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zx1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408分 |
注冊:2009-5-20 |
發貼:737(429主題貼) |
登錄:1142 |
|
|
真節約糧食,有且只有一個好辦法——糧票! |
倡導節約糧食,我支持。
節約,在傳統文化中是一種美德,有時候被拔得很高。
朱子家訓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做過宰相的唐朝詩人李紳因為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永垂不朽”。
節約之所以被約定為一種美德,是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長期面臨物質匱乏,只有省吃儉用把物質儲備下來,才能度過隨時到來的危機。
對于那些年幼時挨過餓的人,節約其實未必是美德,本質上是一種逼迫之下養成的生活習慣。如今70歲以上的的老人,很多都有“吃剩菜”的習慣。他們年輕時嘗過挨餓的滋味,以至于在物質極大豐富之后,也難以過上“品質生活”。
但節約這種美德與市場經濟存在某種抵觸——如果大家都節約,那就是大家都少消費,最終會導致市場的萎縮。市場經濟不僅鼓勵消費,甚至鼓勵今天花明天的錢來消費。按照傳統的節約美德,現代人不僅不應該貸款買房,而且即便買房,夠住就行了,一家三口一室一廳也是夠住的,為啥要買三室二廳?若都秉持這種理念,那么就沒有住房市場的繁榮。其他行業,也同理。
最近白巖松有個關于“饑餓”的言論被翻出來,說“恢復饑餓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甚至謾罵。老白回憶了他上大學的時候挨餓的故事,并提到某次很餓,在女生寢室吃的那碗方便面是他一生難忘的美味。如果沒有饑餓,就不會方便面的美味,因此,他贊美了饑餓感。
我看了那篇文字,覺得老白這次挨罵有被誤讀的成分但也有點活該。饑餓是不應該被贊美的——哪怕偶爾餓一下對健康有好處,也不應該去贊美饑餓本身。同樣是饑餓,一個衣食無憂的人的饑餓,與一個沒錢吃飯的人饑餓,根本不是一碼事。前者可以從饑餓中升華出道德感崇高感甚至美感,后者體驗的只是身體上的難受和精神上的萎靡。
所以,有些所謂道德的事情,盡管人們在口頭上支持更不敢公開反對,但是內心里往往不以為然,一旦你有條件,肯定如孔夫子所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李紳寫了“粒粒皆辛苦”,但在當了宰相之后,卻在吃喝上奢侈得比誰都厲害。
口頭上的高調或情懷,未必是假的,但也不能太當真——容易在邏輯上露餡和被歸謬。比如,在吃飯這個問題上,一個人一天吃多少才算恰當呢?原始人,是沒有一日定時吃飯的概念的,古代很長的時期,中國人是一天吃兩頓飯的,也都活過來了。有些人長期“過午不食”,也沒有餓壞或餓死。與他們相比,我們一天吃三頓飯都是“不道德”的。這樣說來,我們現在一天吃兩頓飯也是沒有問題的,祖先就是這么活過來的嘛。
既然吃飯可以節約1/3,那么衣服、房子、車子上的花銷,都至少可以節約1/3,畢竟,這些也都消耗能源,而能源是有限的。以此類推,我們退回到原始時代才是最道德的最崇高的。
我這么說,絕不是反對節約糧食,我堅決反對浪費糧食——尤其是那種用公款吃喝的浪費,自己吃喝別人埋單的那種,不僅不道德甚至違法。打擊這種浪費行為,只要監管到位,是可以立竿見影的。
現在餐飲協會之類的機構倡導顧客在餐館少點菜,這地方N-1,那地方N-2,這種節約方法我認為是無效的,最終會是鬧劇。
這樣的倡導,看上去是積極響應上面的要求,其實是敷衍甚至是“高級黑”,根本就起不到節約糧食消費的作用——十個人點一個菜也可能是浪費的,只要這菜分量足夠大。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地節約糧食呢?
其實我們是有成功的“前車之鑒”的,用糧票啊。
糧票其實才廢除30年,但年輕人基本上都不知道了,年紀大的人恐怕也大多忘掉了。所謂糧票,代表著配給制度,是購買糧食或飯菜的憑證。在城市里,一個人有多少的額度是固定的,只有錢沒有糧票是買不到飯菜的。
在糧票年代,白巖松懷念的饑餓感時常伴隨著人們,那時候很少有胖子,更沒有健身房和減肥藥。重要的是,糧票基本上杜絕了有錢的人在餐飲上的浪費,而沒錢的人,想浪費也不可能。
與糧票制度相比,最近發明的所謂N-1點餐法還是N-2點餐法、以及稱體重點餐法都是不靠譜的、小兒科的。如果恢復糧票,相信馬上就能治住吃喝的“奢靡”。換個角度說,不以糧票和配給制為核心的“糧食節約法”都是華而不實的唱高調或葉公好龍。
但是,如果真的采取了糧票制度,厲行節約,就要做好應對一系列后果的心理準備——比如,糧食由國家統購統銷,經營糧食的私企會關張,大量的餐飲企業會倒閉,很多種菜的運菜的賣菜的會失業……這其實就是否定市場經濟,否定市場經濟的后果是經濟停滯。
是的,市場經濟必然伴隨著一定的浪費,這也是市場經濟受詬病的原因之一。遺憾的是,如果把市場經濟給否定了,替代它的制度可能減少了浪費,但卻會導致更大的問題,這一點,中國人民用幾十年的經歷已經證明了。
真相是,我們找不到一個完美的方式,能找到一個不那么壞的方式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所以,我們不應該追求完美,而是應該避免最壞。因為完美是沒有的,而最壞是隨時可能降臨的。
糧食,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從國家的層面而言,在糧食的問題上保持憂患意識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放眼中國歷史,糧食短缺是經常反復出現的。
所有歷史上反復出現的問題,都不可能被我們所終結,比如饑餓、戰亂、瘟疫。一輩子如果沒有碰上一樣,要么是活得太短,要么是足夠幸運。
拿糧食問題開玩笑的人,應該被罰,罰他三天不吃飯,三天罰一次。同理,贊美“饑餓感“”的人,應該被獎勵,獎勵他饑餓三天,三天獎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