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quouo"></strike>
<ul id="quouo"><sup id="quouo"></sup></ul>
  • <strike id="quouo"><menu id="quouo"></menu></strike>
    <center id="quouo"><samp id="quouo"></samp></center>
    企業培訓
    首頁 地區推薦 清華EDP 企業內訓 公開課 職業培訓 HR資訊 培訓需求 培訓公司 培訓顧問 客戶服務 在線論壇
    當前類別 > 在線論壇
         
    巔峰培訓論壇 > 培訓游戲|故事|段子|音樂 >
    你必須先進行登錄 才能發貼,注冊新會員請點這里.
    今日貼數:7970 |主題總數:77202 | 帖子總數:80213 | 會員總數:2538

    最新貼子 |  熱門貼子 |  搜索貼子 
      本版搜索:  
    興邦智庫CEO課程 北京大學總裁班目錄 中國能源電力企業家班 碩士\博士學位項目
    AI機器人 人工智能 低空經濟 礦業總裁班 建筑業總裁班 新能源班 數據資產化 公司治理與資本運營 心理學 領導力 清華教授、能源局領導、知名企業家,培養全球化視野及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能源企業領導者 新加坡大學博士紐約理工大學MBA美國蘇富比藝術管理碩士金融管理碩士
        您是本貼的第 20628 個閱讀者  
      主題:《人民的名義》貫穿全劇的暗線“萬歷十五年”背后的折射! 2017/5/2 11:13:11  
       zgzx1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積分:2408分
       注冊:2009-5-20
       發表:723(419主題貼)
       登錄:1142
    1 
    《人民的名義》貫穿全劇的暗線“萬歷十五年”背后的折射!
         《人民的名義》有這樣一個情節:高育良被高小琴的妹妹高小鳳攻陷——女人幕后boss得知高育良喜好明史,遂訓練高小鳳熟讀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偽裝成服務員與之接觸,高育良果然對高小鳳刮目相看,惺惺相惜,互生情愫,最終毀了自己。
        
         無論劇中還是原著里,“萬歷十五年”反復出現,可以說是一條隱藏極深秘密貫穿全局的暗線,也是對最終結局的暗示。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萬歷十五年
         中國的命運悄然轉變
        
         《萬歷十五年》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歷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總之,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平靜之下,卻隱藏著大明王朝乃至整個中國命運轉變的伏筆。
        
         這一年,距“隆慶開關”已經過去二十年,距“一條鞭法”的改革家張居正逝世已經過去五年。經過這兩次的政治措施,備受國庫空虛困擾和外患侵擾的大明王朝再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巔。
        
         萬歷親政后,也一度勵精圖治、生活節儉,延續改革時期的勤勉作風,開創了史稱“萬歷中興”的壯舉。如果萬歷皇帝繼續勤勉下去,繼續延續著張居正的政治思想,明朝或許會有另一番景象。
        
         然而歷史是不能夠假設的,它有著自己的命運軌跡。因為明朝政體的特殊,文官制度超越之前任何一朝,皇權受到極大的壓制。在整個大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仁宣二宗及明世宗外,皇權在對陣文官時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
        
         而皇權和文官制度的沖突結局,在萬歷十四年(1586年)已經顯現,萬歷有意無意長居后宮,萬歷十五年(1587年)只是沖突爆發的更加徹底而已。年僅24歲的萬歷皇帝在這一年徹底失去了勵精圖治的心志,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深居后宮從此不再上朝。
        
         萬歷深居后宮的五年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1年),隨著和稀泥本領超強的首輔申時行退休,對大明朝有著深刻理解的人都死光了。此后東林黨崛起,夸夸其談之輩登世,大明王朝開始一步步走向滅亡的邊緣。
        
         就在這一年,勇猛、孤獨、天才的戚繼光死了。縱觀戚繼光的一生,他的軍事造詣、他對軍事武器的理解、他對軍紀戰法的研究,尤其是《紀效新書》,都是大明朝在軍事上的寶貴財富。
        
         他的離去,讓大明朝失去了在軍事上繼續保持世界領先的機會,軍備的松弛對國家命運的影響是致命的。最直觀的就是紀律松弛、戰術浮夸的大明軍隊在幾十年后,敗給了白山黑水間的韃子八旗,從此再難翻過身來。
        
         也是在這一年,剛直不阿、不畏強權、清廉貧苦的海瑞死了。縱觀海瑞的一生,他的作為、他對自身的苦修、他對時代的吶喊,是大明朝糜爛社會的一股清流。正因為他的存在,晴天中才會時時劃過一道道霹靂,才會不時震動下腐朽的大明官僚體系。
        
