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zx1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408分 |
注冊:2009-5-20 |
發表:723(419主題貼) |
登錄:1142 |
|
|
華夏幸福債務危機背后,是大戰略的失誤! |
人生路雖漫長,可最關鍵的只有幾步。
對于企業來說也一樣。
近日,中國產業地產龍頭華夏幸福陷入困境,其掌門人王文學
華夏幸福債委會會議上,王文學將此次債務危機大體歸因為3點:
疫情原因、錯誤判斷環京形勢、擴張激進。
他說自己好高騖遠,急躁冒進,在幾個關鍵節點上,自己全都賭錯了。
疫情原因:疫情是全行業都面臨的考驗,也是引爆華夏幸福債務問題的催化劑。
誤判環京形勢、擴張激進:是華夏幸福走至今天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但最核心的問題,是華夏幸福大戰略的失誤!
千億級企業為什么大戰略會誤判?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核心高層學習不夠!對于國家戰略~行業發展趨勢~宏觀經濟和產業政策,沒有準確把握。建議,每年要組織核心高層學習,可以邀請專家授課,也可以來北京學習聽課http://www.edpsp.com/edp/edpopen.asp?id=2332,高層次學習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1、隨著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從2017年開始,涿州、廊坊、永清、燕郊等幾乎所有環京區域都逐步開始限購。環京曾是華夏幸福崛起之地,也是其重要糧倉,作為投資的重點區域,環京一旦限購,對于公司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旗下知名項目孔雀城的銷售一落千丈,進而影響到公司的現金周轉。至2018年,華夏幸福一度遭遇資金危機,引入平安。至2021年度,隨著環京城市的萎縮,華夏幸福最終被拖累。
2、華夏幸福關鍵節點錯誤,自然與環京過于集中有關,但是華夏幸福大規模的戰略調整,不應該是在2016-2017年,而是應提前五年左右。華夏幸福在2016年之后的擴張,選擇了以長三角、粵港澳為主,以武漢、鄭州、和成渝等都市圈為次的戰略順序,這是戰略失誤!長三角和粵港澳這兩個地方,與華夏幸福契合度不高,不應是華夏幸福區域轉型的戰略核心。
簡言之,華夏幸福的兩大戰略失誤,一是戰略調整時機錯判,二是戰略擴張方向失誤。
(1)沒看透國家戰略的虛實,延誤5年轉型時間。
一直以來“京津冀”是一個定位復雜、使命多重的國家戰略。
在政治社會改革領域,京津冀因為事涉首都,至關重要。
但是,在經濟領域,京津冀戰略區并非中國最重要的區域,不僅次于長三角和粵港澳,甚至發展潛力也不及廣袤的中部內陸。
北京在數百年中,一直是華北、東北和漠北三大北方區域的樞紐,京津冀戰略對于北京來說,其實是責任收縮,特權擴張的戰略。
特權擴張,主要體現在公共資源領域。
北京集中了全國最多的央企總部,北大清華等最多的頂級高校,301與協和醫院等頂級的醫院。在這三個領域,北京獨步天下,成為中國公共資源中心。
而一個區域的發展,取決于兩大資源:基于自由競爭的市場資源,基于權力體系的公共資源。
京津在經濟上的繁榮,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假象。公共資源過度豐裕,掩蓋了市場競爭不足的缺陷。
但是,公共資源過于集中北京,終究會造成系列問題。擁堵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損害很多領域的競爭公平,以及造成首都的不安全。
在本世紀初的前十年,中國最大的改革特區,是天津濱海。但是,天津濱海為什么到今天問題重重,乃至最后雄安新區橫空出去,事實上取代了濱海新區的改革地位?
