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144分 |
注冊:2016-1-29 |
發貼:779(293主題貼) |
登錄:1952 |
|
|
中國2018年區塊鏈專利數全球第一,意義何在? |
《2018年度中國區塊鏈專利報告》顯示,截止到2018年8月27日,中國2018年公開的區塊鏈專利數量已達1065件(除去外國企業在華申請數),位居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美國2018年公開申請專利數只有138件。
國內,阿里巴巴以73件累計區塊鏈專利,31件2018年度區塊鏈申請專利登頂榜首。耐人尋味的是榜單前十名除阿里巴巴、招商銀行,少有面熟的公司名字。相反,上海唯鏈、北京歐鏈、杭州33復雜美等區塊鏈領域的創業型公司赫然在列。一向以技術聞名的騰訊、華為跌出榜單前十。
物聯網技術正在為全球半導體市場提供創新與成長的新機遇,哪些行業能瓜分340億美元物聯網芯片半導體市場?!
物聯網技術正在為全球半導體市場提供創新與成長的新機遇,哪些行業能瓜分340億美元物聯網芯片半導體市場!半導體產業滲透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從鬧鐘、微波爐到手機、筆記本。而現在,物聯網技術正在為全球半導體市場提供創新與成長的新機遇。目前,半導體企業正面臨一個關鍵的岔路口:產品性能幾近峰值,高競爭和不...
這讓人不由得心生疑惑,區塊鏈技術原是“舶來品”,短短10年間,中國難道已經后來居上引領趨勢了嗎?初創公司是否真的從互聯網巨頭手里拿到了通往未來的“交接棒”?最讓人困惑的或許還在于,區塊鏈技術開源已是共識,反其道而行的專利是怎么回事?在專利申請上主動積極的中國人還真不是“跑馬圈地”那么簡單,這簡直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專利數量多,價值度得分不過60
據報告的發布方鏈塔智庫分析,手握1000多件專利的中國企業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究以“協議為特征”及“支付協議”為主,“專利支付電路”及“密鑰分配”領域則有所欠缺。這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區塊鏈專利涉及多個領域,而審計、清算、賬務、訪問控制、查詢等應用層面的占比較高。在儲存器管理、數據修改、共識機制、密碼安全、智能合約等區塊鏈核心技術上涉及較少。相反,美國雖然專利申請量少于中國,但其專利申請在區塊鏈核心技術上占比較高。也就是說,美國在區塊鏈的核心技術方面依然占據一定優勢。
報告作者認為,假設總分為100分,中國企業大多數專利的價值度在43-50分之間。價值度的評判維度在于經濟價值和法律價值。經濟價值度低的背后是專利還沒有被廣泛應用。
如果代碼不開源,信任從何說起?
萬向區塊鏈CTO羅榮閣曾公開發言稱:“基于不開源的區塊鏈建立信任,就是耍流氓。”開源濫觴或許始于中本聰,2008年,他在《比特幣白皮書》一書中公開了所有構思,比特幣社區則開源了所有代碼。另外,區塊鏈技術的底層核心技術,包括哈希算法、非對稱加密、P2P技術等也都是公知技術。也就是說,區塊鏈技術在專利層面的障礙并不大。
區塊鏈技術應該開源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共識,區塊鏈技術快速發展的關鍵就在于源代碼開源,創業者可以自由地對源代碼進行復制、改進,優化創新。比如,基于對比特幣網絡是否需要擴容的不同理解,最終,在復制區塊鏈數據的前提下,比特幣分叉出了比特幣現金,兩者競爭發展。
IBM也在使用Hyperledger Fabric為包括沃爾瑪在內的眾多跨國公司開發區塊鏈解決方案。而8月份,微眾銀行公布了其打造分布式商業生態的野心,籠絡更多參與者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開源。不難發現,區塊鏈技術帶來了技術進步,同時,它也是對傳統思維模式甚至是商業模式的變革。企業要想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商業生態,開源是必經之路。問題的癥結或許在于,如果不開源,誰相信你呢?
“跑馬圈地”背后是萬不得已?
在接受比特幣的密碼朋克眼里,專利是不道德的,甚至,專利被描述為國家授予的壟斷,創新的障礙。可企業為什么還要申請專利呢?專利往往授予個人或公司獨占的產權或發明的所有權,其價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提供證據表明企業的創新能力、行業影響力,吸引投資,實現稅收抵免,以及保護知識產權并從其它公司獲得對專利壟斷的利潤。
區塊鏈技術影響最大,最可能快速落地的領域是金融,這讓銀行成為最高產的專利申報者。 美國銀行是美國排名第二的金融機構,它大約申請了50個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專利,其中大多數都和虛擬貨幣服務有關,未雨綢繆的同時鞏固自身地位。
澳洲人克雷格賴特(Craig Wright)曾聲稱自己是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即便難以自證,但他就此通過Nchain公司向英國當局遞交了近百件涉及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專利申請。這些申請不一定通過,“專利販子”的帽子已實實得扣在了他頭上。
但讓創業者們“跑馬圈地”的擔憂或許還來自非區塊鏈圈子。美國公司高智發明是最有名的專利聚合公司,“專利流氓”的批評常見諸媒體。它不僅自己發明、購買、授權專利,進行專利訴訟,還花大力氣尋找并培養早期發明人。孚鏈科技創始人趙偉曾感慨:“專利問題通常只有嘗過甜頭的和吃過苦頭的人會重視。”初創企業往往對知識產權保護重視程度不足,然后在專利上大栽跟頭。
博弈之后:許可應運而生
開源雖好,但卻有被“專利流氓”挾持的危險。于是,用來防御“專利流氓”的區塊鏈防御性專利許可協議(Blockchain Defensive Patent License)登上舞臺。
DPL的簽署者允許任何人或公司免費使用他們的所有專利技術,但使用者也需要加入 DPL。 等于說,為了加入 DPL ,簽署者必須承諾將持有的所有專利進行共享,不得向任何 DPL 成員提出專利侵權索償。加入 DPL的企業越多,對區塊鏈社區越好。
不過,為了保護自己的軟件在公開后不被他人據為己有,一些開源軟件開發者也會選擇提前申請專利,因此很多開源協議中也會專門規定“開發者默認授予后續使用者永久性的、全球性的、非獨占的、免費的專利授權”,從而保障使用者仍能自由享受開源成果。
“區塊鏈+AI”的憧憬有多少已經成為了現實?未來又有怎樣的前景呢?
區塊鏈+AI的憧憬有多少已經成為了現實?未來又有怎樣的前景呢?區塊鏈+AI一直以來被給予厚望,近日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區塊鏈+AI行業研究報告》,更是再度炒熱這一話題。然而,從技術角度看,這兩種技術不僅結合度很低,甚至還有矛盾之處。那么,區塊鏈+AI的憧憬有多少已經成為了現實?未來又有怎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