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24(1220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經濟學家的權力江湖:“道德”與“良心”交鋒 |
他們或身居國家經濟決策中樞,或就任國家官方經濟智囊部門,或身處巔峰學術機構,他們的學術主張經常被納入國策或法律章程。相對于書齋型經濟學家,這些距離權力很近、掌握著壓倒性的學術話語權而暴得大名者,他們無疑是所處時代的“廟堂經濟學家”。
他們性格鮮明,事功非凡,這些學術掌權人或學術明星,除了正常的觀點交鋒外,還暗隱學術派別之戰、學術評價機制之爭。學術是非,可以時間來檢驗,而名利是非,恐怕終生無解。
豪門盛事
作為中國最頂級的經濟學家,躬逢思想解放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歷史機遇與個人的奮斗的合力下,他們成為朝野器重的改革英雄。學術權力與現實影響力,讓他們成為時代的明星。這些經濟學家當仁不讓地構成了中國學術圈中的“豪門”。
家庭聯產承包、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價格雙軌制、整體改革,這些牽動整個中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時代神經的詞匯,其背后都挺立著一個個赤心熱血的經濟學家。中國沒有哪個時代,經濟學家會被如此器重,他們以其卓越的學術勇氣與學術良知,影響決策,改寫歷史,贏得朝野尊重,成為時代耀眼的英雄與明星。2008年開創的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總結經濟歷史,并將幕后的經濟學家推至前臺,以公開公正的旗幟,推動學術民主,以期催發中國經濟學的繁榮。
大爭鳴,“中青年”嘯聚莫干山
2011年11月26日下午,北大經濟學院報告廳,群賢畢至。13點20分,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張維迎穩步而至,招牌式的華發一如往昔挺拔。甫一入門,起身祝賀與寒暄的學者絡繹不絕;半小時后,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悄然前來。原定13點30分啟幕的會議已經開始。華生想從側門繞進,不巧,他的座牌靠近正門。而側門第一排,張維迎默然端坐,偶然低頭寫上幾筆。華生退步-也許正門落座才不會太引人注目。20分鐘后,記者求證組委會,確知當天另一主角田源因故不會到場。這是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1)頒獎典禮現場。經202位經濟學家、著名大學經濟院校和國內研究機構負責人、主要經濟和學術媒體負責人以記名投票方式評選,以華生研究組、田源、張維迎為主要貢獻人的“價格雙軌理論”,高票當選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紛爭一時的關于誰是“價格雙規理論”第一發明人的喧囂,以華生研究組、張維迎的到場,田源的缺席暫劃一個句號。華生在領獎時回顧“價格雙規理論”的誕生地-浙江莫干山,不勝唏噓:“27年了,(人生)能有幾個27年。當時在那兒爭論,能夠到今天在領獎臺上,我很希望你(編者注:當年會議的重要參與者王岐山)來參加!
正是莫干山會議,促成中青年經濟學家的全面崛起,他們開始深度介入中國的改革時代。這是已被載入史冊的輝煌時刻!
1984年4月,25歲的西北大學研究生張維迎以《以價格改革為中心帶動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一文驚險過關,成為莫干山會議的150人成員之一。這是一群憂心于城市改革的青年經濟學者,他們被“不講關系、不講學歷、不講職稱、不講職業、不講名氣,憑論文水平確認代表資格”的“鐵血原則”吸引,嘯聚浙江莫干山。會議的策劃者之一、時任國務院技術經濟中心助理研究員黃江南回憶:“一位民族學院的女士,在山下哭了好長時間,非要上來。阻擋她的人說,你又不是發起單位的,又沒有論文被選上,憑什么讓你上。結果她說:‘我也是搞改革的。 げ贿^她的執拗,就說讓她上來待一天就離開。第二天就要她走。”這是一個民間組織的學術活動,因時任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外聯部副主任王岐山等官員的到會,一時成為朝野矚目的焦點。
會務頗具創新,上山不許帶論文,第一天不開會,先聊天交友;會議分成七組,每組有主持人,有中心發言和會員討論,會員到哪個組聽都可以。與會者熱烈討論,時而火藥味十足。從白天到黑夜,人人精神亢奮。會議結束時,居然大半人累得生病。經過幾番激辯,雙軌制成為莫干山會議價格組的主流觀點。會議最終形成一個總報告和附有一份專題報告《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以及由華生執筆的會議紀要-《用自覺的雙軌制平穩地實現價格改革》。
