學者。"商學院不可能和所有的管理培訓都一樣。美國一些不錯的商學院,拼命地跟市場上的公司進行競爭,這是不對的。實際上我在上游,你在下游,是一個鏈條。"張教授認為商學院也是分層次的,比如波音公司生產大飛機,但是很多公司生產小零件。
對于張維迎教授的觀點,袁岳并不認同,他認為商學院就應該是一個職業學院,是一個應該講究匠術的學院,而不是一個以學術為主導的學院。"作為職業學院,教學內容應該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職業知識,叫做知識型的知識,帶有一定的學術色彩,使我們認識經營管理;第二個是工具型知識,告訴我們怎么樣做。重視了知識型知識的提供,但是缺乏或者說工具型知識的提供嚴重不足,跟商學院的本質有比較大的偏差。"袁岳將之形容成車馬,知識型的知識充當了主角,車很大、馬很小,就會造成MBA畢業以后,用人單位會感覺到他的實戰能力比較低。而要是換一匹馬,即用工具型的知識充當主角,即使是大車還是一樣能拉動。
顯然,匠術只不過是一種"術",無論是談判、營銷、人力資源、溝通技術……這些MBA的課程都是職業經理人所必須掌握的"術".而管理是一個過程,是一門1+1不知道會等于什么的學問,眾多變量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如果讀MBA者,都能首先放下身段、腳踏實地地學習"商場匠術",那么出來做個好職業經理人,理應綽綽有余,但要想成為商界領袖、管理大師,那還要看各位的造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