         他是明朝百姓的精神支柱。他的存在,是大明朝官僚體系中清廉的象征,是百姓對官府信任的所在。他的離去,讓大明朝廷上下再也看不清方向,讓百姓在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時產生了迷茫。
        
         可以說,萬歷十五年對大明王朝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在時間長河中只是瞬間,但官場的貪腐、官僚的敷衍了事,社會風氣的奢靡,土地的兼并等等一切,都是悄悄埋葬大明王朝的火線。
        
        
         萬歷十五年的官場魔咒
        
         作為20世紀關注中國的知識分子,黃仁宇思考的起點和他的同輩相似,即“為何西方的經濟和技術打敗了中國?”
        
         很多學者認為明代中后期是東西命運“大分流”的重要時期:在此之前中國技術經濟一路領先,而在此之后西方經濟科技突飛猛進后來居上,中國則固步自封。黃仁宇也將中國傳統社會固化的觀察點放在了1587年,一個表面上不重要的一年,但中國后來的種種禍端卻植根于此時。
        
         《萬歷十五年》其中一大亮點,就是對官僚體制的觀察和洞察。
        
         龐大的文官集團并不像理想中的士大夫集團一樣和衷共濟、人人都是道德楷模。由于個人的力量相對整個體制(以及天子)的力量而言過于微小,為了尋求安全感,他們必須結成一些集團,謀取共同利益。
        
         黃仁宇認為這種官僚體制中,所依靠的傳統道德缺乏約束,又沒有良好的制度管理,作為帝國真正主人的官僚集團內部存在無數利害沖突,形成了“一個帶有爆炸性的團體”。
        
         有明一代,在萬歷后期,官員便已看透了中樞勢微,只需敷衍應付。于是官場不良風氣如瘟疫般泛濫,貪污腐敗風行,并愈演愈烈,“使整個王朝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官場扭曲的生態,最終慢慢消解了改革的成果,最終文官體制或者說“官場”,蛻變成一個用道德詭辯自我催眠、自我保護,內部矛盾重重、僵化、不斷膨脹、與社會底層脫節的怪物,甚至無法糾正原本的社會不公與民不聊生,造成社會流動困難,分配極度不均。
        
        
         《人民的名義》里,官僚集團對經濟發展的追求推動了漢東省乃至整個中國實力和競爭力的突飛猛進。然而萬歷十五年那樣的“官場”問題也同時存在,與社會底層脫節滋生社會不公的危機,也沒有解除。
        
         在“趙家”治下三十年的漢東,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功,而萬歷十五年那樣的“官場”問題卻慢慢變得越發無法忍受。這些在漢東的“問題生態”里的主要成員高玉良、李達康、陳巖石、易學習身上,都有體現。
        
         高玉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他的身上有很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官員的特點。趙家三十年里,高玉良的政績談不上出眾,卻靠著傳統官場的揣摩上意、妥協和為人處事的學問一路高升,甚至一度超過了政績突出的李達康。
        
         高玉良的成功里有很多的冠冕堂皇的道德詭辯,然而這些冠冕堂皇矯飾的是其團隊的權斗、自私自利、甚至違法亂紀傷害人民的事實——正如萬歷年間的官場。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人民的名義》大部分重要角色,都能在《萬歷十五年》里找到原型。
        
        
         李達康VS張居正
        
         張居正被譽為千古一相,以銳意改革著稱,他不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漢朝以來所少有的人物。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
        
         當年明月評價張居正說:
        
         他是一個天才,生于紛繁復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于改革,敢于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個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這段評語,在行事為人風格上,用來說李達康不也恰如其分嗎?
        
        
        
         易學習VS海瑞
        
         易學習,活脫脫就是照這海瑞這個人物刻畫描寫的。海瑞當然是大大的清官,易學習也是,一樣的清,一樣的窮。
        
         易學習先是擔任下級官員,后來擔任紀委書記;海瑞先擔任淳安知縣,后來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都察院,就是明代的紀委。
        
         海瑞曾說張居正“工于謀國,拙于謀身”,正如易學習說李達康會工作不會生活,得罪人多,也是個很孤獨的人。
        
         趙立春VS嚴嵩,趙瑞龍VS嚴世蕃
        
         趙立春這個人物對應的,自然是同樣有個高智商兒子的內閣首輔嚴嵩。高小琴贊趙瑞龍就算不拼爹也能成大事,而嚴世蕃也被稱為嘉靖第一鬼才。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辛酉,嚴世蕃和羅龍文被驗明正身,押赴刑場,執行斬決。這位才學出眾、聰慧過人,卻又無惡不作、殘忍狠毒的天才就此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趙瑞龍最后也被判處死刑。
        
         高育良VS高拱
        
         高拱,這位“救時名相”在出仕之前,也做過八年老師。
        
         高拱不光在“大梁書院”當了八年老師,后來還做了國子監祭酒,相當于國立大學校長。在這期間,張居正也當過他的副手——國子監司業。高拱對應高育良,張居正對應李達康,這不正如呂州時高李之配?
        