莫干山會效應像發射波,一波一波向外擴展。很多青年因此聲名遠播。會后,很多與會者邁入政府體改部門,比如田源成為國家體改委委員;年紀最小的張維迎在這年12月去體改委報到上班。吸納青年學者的意見,鼓勵年輕人冒頭,一時成為各地政府的開明之舉。河南省政府曾組織河南省經濟咨詢團,由省長劉杰任團長,于1985年4月邀請莫干山會議中的一些骨干人員作為政府的咨詢顧問。近百位青年經濟學家群情振奮,欣然受聘,開了省一級領導和青年經濟學家直接溝通對話、直接形成地區發展戰略的先河。莫干山會議之后,“中青年”成了被社會廣泛承認的改革時代新名詞。
事隔多年,在誰首先提出價格雙軌制問題上,張維迎、羅小朋等人卷入爭論風暴,不過羅小朋亦承認同一討論組的華生對價格雙軌制的貢獻在于他的口才,“他把這個思路變成會議的主流思路,并且對于說服決策者起了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作用!睆倪@個角度來講,“在當時的青年一代中,他的功勞確實是最大的,他應該是‘雙軌制’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
大勇氣,三個老人的故事
如果說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記憶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青年的風發意氣,那么2008年第一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則頌揚了歷經劫難的老一輩經濟學家的政治勇氣與學術良知。
“每天上午八點半,杜潤生都要到位于北京磚塔胡同的辦公室上班。在這個陳舊昏暗朝北的房間里,扭開一個上世紀80年代樣式的臺燈,他要靜靜坐上那么一會兒!睕]有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這是2007年媒體筆下94歲老人杜潤生的生活片段。一年后,95歲高齡的杜潤生作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論”的主要貢獻人,首獲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1955年,因為對農村合作化心存疑慮,杜潤生曾被毛澤東批評為“小腳女人”,解除了他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的職務。1980年秋,在中央長期規劃會議上,時任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潤生提出先在貧困地區試行包產到戶。這個建言得到時任副總理姚依林的支持,隨后鄧小平終于發話表示贊同。1981年,杜潤生在國務院會議上再次放言:集體經濟已難以維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貧困。這一年的春夏之交,杜潤生親率調查組,坐在顛簸的吉普車里,挺進農村做田野調查。杜潤生主持起草了1982年到1986年的五個重要的“一號文件”,正式肯定了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終結包產到戶長達30年的爭論。
近百歲的杜潤生已倦于回顧自己對“包產到戶”的作為,對于2008年的那次時隔二十多年的褒獎,他堅持說那是農民自己的發明。雙耳失聰的他聽不到頒獎現場雷鳴般的掌聲。他喜歡待在安靜的個人世界里,多年思考,悟出一句:中國的改革要過兩關,一個市場關,一個民主關。晚年有記者問他:中國的改革最需要警惕的是什么?這個有著“中國農村改革之父”的老人不假思索,大聲說:權貴資本主義!
師從杜潤生的一些青年如今已成思考和解決中國問題的中堅,他們中有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和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這三位都曾直接參與了上世紀80年代連續五個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
與心系農村和農業的杜潤生相比,文革結束后已是北大經濟系副教授的厲以寧的職業興趣在于城市與工業。1980年4月到5月,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和國家勞動總局聯合召開的勞動就業座談會上,厲以寧提出以股份制模式,以及企業可以通過發行股票擴大經營,來解決當時城市日益窘迫的就業問題。可惜,在計劃經濟一手遮天的時代,他的提議未能得到認可。厲以寧有感而發:“隋代不循秦漢律,明人不著宋人裝。陳規當變終須變,留與兒孫評短長!
