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212(1213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未來商學教育:當前商學院辦學模式面臨五大顛覆! |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魏江:中國目前的商學院教育和人才培養已經落戶于企業創新步伐,許多學校人才培養跟不上企業需求已是事實,高校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啊。浙大管理學院院長魏江談中國未來需要什么樣的商學教育……
【編者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圣人無常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商學教育重要內容是商業案例研究~這就必然落后于實踐,但是歸納總結后,可以啟示有心人。苛求商學院的教育或教授~要在商業層面領先于優秀企業家,是不太現實也沒有必要。就像體育教練,大部分是比不過運動員的。你是渴求先知?那就去拜如王林、李一、還有各路成功學大師、以及薦股專家們吧。
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已涌現出了一大批世界領先企業,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華為、阿里、中車、騰訊、海康威視……等。在這樣的偉大時代,反觀目前中國管理研究現狀,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甚至出現了理論遠遠落后于實踐發展的局面。原因何在?我們這些理應引領時代發展的商學院是否到了該“幡然醒悟”的時候?
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新命題:如何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我們相信,在這樣的重大轉折時期,商學理論研究將迎來范式轉變,我們的管理學科、管理理論與管理教學,到了開始探索“中國氣派”的時候了。
那么,何謂商學理論和教育的“中國氣派“?當今中國商學院正處于從“不自信”到“自信”,從“一味模仿”到“理論創造”,從“學習他人管理方案”到“提供中國管理方案”的轉變期,給中國商學理論創新提供了難得的拐點,“中國氣派”就是要抓住范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向全世界貢獻“我們中國人的管理理論和智慧”。
傳統的商學辦學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湖畔大學、量子大學、阿里商學院、混沌大學、華為大學等等,更不要說一批批蜂擁而入的海外商學院。這些新近涌現的新商學機構正在不斷顛覆傳統的商學辦學模式。盡管目前它們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它們的辦學模式正在挑戰傳統商學院體系。那么,未來的商學院是怎樣的?
一、未來商學院是開放型的。商學院的邊界是開放的,是跨區域邊界、跨國家邊界的。當今天體制內的商學院還在嚴控異地辦學,還在要求EMBA入學考試,還在要求嚴控師資編制,還在要求封閉教育資源時,未來商學院必將是分布式、交互式、無邊界的,招生將是開放的,培養過程是開放的,辦學主體是開放的,師資選拔是開放的,“商學院+”將改變學院結構、學科結構和人才結構。
二、未來商學院是網絡型的。商學院的各種教學資源、資金等要素,將通過整合全社會的力量而集聚,將由社會捐贈者、企業等投入資金;由來自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引領性人物參與商學教學,商學院=管理學院+經濟學院+社會學院+人文學院+工程學院+…… 形成學科共融、共贏共生、協同發展的網絡格局。
三、未來商學院是學生主導型的。今天的教學已不再是知識主導型的教學,而是智慧啟發式的教學。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獲取信息、知識非常便捷,如果再像今天體制內商學教學那樣,只講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等這類在靜態社會種所形成的管理知識,商學院就越來越沒有存在必要了,因為連機器都會深度學習了,何況是人!因此,未來商學教育,必須是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的價值將轉化為組織者、協同者和網絡的中心節點。
四、未來商學院教師是人際共生型的。商學教師職能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原來那種靠一本教案吃幾年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將被徹底顛覆,越來越多的老師會失去工作。教師的職業會迎來革命性變革,包括教師的思維方式、認知理念、教學方式、課程體系、知識結構、培養流程、培養主體等會迎來一系列革命性變化。雖然,這種變革會遇到傳統商學辦學模式的強力抵抗,但只有時代的商學院,沒有不變的商學院,體制內商學將會離我們漸行漸遠。
五、深度學習的商業教育。在當今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蓬勃發展的時代,商學教育要滿足日益變革的時代需要,就需考慮如何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不斷融合。而這就要求我們要創造商學的“深度學習”模式。
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發展,讓互聯互通、開放整合以及知識的深層次挖掘等越來越多地得到技術的輔助與支持;
另一方面,知識不是工具,也不是目的,而是為我們創造世界而服務的手段,因此未來商學教育也將進入“深度學習”的模式,挖掘知識的深度,進而啟迪自身的智慧。
人才成為商學研究的第一成果
未來的商學教育發展還有一大趨勢,就是回歸教育的本質——“立德樹人”。商學研究必須要為培養人服務,而不是相反。商學院存在的使命,就是培養優秀的商學人才,因此,教學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培養人。看一所商學院是否具備一流影響力,在于它是否培育出了一流的商學人才。
商學教育的第一成果當然是人才培養。與教學所不同的是,教育是既教又育,而有教無育則是失敗的。這里的“教”既指教學,也指教學的前提——科研,科研和教學在商學教育中必須融合。因為管理學的科研工作是為了回歸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商學研究的第一成果也應該是人才。傳統商學院陷入了一個為研究而研究、為Paper而Paper、為獎勵而獎勵、為課題而課題的局面。這就需要由領先的、有責任擔當的商學院來改變與引領,包括整個商學院的評價體系、考核體系、職稱體系、教師聘崗體系、學生評價體系等等,因為如果沒有上述“指揮棒”的變革,“立德樹人”將無法實現,商學教育也將違背它的初衷。
只有讓最優秀的老師、教學最好的老師、最掛念學生的老師、深受學生尊重的老師得到足夠的承認與肯定,才能引導全員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放眼過去近40年的發展,中國已涌現出了一大批世界領先企業,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華為、阿里、騰訊等,這說明我們企業已經從“跟隨”走向了“引領”。在這樣的偉大時代,反觀目前中國管理研究現狀,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甚至出現了理論遠遠落后于實踐發展的局面。原因何在?
我們這些理應引領時代發展的商學院是否到了該“幡然醒悟”的時候?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新命題:如何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在這樣的重大轉折時期,商學理論研究將迎來范式轉變,我們的管理學科、管理理論與管理教學,到了開始探索中式管理的時候了。
全球化是商學院最大挑戰,商學院應充滿活力!
商學院~何以不重商?
商學院應該更像醫學院
四大商學院的區別,體會一下(段子)
商學院EDP項目開展靠什么?--兼談北大清華EDP培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