         高育良提拔任用了一員公安大將祁同偉,高拱同樣任用過一位軍事牛人殷正茂,這個人極具軍事才能,多次領兵出戰,從無敗績,被稱為一代名將。
        
         隆慶四年(1570年),兩廣叛亂再次開演,朝廷派了幾個人去都被打了回來,于是高拱一拍腦門:“沒辦法了,派殷正茂去吧!”為什么實在沒辦法了才派他去?原因很簡單——他太貪。
        
         有能力但是貪,祁同偉也是如此。即使知道貪也不能不用,就像高育良對祁同偉。
        
        
        
         祁同偉VS戚繼光
        
         祁同偉像殷正茂,但不全是。他還像另外一個人,便是《萬歷十五年》里的戚繼光。
        
         戚繼光自然是民族英雄,可是正史中,他也是照樣貪的,不光是貪,潛規則也玩兒的麻溜。
        
         歷史上戚家軍赫赫威名,這個戚家軍不單單是因為主帥姓戚,當兵的也有不少姓戚。義烏戚家軍,可戚繼光是哪兒人?山東蓬萊,八竿子打不著,這就是戚繼光善于認同宗的功勞了。戚繼光到義烏招兵,碰到同姓人就在一起敘同族之情誼,十分親熱。祁同偉不也是有一大家族人么,用他媳婦梁璐的話說,都要把村里的野狗都弄來當警犬了。
        
         戚繼光原配王氏彪悍,但一直未育有子女,戚繼光背著老婆在外買包了三個妾,兒子都能打醬油了才讓王氏知曉。像不像祁同偉、梁璐和高小琴的三角關系?
        
         河北商林鄉北宗村,有戚繼光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除了戚墓以外,還有一個傳說:戚繼光的后人就留在了這個村子里,為了避禍,均改姓祁 。
        
         有能力又有污點,是祁同偉像戚繼光的地方。能力大于污點而非反之,則是他不如戚繼光的地方。
        
        
        
         回望歷史,一聲嘆息
        
         《萬歷十五年》中寫到的每一個人,都是悲劇,陪葬著大明帝國的悲劇。
        
         張居正一心重整賦稅,丈量全國田地,縱然反對者眾,但依他當時的名望和權力,應是可以成功的,但是他卻卒于1582年,改革剛剛開始之時,年僅57歲的他抱恨終天。
        
         海瑞嚴格奉行傳統儒家道德,成為全國的典范,但最終沒能看破官場的陰陽之道,屢任閑職,一身抱負無法施展。
        
         李贄繼承心學主張,試圖改革儒家學說,如成功也可為我中華點亮一絲人性解放的光芒,可惜終是不敵保守的腐老眾儒,被捕入獄,自盡而死。
        
         萬歷皇帝本有中興之愿,但張居正死后被清算,天子家事又被臣下粗暴干預,眼看死后都不能和自己心愛的女人并肩長眠,早已厭倦在各種典禮上充當木偶的他也終于心灰意冷,怠政三十多年,使明朝再無振興的可能。
        
         戚繼光寫成《練兵實紀》《績效新書》,使明朝終于有了規范的軍事訓練手冊。他更是注意戰術上的革新,為帝國提供了軍事改革的最好契機。但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他也迅速失勢,1588年,將星隕落,明朝終于失去了重整軍備的最好機會。31年后,當八旗軍以精銳騎兵沖擊明軍的側翼,以寡敵眾,斬殺明朝多名將領的時候,曾在薊州練兵的戚繼光若在天有靈,看著兵敗如山倒的明軍和即將破碎的山河,不知作何感想?
        