偃旗息鼓終非厲以寧的性格。1986年9月,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我國所有制改革的設想》一文,從理論上詳細地討論了我國改革以后的所有制體系以及股份公司的構造。1986年,《紐約時報》就以“厲股份”的稱謂來報道厲以寧在中國股份制改造問題中的作為。不過,相比“厲股份”,厲以寧不排斥有人喊他 “厲非均衡”。因為在他看來,股份制是一種具體的方法,“最集中代表我觀點的書就是那本《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币驅λ兄聘母锲鸬搅酥匾耐苿幼饔,作為“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的主要貢獻人,厲以寧獲得第二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在2011年11月26日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現場,厲以寧穩居第一排中間位置,華生、張維迎分居其左右。他當天發表了關于縮小城鄉制度差距的演講。語氣鏗鏘,學術的目光返至農村,強調“必須給農民以產權,農民沒產權是沒有道路的”。
1985年前,中央經濟改革基本上是局部的、零敲碎打的和自發式的。1985年前后,以吳敬璉為代表的部分經濟學家對是否應該繼續沿著“放權讓利”方向前景持有懷疑態度,提出救治之策在于推進配套改革。他們主張政府進行價稅財聯動的改革,并參加了1986年國務院領導提出的“價、稅、財配套改革”的方案設計工作,成為與“企業改革主線論”主張不同的“整體改革論”的主要代表。
這種改革理論自成一體,并對中國經濟改革的實踐產生了較大影響。2010年,第三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給“整體改革理論”主要貢獻人吳敬璉、周小川等人。
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良心”的吳敬璉先生,年逾八旬依舊為中國改革而“常懷千歲憂”。從2001年怒斥中國股市“連規范的賭場都不如”,到2010年警告中國股市正處于“強盜貴族時代”,再到近年來成為呼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旗手,從“吳市場”到“吳法治”,他總是點中中國經濟的痛處。
四代經濟學人
2011年11月23日14點,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走完了99歲的人生。他是在1949年前已經功成名就的那一代人中最后離世的經濟學大師。生前,張培剛擔任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組委會主席。11月26日下午,中國經濟學家年會會議正式開始前,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組委會執行主席毛振華提議全體起立,向張培剛默哀。三百多經濟學界人士紛紛站起,老中青三代學人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中。
拿毛振華的話講,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多年時間,中國的經濟學存在一個斷層,而像張培剛這樣的哈佛博士,基本中斷了最黃金的學術生涯。慶幸的是他們捱過了學術最黑暗的時代,以余熱培養出了自己的學生。
經濟學家趙曉在一篇名為《他們為中國播撒市場經濟火種》的文章中寫道:中國經濟學家分為四代,第一代包括卓炯、顧準、孫冶方和薛暮橋;第二代有吳敬璉、馬洪、劉國光和厲以寧;第三代有樊綱、周其仁、林毅夫、張維迎等人,而他自己這一批上個世紀末開始活躍的經濟學者屬于第四代。
其實,遺憾的是,像解放前留洋的經濟學教授,基本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中靠邊站,沒有成為第一代經濟學人的中堅。譬如建國初期“海歸”楊敬年教授,中國最優秀的發展經濟學家之一;譬如倫敦經濟學院博士錢榮坤教授,中國一度最優秀的金融學家。他們莫不在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中屢屢遭受或輕或重的沖擊,根本不敢奢望能有正常研究的一天。
當然,根據其學術活躍時間和自身年齡,第一代經濟學家還應包括于光遠、杜潤生等;第二代應有董輔、成思危和茅于軾等;第三代應有華生、田源、何家成、鄒恒甫等;第四代則更多,譬如謝國忠、李稻葵等。
趙曉說,第一代稱得上鳳毛麟角,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第二代現在寥若晨星;第三代群星燦爛,如日中天;第四代則是批量生產,正在崛起。這四代經濟學家一脈相承的是對于市場經濟如何發展的研究,都是在完成經濟學的啟蒙工作。
董門顯赫,力撐最豪華經濟學獎
在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現場的嘉賓簽到臺上,記者看到,“董門”的臺簽赫然獨列。魚貫而入的各路經濟學界人士一到門口,先前的并肩寒暄,到此各找簽名簿。這委實是已故經濟學家董輔礽的門生盛事。
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獎,發源于董輔礽經濟科學發展基金會。“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獎,是董輔礽基金會聯合北大、人大、武大、上海交大和清華的經濟學院而發起的一項旨在鼓勵、褒揚經濟學創新的獎項。”毛振華是董輔礽的博士生,也是董輔礽經濟發展科學基金會的理事長。毛振華創辦了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全程贊助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而董輔礽的另一個任泰康人壽的董事長的博士生陳東升為本屆創新獎提供了總額100萬的獎金,而提供評獎經費的武漢當代科技產業集團負責人,亦是董輔礽的門生。
董輔礽師承發展經濟學之父張培剛。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他便提出了關于再生產數量關系的數字模型,被譽為“中國經濟成長論的代表”。在改革開放初期,他破天荒地就提出了企業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政企分離”、“政社分開”的政策性建議。他最早提出并一直堅持所有制改革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1984年董輔礽獲得了當時經濟學最高獎-首屆孫冶方經濟學獎。
2004年7月30日董輔礽病逝。8月12日,經濟學界召開董輔礽追思會。“會上,有經濟學家提出設立董輔礽基金會,董門弟子積極響應。討論最后,確立基金會的發展方向是弘揚、鼓勵經濟學家的創新精神!被貞浧鸹饡⻊撧k情況,毛振華依然不減對恩師的感念之情!2005年基金會終于注冊成功。之所以沒有用經濟學家的名字命名這個獎項,是因為我們不是弘揚董先生的經濟思想!
