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護師 |
|
等級:新手上路(初級) |
積分:144分 |
注冊:2006-12-16 |
發表:28(28主題貼) |
登錄:2 |
|
|
社會和諧視野下的社會保障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杭生
人民網北京釣魚臺國賓館9月23日訊 9月23日上午9:30,“中國社會保障論壇首屆年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開幕。今天下午,開展“和諧社會與社會保障,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兩個專題。中國人民大學鄭杭生教授進行了“社會和諧視野下的社會保障”的主題演講,以下是鄭杭生教授的演講全文。
我想第一點說一下,比較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構建和諧社會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社會保障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公正)的重要制度設置。公平正義即社會公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或核心理念之一。“給每個人以所應得”是社會公正理念的核心追求和突出強調。公正作為一種基本理念或理想,使其得以實現已成為一種社會現實,需要通過特定的制度或政策體系等中間環節。社會保障作為現代國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導實施的旨在為社會成員在遭遇各種生存風險、個人及家庭難以維持基本生活時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制度安排,它以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作為自己的理念基礎和奮斗目標,其在使公正理想變成公正現實方面發揮著橋梁或中介的作用。
第二、社會保障制度是縮小貧富差距,避免兩極分化的關鍵手段。社會保障是對國民收入和社會風險進行再分配和調劑的重要手段。我這里強調一下社會風險分配這個思想,我想這個思想是很重要的思想。
社會保障通過收支的控制和調整,將一部分社會收入集中起來進行再分配,客觀上起到縮小貧富差距,緩解弱者痛苦的作用,使社會成員在社會發展中的結果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縮小。
第三、社會保障制度對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社會學階層的角度看,社會和諧是各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特別是貧富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社會學家早就指出,利益關系是影響社會關系的決定因素,貧富差距比較合理,富裕階層熱心社會公益和社會保障事業,樂于幫助窮人,貧富階層之間的關系就會比較和諧,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引導乃至強制富裕階層,投身幫助窮人的事業,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富裕階層的義務。
第四、社會保障制度是緩解“三農”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結構轉型的主要手段之一。和諧社會從城鄉角度看,是城鄉的協調發展和城市結構的穩步轉型。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三農”問題是制約城鄉和諧發展的根本因素。沒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就難以擺脫“農民真苦”的局面,而在當今中國,解決“三農”問題還不能僅僅局限于農村內部,而應與城市結構的轉型,把農民納入現代職業體系,這個問題,我覺得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根本。
第二個問題說一下從和諧社會的角度,我國現行和諧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現行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還比較低,這當然和中國的國情有關。在低保制度的設計上,我想尤其突出。我國的低保制度僅僅能夠維持保障對象的基本溫飽,至于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是很難兼顧的。
其次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遠未實現全覆蓋,社會保障制度對于維護弱勢群體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具有基礎性的意義,但是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遠未實現全覆蓋,絕大多數農村人口基本上不能享受社會保障待遇。即使在城市,社會保障制度也遠未實現全覆蓋,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均與全覆蓋的要求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第三,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存在嚴重的城鄉失衡。在淘寶商城防曬晚霜哪個好護手平價好用眼霜推薦有效的什么保濕補水眼霜好城市里,我們基本上建立了國家社會保障模式,有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權利義務相對應、管理服務社會化這樣一些特色。現階段農村社會保障實際上還是一種家庭保障為主的模式。現階段農村居民應對生存風險的基本方式,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制度化的社會保障和養老、醫療保障以及社會捐助,只覆蓋極少一部分農村人口。
第四、進城務工的農民以及家屬的社會保障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目前我國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總數已經達到1.4億,大致這樣說。針對全體進城農民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救助等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均未建立起來,而當今自上而下的普遍關注的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情況,這個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第五、相對于貧弱人群的生存權保障而言,發展權的保障還嚴重不足。主要是他們下一代的教育問題。
最后就是對貧弱人群的福利服務,仍然嚴重不足。目前,我國屬于老齡化國家,以我國總人口13億來算,老齡人口已經超過1.4億,其中農村老齡人口為九千萬左右,我國目前有六千萬的殘疾人,這幾類人存在不同的問題,都需要經過加快發展福利服務事業加以解決。
第三個問題從構建和諧社會迫切需要出發,重視并且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
第一、較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的待遇水平。現在,有的城市已經開始了這一方面努力。
第二、大幅度提高在職人員最低工資標準。在目前,低保標準尚難和國際接軌的情況下,可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平均收入的一半水平。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的一種抽樣調查數據,2006年前5個月,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是8579元,月均是1715元。這個數字是扣除包括住房公積金在內的各種個人繳費后所得的,把這些算上,人均收入應該是2千元左右。以此為基準,北京市的最低工資可以上調到差不多一千元。調整最低工資,除了促進就業以外,還可以縮小貧富差距、促進消費的作用。
第三、將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納入優先考慮的范圍。在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造成了城鄉分割的現實,使得我們在目前不可能建立起面向所有企業職工,包括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對進城農民在一定時期內只能建立相對獨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未來時機成熟的時候,才能建立與城市保障制度統一的制度。
第四、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應確立城鄉銜接的目標,逐步加以推進。目前,我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了中級階段,正向高級階段前進。政府應該停止農業支撐工業化發展的傳統發展戰略,采取適當傾斜的經濟社會政策,加快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現在中央在這一方面確實做了很多的努力。
第五、通過制度建設,強化社會保障制度對社會成員發展權的保障功能。當代社會保障制度,對社會成員的保障作用,一方面要考慮財富分配的壓力,另一方面要考慮風險分配的壓力,既要考慮生存權,也要體現發展權的保障。而且相對于生存權保障而言,發展權保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因為發展權保障的解決,有利于推進生存權的保障,提高生存質量,同時對縮小貧富差異具有一種根本性的意義。
第六、推動建立社會工作職業認證制度,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在國外,社會保障和社會工作都是社會福利制度的組成部分,但是層次卻是不同。社會保障屬于社會政策,層次較高,社會工作屬于具體福利服務的提供,是直接的面對貧弱群體的前線性的服務,但是這兩者缺一不可,在我國社會保障的建設比較受重視,而對社會工作的重視程度還是有差距,甚至對社會工作,各界的了解并不多,這種情況應當加以改變。職業認證制度的建立,我想會對這一點有很大的推動。
來源:人民網
|
[本貼被admin于2006/12/16 13:34:30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