邏輯很簡單,天津與北京一樣,是直轄區,船大難調頭,而且也是級別最高的城市,利益關系糾葛,國家在上一個十年周期中,傾注了無數資源。
但是,眾所周知,中國的政治經濟周期,一般是以十年為節點,隨著2012年開啟新的政治經濟周期,稍微有點洞察力,即可知道京津冀必然生變,北京和天津應將有大的變革。所有資源都集中和傾斜直轄市的模式,必然難以持續。
謀劃幾年之后,國家突然在2017年推出雄安新區。
華夏幸福在2012年至2017年之間,沒有提前跳出京津冀,已經落了后手,而在雄安新區設立之后,華夏幸福投入重資在雄安和環京,更是重大誤判。雄安新區一個重要使命,固然是要分流北京資源,更重要的是要開啟一個改革時代,北京都減負,環京更不可能囤積資源,雄安新區不可能走老路,京津冀的發展模式,也一定會變。
京津冀是一個虛實相間的國家戰略,必須讀懂。
華夏幸福在京津冀之外的布局一直是小步慢走,在大廠、東北、浙江等地有零星布局,但一直等到雄安新區出世,才如夢初醒。開始大規模向全國擴張,為時已晚,至少耽誤了5年。
(2)長三角和粵港澳非首選,中部才是華夏福地
華夏幸福起家于河北,初成于固安。對于華夏幸福的產城模式,一度比較推崇。華夏幸福在完成固安布局之后,又在大廠等地,復制了固安經驗。擴張勢在必然。
但是,華夏幸福的擴張,雖然號稱“跟隨國家戰略”,但是,對于國家大勢的應然與必然,卻沒有分清楚。
京津冀、長三角與粵港澳,是國家的三大戰略。
但是,三大戰略是中國的實力所在,卻不是潛力所在。
華夏幸福在2011年之后,在布局環北京的同時,在東北和長三角進行了嘗試。之后,則大規模進軍長三角、粵港澳。但是,長三角和粵港澳,并非華夏幸福的上佳之選。
華夏幸福在固安所積累的優勢,概言之,就是自帶資金,自帶產業資源。
誰最需要資金、誰最需要產業?發展不充分,還不富裕的地方。
東部幾乎都是發達城市,縱使不是上海、杭寧與廣深這樣的中心城市與省會,至少也是富裕的工業城市。
2019年的17個萬億俱樂部中,東部占了13個,遍地梟雄。
在財雄勢大的東部豪強面前,華夏幸福算什么?
此外,就產業引進而言,華夏幸福在長三角和粵港澳,也難以建立優勢。
東部城市,已經屬于相對發達區域,產業選擇很微妙。
以嘉善新城為主,華夏幸福搞的那些產業如汽車、大健康、商貿服務等,雖然高大上,但是仔細看這些產業,都是上海、南京和杭州要干的,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在國內產業布局中,首選是一線和二線沿海城市。
只有等他們發展充分了,才存在產業轉移的可能。
但是,華夏幸福若優先和重點開發中部,形勢不一樣。
廣袤的中部,腹地廣闊,發展速度快,但是多數區域還沒有富裕,在中國屬于平均發展水平,正需要華夏幸福的力量。
廣袤的中部,產業轉移,彈性更大,兼容性更強。
最近十幾年,中部成為中國承接國內產業轉移最大的戰略腹地。
在這里,傳統產業也有市場。沿海很多傳統產業巨頭,紛紛進軍中部。美的十幾年前就將生產中心轉移到了安徽蕪湖,格力、美的都在武漢建立了中部基地。
中部與沿海存在的廣泛產業落差,使這里成為產業轉移的福地。
在中部搞產業,需求大,收效快。
華夏幸福的“3+3+N戰略”中,第一個3,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第二個3,才是鄭州、武漢和成渝為代表的大陸腹地。
華夏幸福起家于河北,所以京津冀無法逃避,但是將長三角和粵港澳放于武鄭和成渝前面,凸顯了對于中國產業布局的蒙昧。
作為一個龍頭企業,對于國家戰略僅有跟隨,總會有落伍的地方,而洞察先機,才能致力久遠。
顯然,中部是中國的未來。而沿海是過去與當下。
就財力而言,中部城市更缺血,更需要自帶資金能力的華夏幸福。
在湖北黃岡市紅安縣,恒大號稱要投資一個康養新城,當地奉為上賓,華夏幸福的產業帶動能力,比恒大強多了,中部眾多象湖北黃岡這樣的城市,是未來中國產業轉移的大方向所指,腹地所在。
甚至是中部的中心城市,發展也不充分,多數處于工業化中期,潛力巨大。華夏幸福直到2019年才落子武昌濱江,進來太遲。
沿海城市不缺錢,中部的城市都缺錢。
沿海已經發展成熟,增速減慢,中部是中國未來最大的增長極。
華夏幸福在京津冀之外擴張的首選,應該是中部,而不是長江角與粵港澳。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么?
鵝城的終極秘密,黃四郎的誅心利刃!
怎樣的社會主義才是未來?評張維為!


|
[本貼被作者本人于2021/2/10 23:24:35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