董輔礽從1985年后開始在北大、武大開設博士點。據董輔礽的學生、中國銀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楊再平介紹,董輔礽生前帶出的博士生有五十多個,目前擔任司局級領導的約有二十多個,省部級的也有幾個,還有許多在經商。董輔礽的第一個博士生是1985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的華生。同獲第四屆經濟理論創新獎的田源亦是董輔礽的博士生。
董輔礽面相嚴峻,但內心柔軟,極為愛護學生。生前對于學生的要求,幾近有求必應。在一個名為“懷念董輔礽”的網頁上,近二十多弟子書寫悼念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在第二代經濟學家中,還沒有在經濟學“普道”上能超越董輔礽的。他的眾多門生,每年以中國經濟學年會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的名義相聚,把手敘情,頜首論道。
基本上,這些經濟學家的學術榮耀系于改革開放,尤其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是理論總結實踐、理論被納入國家決策的非常時期。
前三代經濟學家,其學術生命與改革開放的進程緊密相連,問題意識始終推動著他們的學術思考。他們因關注時代大命題,而為決策者所注意,在體制內爆發出巨大的能力,進而影響社會,推動時代的發展。那是問題叢生的八十年代,生而有幸的八十年代。毛振華講,這樣的時代際遇基本不會再次出現!昂饬克麄兊某删,不是計算他們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多少篇論文,畢竟中國經濟學本身要植根于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實踐!
2004年8月12日,在董輔礽追思會上,趙曉如此感嘆,“每一代經濟學家都有他們的問題意識,有他們時代的使命,他們為這個使命付出一切,我們都要為此感到慶幸!鼻叭洕鷮W家們以巨大的學術勇氣與大無畏的探索精神,無愧于時代的召喚。而在日益浮躁的當下,新銳的經濟學家們該承擔什么使命?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是我國第一個由經濟學界以學術民主投票并公開計票的方式進行評選的經濟學大獎,其宗旨是推動經濟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每年評選出一個10年前的原創性經濟理論,獲獎理論將得到100萬元獎金,這是目前國內獎勵金額最高的經濟學獎項。2008年,“農村經濟改革之父”杜潤生及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獲得首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影響經濟決策的智囊機構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杜潤生以及他領導的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國務院農村研究中心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要智庫。從1982年到1986年,連續五年,中央每年都要頒發一個關于農業問題的“一號文件”,其中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發揮了重大作用,王岐山、周其仁參與執筆。
1982年5月,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成立,這是一個后來發揮了巨大影響的機構,其職能中就有“改革理論創新、設計總體方案”等,因此被形容為改革的“參謀機構”,而其下屬的體制改革研究所亦成為著名官方智囊機構。每年國務院召開改革座談會以及各種專題討論會,體改所承擔著輸送年輕學者的任務,對中國改革的宏觀決策提供意見。周小川時任體改所副所長,當時體改所的年輕人還有張維迎。體改所被認為是1980年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庫”。