         《萬歷十五年》告訴讀者:一個國家的興衰,實在與制度有太大關系。一個國家忽視了法制,終究只能是止步不前。而這止步不前,連張居正、戚繼光這樣的人都奈何它不得。在明朝止步不前的時候,白山黑水間崛起了新的力量,終于取而代之。
        
         1587年,這大明王朝無關緊要的一年,機會在我們祖先的手中滑過。1618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實為討明檄文;1644年,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在山海關一片石擊敗李自成軍,滿清從沈陽遷都北京,開始更加中央集權的統治,熄滅了明末剛剛點亮的手工小工場——也許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火種; 1645年,督師史可法固守揚州不降,城破后清軍主帥多鐸下令封城,大肆屠殺十日,殺漢人80余萬;同年,清軍連續屠殺嘉定城三次,方圓數十里內,人煙斷絕;1682年,清康熙21年,滿清入關后的第48個年頭,全國人口統計為1943萬人,而明末最后一次的人口統計約為5166萬人,由此保守估計,清軍入關后中華人口滅絕為60%以上。
        
         清軍手中的馬刀,砍向了有骨氣的漢人,也砍斷了中華發展的正常線路,更斬斷了漢人曾有的血性與傲氣。東方與西方的差距,在清軍入關時拉開了。
        
         而實際上,明朝的敗落,在1587年——萬歷十五年,就早已揭開了序幕。
        
         高中生觀后感《人民的名義》里,人民就是個名義罷了
        
         [url=http://www.nbht1818.com/px/club/open.asp?classid=20&bbspid=8251別說管仲商鞅王安石了 歷史上重大改革99%的人都不知道![/url]
        
         飯局中“水太深”,點菜、用餐、喝酒、倒茶背后蘊藏的政治學問
        
         被嚴重誤讀的“士農工商”
        
    2017/5/2 11:13:11
    編輯該貼   回復該貼 | 查看 
       zgzx1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積分:2408分
       注冊:2009-5-20
       發貼:737(429主題貼)
       登錄:1142
    2  
    被高估的黃仁宇
         被高估的黃仁宇和《萬歷十五年》
        
         我讀黃仁宇,最早當然是為人艷稱的《萬歷十五年》,時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還是初涉史門的大學文科生。《萬歷十五年》剖析的是1587年,僅為中國史一個橫切面,而視界卻貫穿上下千年,全書以“……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開篇,而以“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紀錄”收尾,如此的歷史大局描述誠可以動搖人心。此書附錄的文章已簡述其大歷史觀,但當時我的識力顯然不夠。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被高估的黃仁宇和《萬歷十五年》
        
         此后就很留意黃仁宇。1995年,讀他的第二本書,是在香港買到的臺版《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其時我已覺很不滿意,在書前批注:“……從學理的立場,其觀點幾乎全部落后!通過間接媒介,我對作者的觀點早已不以為然,今細讀其書,益覺其謬。”同年稍后又讀《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仍欣賞其文體及寫法,承認他有所見,但對他的歷史觀已全然否定,當時讀完批注:“以前讀過《萬歷十五年》,覺得寫法很有特色,印象不錯。最近讀過《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及本書,已覺得很煩了。兩本書中,怕有上百個‘數目字管理‘!開口‘大歷史‘,閉口‘遠距離‘,幾個模糊不清的概念便打遍天下!”
        
         細讀過黃著的人都知道,作者幾乎每本書都大量重復運用僅僅幾個概念和基本解釋,來來去去就那兩下子。以后我雖繼續購買、翻閱黃氏的其他著作,但越讀越失望,越讀也越生氣,只當作“批判使用”的學術資料了。直到去年,我翻讀三聯版《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更加強了原來的認識:從純學術立場,黃仁宇的所謂大歷史觀實屬虛妄,沒有理論價值。《黃河青山》在作者逝世后才中譯出版,但寫作時間卻早至80年代前期,其時《萬歷十五年》出版未久,作者尚無籍籍名。此書不僅為作者生平的回憶錄,亦系作者歷史觀念的全面總結,其大歷史觀的原始思路表述得最清晰、最完整,因此大歷史觀的謬誤也就暴露得最明顯、最充分。
        
         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本與兩個學術課題密切攸關:一是資本主義的起源和性質,二是近代西方為什么能產生新的科學與文明(以及相關聯的所謂中國為什么沒有產生近代科學與文明的問題)。但為省枝蔓,以下不涉及這兩個在學理上仍一團混沌的課題,而僅從“常識”角度分析大歷史觀。
        
         “作者對中國現代化的關懷是十分迫切的。”正因為黃氏過于迫切的關懷意識,決定了大歷史觀兩個潛在的中心問題:近代中國為何失敗?近代中國向何處去?
        