1985年,原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和價格研究中心合并成了一個新的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這個直屬國務院的機構被描述為“國務院的咨詢研究機構”,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這個機構也發揮獨特的作用。吳敬璉長期在此任職。林毅夫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副部長。
1994年,直屬國務院的國家行政學院成立,“提供政府管理政策咨詢”的定位使它迅速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成為“一政一經”兩大國務院智囊機構,而老牌的中國社科院則開始從理論研究更多地轉向現實問題。
混戰江湖
經濟學從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觀點紛爭,應是學術爭鳴的應有之義。這些論爭,如果卷入風云莫測的政治斗爭或人事誣陷中,加上旁觀者的誤讀甚至攪和,正常的學術爭鳴,亦會變色,蛻變為名利場的角斗。
溫和之戰:門戶之見與學術爭鳴
在第一代經濟學人,因為時逢百廢俱興,個人的學術發展與單位的地位掛鉤,服從組織,服務大局,基本抑制了經濟學家內爭的可能。真有價值的經濟學家,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學術開闊地,即使爭論,多是改革的聲音與保守的聲音之間的交鋒。私人名利與恩怨,在其間基本不太突出。
在第二代經濟學家,因學術的爭論而導致彼此感情的疏離現象,開始出現。大經濟學家成為改革的英雄,他們亦成為日益發達的媒體寵兒。大眾輿論的加入,使得這種學術辯論容易走火傷人。
吳敬璉與厲以寧的學術紛爭是經濟界人盡皆知的事情。兩人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最早發生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當時厲以寧認為企業改制勢在必行,吳敬璉則認為應優先考慮價格改革。2001年2月,由于對股票市場的狀況和發展看法不同,兩人的矛盾白熱化,引發了一場為國人所矚目的爭論。自此,兩人爭論不斷,甚至鮮少同時出現在一個場合。
盡管事后,吳敬璉表示,為了維護思想自由,學術獨立,大家都有責任維護一種不用意見爭論的氛圍。厲以寧亦公開表示:“我和吳敬璉有過幾次爭論,其實我們倆關系挺好的。我們倆是高中同學,我們倆在改革大方向上始終是一致的!钡翞橥锵У氖,這種不能成為朋友的學術論爭,還是被外界解讀為兩人不和的原因。
孫冶方是我國老資格的經濟學人,他執掌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時,先后將吳敬璉、董輔礽招至麾下!跋壬罢f他與這位經濟學家從無宿怨,改革前的困難年代相互還幫過一點小忙。”董輔礽的得意弟子華生在回憶恩師的文章中,將他與師傅的共同“論敵”-吳敬璉,稱為“這位經濟學家”。華生曾因雙軌制度增量漸進改革論與吳敬璉為代表的綜合配套改革派發生過唇槍舌劍。
在華生看來,恩師最為看重的中國證券市場,在2000底、2001年初遭遇了吳敬璉的痛擊。董輔礽的“嬰兒論”與吳敬璉的“賭場論”針鋒相對。華生在回憶恩師的文章中認為這次爭論,“第一次把道德、良心、利益映射和大眾情緒帶進獨立的學術研討和爭論,從而使得獨立的學術研究和討論沒辦法正常進行下去!倍o礽與吳敬璉的學術分歧,因參與者的情感因素,旁觀者的誤讀,最終傷害了論爭雙方的私人關系。
董輔礽與厲以寧、蕭灼基向來交好。他們經常出門結伴調研,厲以寧、蕭灼基亦是董輔礽的弟子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常客。董輔礽去世后,兩人均寫文悼念。厲以寧也是董輔礽追思會積極的召集人。
在第三代經濟學家中,關于價格雙軌制理論的第一發明者,出現了過多個版本,當年莫干山會議的參與者華生、張維迎、羅小朋均卷入紛爭。在2011年11月26日的頒獎致辭中,華生反復強調這是一個“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些想法完全是在會議上通宵達旦碰撞出來的!睆埦S迎則如此追述:“大概在莫干山會議之前的4個多月,在莫干山會議之前,我有了(價格雙軌制)第二稿,第二稿發表在內蒙古經濟研究1984年第四期,那是公開的刊物!
其實,排除學術上的紛爭,張維迎和華生,在師承上還有源淵。張維迎在西北大學的碩士導師何煉成是武漢大學張培剛的高足,而華生的恩師董輔礽亦是張培剛的門生。張培剛在武漢大學先后培養出董輔礽、曾啟賢、何煉成等。董輔礽門生成名者眾,而曾啟賢又培養出鄒恒甫、楊再平等一流學者;何煉成領導下的偏居一方的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居然為中國經濟學貢獻了數位重量級人物,包括張曙光、鄒東濤、魏杰等人,享有“青年經濟學家的搖籃”美譽。當時經濟學界許多重量級人物都與武漢大學有著或顯或隱的關系,一時圈內有“武大學派”之稱。
盡管是師承有關系,但抵擋不住利益與聲名的利劍。與張維迎同是張培剛弟子的弟子,鄒恒甫就曾因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辭退,在博客上破口大罵時任院長的張維迎。
致命之戰:學術評價體系之異見
經歷了大破大立、英雄輩出的1980年代,經濟學家的論爭基本被納入更學術的軌道,他們開始走下“神殿”,被動或主動地還原為更純粹的知識分子。盡管這一歷程伴隨著時代陣痛,但昔日的“英雄”隨時有被槍挑下馬的“驚嚇”。關于經濟學人的評價體系,遭遇前所惟有的險情。
在武漢大學教授鄒恒甫眼里,這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成名的中國經濟學大家,“有些人根本沒有任何學術成就”,他把中國一批著名的經濟學家編成“三綱五常”、“林海張楊”,多次在公開場合毫不客氣地點評他們。在他的學術評價體系里,國際一流學術期刊才是展示實力的舞臺。
2005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在北京某媒體上發表“中國合格經濟學家不超過五個”的觀點后,引起媒體強烈關注。面對批評,經濟學家集體沉默。
論及對經濟學家之間的直言批評,《經濟學消息報》創辦人高小勇提及這樣一件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曾與吳敬璉在一個市場化改革方案設計組的才子劉吉瑞,從英國普茨茅斯給高小勇傳真來一篇稿子。劉在文章中感慨“在中國當個經濟學家,比當木匠容易”。當時高小勇很喜歡這篇文章,打電話給樊綱。樊綱的回答卻是:謹慎些,中國經濟學進步需要一個過程。
第一代與第二代經濟學家,因關注改革熱點問題,身處體制內,影響決策,往往被大眾定格為“廟堂”經濟學家。而新成長起來的第四代經濟學家們,往往以學術的深度、在一流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來與第二代、第三代經濟學家論衡。這些很早吮吸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后來者往往“不服”或“輕視”前輩經濟學家。
這種對于經濟學家的重估浪潮,開始挑戰一個傳統定論:經濟學家的價值,在于現實的參與度,學說的“經世致用”性。但無論如何,在新的評價體系面前,有的經濟學家開始了默默自省,更多地關注自我的學術創新。
艱難之戰:為“道德”與“良心”交鋒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市場經濟起步與高速發展的時代,公平與效率成為經濟學家爭論的焦點!皣嗣襁M”、產權改革等論戰中,道德與良心、公正與良知,成為批評者嫻熟使用的詞匯。這一階段中,郎咸平持續處于旋渦之中,這個郎旋風,先后與中國經濟學界大腕吳敬璉、張維迎、周其仁交過手。
如果說這些發生在頂級經濟學家之間的裂隙,大致誘因是學術觀點的差異與名利的紛爭,那么在媒體發達時代,大眾對頂級經濟學家的圍觀與批判,則發酵了經濟學界最為復雜的唾沫狂歡。一時間,追求學術獨立與營造健康的學術氛圍,亦被知識界一再呼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一度生氣地說,經濟學界不算健康的爭論風氣讓他開始懷念多年前關于改革細節的爭辯,和“不爭論”、“多實踐”的日子。
樊綱的寬厚和理性一直給予高小勇很深的印象!罢f樊綱理性、懂科學,是因為他是最早提出把事實研究和價值研究分開的經濟學家!狈V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曾在《經濟學消息報》的一篇文章里,提出了直到如今都爭議不休的觀點:經濟學和道德無關。高小勇認為這一觀點,有助于在一個有著感情用事傳統的國度里,充分理解經濟學的科學實質。
在財經作家蘇小和看來,當代中國經濟學家中,唯有周其仁挨罵最少!爱斆┯谳Y、張維迎,甚至還有吳敬璉被各路人馬破口大罵之時,周其仁卻在各種場合贏得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林毅夫被人們譏笑為“政府御用經濟學家”,而當周其仁接替林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掌門人之位時,卻被人們評價為,“周將會為這所高級別的經濟研究機構帶去真正獨立的學術之風”。
“周其仁之所以能不陷入大眾的謾罵聲中,是因為他一方面將自己的言論場域僅僅鎖定在學院經濟學之內,他的文章之專業、學問之嚴謹,一般不圍繞大眾關心的經濟熱點問題作驚人之語。另一方面,聽過周先生演講的人都感受到了他的控制力,他的演講從不大聲呼喊,句子在某種有意克制的節奏和氛圍中娓娓說出,目光凝聚,臉面生動,在有形無形之間感染受眾”。這涉及到書齋學術與廟堂學術的問題,同時又牽扯個人的做學術的姿態、傳播學問的方式。
媒體的發達,讓經濟學家群體出現明顯分野。一類更加專業性,走向書齋,看重與國際學術界對話。這類經濟學家強調學術獨立與學術的國際性,譬如鄒恒甫。他們基本財務獨立,不迷戀各種論壇與商界活動,沉潛于學術教育與研究;一類是明星式學者。他們善于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接受媒體訪問;頻繁穿梭于各種活動,曝光率奇高,亦被評價為“媒體經濟學家”,譬如郎咸平;最為大眾詬病的則是任職于各類商業機構的經濟學家,他們常被譏諷為利益集團的“幫兇”。
恒久議題:廟堂之爭與學術獨立
至于學術獨立,在毛振華看來,其實,身處“廟堂”,如果違背自己的理論良知,追風、騎墻,肯定不會有杰出成就。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項的頒布,正是證明了三代經濟學家關注現實、堅持真理的學術勇氣和人格操守。
中國最頂級的經濟學家,從董輔礽、吳敬璉、厲以寧、張維迎、華生、鄒恒甫,或因學術或因人事改革或因個人性情、修養,沉人際關系泥沼。學術是非,可以時間來檢驗,而名利是非,恐怕終生無解。為政策背書,為利益集團代言,在權力與商業輪番侵蝕的時代,經濟學家繼續走向分化,似乎不可避免。學術自由與思想獨立,仍是中國經濟學家常讀常新的必修課。
“老一輩經濟學家,人和人之間很熟,一起共事過,各有各的觀點,個人之間,經過那么長的社會矛盾,有各種交集,也有分歧,但最終都參與進來,也不容易!泵袢A說,開始吳敬璉和劉國光老師對他們的邀請,基本保持沉默,“現在他們都是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評委會的名譽主席,這也反映出他們學術大家的胸懷!
在毛振華等董門弟子看來,董輔礽經濟學發展基金會聯合高校學術機構,創設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就是要弘揚學術民主,不論你對誰的學術觀點有意見,對不起,你只有一票;你對誰有成見,在兩百多票中,永遠只是少數。經濟學這么大的學科,觀點紛爭是正常的,落實到評獎上,關鍵是要公平公正!
高尚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1)頒獎典禮演講嘉賓。他多次參加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政策和體制文件的起草工作。
中國經濟學界在改革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經濟學獎既肯定經濟界專家學者的貢獻,也是為了總結改革和發展所走過的道路,為我國經濟未來更好的發展奠定牢固的理論和政策基礎。
厲以寧:是我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研究貫穿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歷程。他是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1)評審專家、第二屆中國經理理論創新獎獲得者。
你幾時看見厲以寧和誰論戰了?我就談我的觀點。任何經濟學家都不可能是先知先覺者,必須跟著實踐走。我最初提出在中國實行股份制也只是一個假設,只有經過實踐檢驗后才慢慢成為真正的理論。
張維迎: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 2011年,因對雙軌制價格改革的理論貢獻榮獲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1983年他發表《為錢正名》之后,就一直深陷爭論的漩渦之中。
任何一種思想,無論是哲學的還是宗教的,無論創始人多么偉大,無論在創造時多么正確,一旦變成壟斷的思想,就會助長無知和無恥,給人類帶來災難。所以我們的希望在于我們的未來。
孫祁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1)頒獎典禮演講嘉賓。業界評論她是“中國保險學界第一人”、“保險學界的鏗鏘玫瑰”、“亞洲保險業的女強人”。
真正能夠對經濟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對實踐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許多經典的理論和非常重要的實證研究都具有深刻而簡明的特點,我認為好的理論應當是深刻而簡明的。
陳繼勇: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1)頒獎典禮演講嘉賓。國家級重點學科--武漢大學世界經濟學科點學科帶頭人及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一個學者獲得知識的目的,就在于“借助于這些知識,保障人類的全部天資得到同等的、持續而又進步的發展。由此,就產生了學者的真正使命:高度注視人類一般的實際發展進程,并經常促進這種發展進程”。
頂級經濟學家~權力榜
這些經濟學家處于改革開放的潮頭浪尖。他們基本掌握著中國經濟理論的話語權。以其學術活躍的年代和媒體影響力,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四類。
1949-1980年代初 學術奠基人
顧準:中國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人。顧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其卓爾不群、獨立思考的精神影響了吳敬璉等經濟學家。是中國經濟學家思想“教父”級大師。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奠基人,經濟學“武大學派”的靈魂人物,董輔礽、曾啟賢、何煉成是其高足。
孫冶方:執掌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時,先后將吳敬璉、董輔礽招至麾下。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是中國經濟學界上世紀八十年代最高獎項。
薛暮橋:新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和高級經濟官員之一,被譽為“市場經濟拓荒者”。與孫冶方一向交好。
于光遠:許多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論問題都是由他率先或較早提出的,并參與了許多重要的決策。與董輔礽交好。
杜潤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論的主要貢獻者。王岐山、陳錫文和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都師承杜潤生,直接參與了上世紀80年代連續五個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
卓炯: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所著的《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成為新中國經濟理論發展的十面旗幟之一。提出兩個不等式,即“商品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
1980年代初至當今 學術掌權人
董輔礽:長期執掌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最早提出并一直堅持所有制改革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門生眾多,華生、田源是其高足。
吳敬璉:整體改革理論主要貢獻人,主張維護市場規則,保護草根階層生計,被譽為“中國經濟學界良心”,是媒體和公眾眼中的學術明星。
厲以寧: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主要貢獻人,主持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劉國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穩中求進”的改革思路,他的開創性貢獻主要集中于社會主義再生產理論、宏觀經濟管理、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
茅于軾:中國民間經濟學者的重要代表。他參與創辦的天則經濟研究所,聚集了張曙光、盛洪、樊綱、汪丁丁等一批實力派經濟學家,“已經走出了一條民間開展學術研究的道路”。
成思危:為我國新興的風險投資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業內人稱“中國風險投資之父”。
楊小凱: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方法和理論,獲得了世界級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楊小凱曾經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
張五常: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他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界。
1980年代中至今 學術明星
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從事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許多經濟課題的研究工作。1986年出任國務院體改方案領導小組成員,并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為國務院高層擔任智囊。
張維迎:價格雙軌制理論主要貢獻人。在他還是何煉成碩士研究生的時候,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為錢正名》一文,開始他備受批評的學術之旅。但他備受茅于軾賞識。
周其仁:1980年代初,曾跟隨杜潤生進行學術調研與中央文件的起草。他被稱為中國經濟學家中最出色的演講家,“當代中國經濟學家中,周其仁挨罵最少”。
林毅夫:2008年2月4日,林毅夫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也是國際經濟學期刊中發表論文最多的中國大陸經濟學家之一。
京城四少:中國經濟學四小龍,指鐘朋榮、樊綱、魏杰、劉偉四個人。
華生:價格雙軌制理論主要貢獻人,被稱為中國最有財的經濟學家。董輔礽的高足。
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早在1985年左右他提出“三農”問題的研究思路。自述對自己學術影響最大的兩位經濟學家:一位是自己的博士導師杜潤生;一位是吳敬璉。
1990年代初至今 學術名家
張曙光:北京天則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典型的改革一代經濟學家。在改革的主題被調控的聲音取代之后,他仍然堅持市場化改革的呼聲。他不求獻策成功,只求能夠發出不同聲音。
陳志武: 2006年2月,美國《華爾街電訊》公布了一份十大華人經濟學家的榜單,陳志武名列其中。
許小年:目前商業論壇最受歡迎的發言人、演講家。他的一篇關于中國證券市場研究的論文被吳敬璉推薦,獲得了當年的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學獎”。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與金融市場監管。
汪丁。罕贝蠼淌,主要研究與教學領域: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經濟學哲學。長期以來倡導“個體生命的自由”。
鄒恒甫:張培剛的學生曾啟賢的弟子,熱心經濟學教育,與董輔礽、楊小凱交往密切。曾因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下課,與張維迎交惡,但被郎咸平盛贊為“浮躁喧囂的經濟學和教育界的一個傳奇”。
趙曉:《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與無教堂的市場經濟》一文,開創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倫理研究的先河。
胡鞍鋼:中國科學院和清華大學教授、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是一流的政策智庫成員。他同時任供政府高級官員閱讀的參考刊物《中國國情研究報告》主編。
胡祖六:哈佛幾大經濟學家的弟子身份,博士畢業的胡祖六已很自然地進入世界經濟管理的核心圈子。1996年,胡祖六已經是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他成為中國經濟學人走向世界的象征之一。
易憲容: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作為一位以“敢言”著稱的學者,易憲容的辭職在網絡上引起了較大反響,被稱為“房地產平民代言人”。
郎咸平:作為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2004年,郎咸平用最為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痛陳國企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弊病,引起巨大的影響,被稱為“郎旋風”。
李稻葵: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因長期評論股市和房地產而被大眾熟悉。
謝國忠: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亞太區經濟學家。2007年離開摩根士丹利。對房地產的集中評論,讓他成為大眾熟悉的經濟學家。謝國忠贏得學界的廣泛認可源自他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就預見到了陷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