         對第一個問題,黃仁宇解答的基本思路,不是從當時的歷史情境出發,而是從后來的歷史結果出發,以今律古,極力尋找中國古代制度的缺點,將近代中國的困境完全歸因于古代中國文明的整體。他在分析1619年努爾哈赤大敗明軍的遼東之役時說:“明軍的錯誤從頭到尾一致,不斷重復,已經形成固定模式,這其實根源于中國歷史的組織架構。……這番對農業官僚的批判,只要稍微修正,也可以用來形容中國海軍于1894年在黃海敗給日本。申論可以繼續延伸,解釋國民黨的蔣介石為何挫敗。”將每次挫敗都解釋為同一個原因,那就等于沒有解釋;既然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古代制度的整體問題,那史學家還需要解答什么問題嗎?論宋代時說:“在宋代,經濟中的服務部門要不就完全欠缺,要不就嚴重不足。當時沒有銀行、保險公司、現代的商業法規、或是監督大規模商業及財務運作的司法程序。”這當然是以不可能的標準苛求古人。論明代時又說:“明代官吏進行管理時,欠缺所需的重要統計數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資料和人口數據,不過是粗略的估計。如果16世紀的中國官員具備現代社會科學家的資料處理能力,中國其后四百年的歷史就會大不相同。”這些話最暴露出作者歷史觀念的幼稚,“如果16世紀的中國官員具備現代社會科學家的資料處理能力……”,這不是廢話嗎?這種思路,異于中學生幾希!作者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一書稱為“以荒謬的制度為研究主題”,在我看來,將古代實存制度視為“荒謬”的歷史研究才是真正荒謬的。他又批評:“明代的統治者缺乏遠見,他們不能預見到工業和商業在現代國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16世紀人不能預知幾百年后歐洲的事情,實在算不上缺乏遠見啊!
        
         黃氏據以評判古代中國的標準,不僅是西方經驗,也是現代經驗;即是說,他的歷史觀是“西方中心論”加上“現代中心論”。他百用不厭的所謂“數目字管理”,就是這種史觀的結穴;這個魔術化的概念似乎源自韋伯“能供計算的法治系統”一詞,用以概括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體系。按照此種現代式的高標準,處于前近代技術水平的中國當然處處是缺陷,處處都有“技術”不足的問題。但責備明代沒有產生“數目字管理”,不就正如批評明代沒有發明飛機大炮那樣膚淺嗎?事實上,按“數目字管理”的標準,不僅明代中國不合格,不僅國民黨中國不合格,即使前現代的西方國家也同樣不合格,所有的古代社會更加不合格,則古往今來的人類文明,除去現代的歐美,就全是錯誤和失敗的歷史了。
        
         黃仁宇的史觀實為勝者為王的史觀,完全以近代的“大結局”作為判斷過去歷史正確與否的根據:在近代成功的文明,就證明其古代歷史是合理的、正確的;在近代失敗的文明,就證明其古代歷史是荒謬的、錯誤的。他以中日為例指出:“即使是在德川時期的中葉,日本已經開始可以接受西方的貨幣管理。……這和帝制末期的中國真是一大對比。”言下之意顯然指18世紀仍為封建社會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較帝制中國更為優勝,這純屬馬后炮的歷史認知。因為日本在近代迅速強盛,就證明其制度在中世紀也是好的;因為中國在近代節節敗退,就證明其制度在帝國盛世也是壞的。──可封建的日本又怎么與帝制的中國相比呢?閉關鎖國的德川時代又怎么與武功赫赫的康乾盛世相比?打個比方吧:因為20歲的日本比70歲的中國要強,就能夠證明嬰兒期的日本也比正當壯歲的中國更強嗎?英國是近世西方文明的霸主,但進入20世紀已盛極而衰,二戰之后更成為美國的跟屁蟲,但能說這個世界史上首個工業國家的歷史也是失敗的嗎?是否只有美國史才是唯一正確的歷史?
        
         近代中國的失敗,最關鍵原因不是內在的(內部帝國解體當然也是主因之一),而是外來的,與其說是由于中國文明自身的制度缺陷,不如說是由于西方文明新興的技術優勢。按照中國文明自身的邏輯,明清數百年的長期歷史,絕不能視為失敗;退一步說,即使明代相對失敗,清朝絕對還是成功的(金庸在《鹿鼎記》末尾借康熙和韋小寶之口指出清朝遠勝明代;趙無眠更將清朝冠于中國所有朝代之首),可在黃仁宇筆下,“現代中國的所有痛苦完全起源于明代開國之初”中國文明在近代的大失敗,早在數百年前完全決定,則大明立國以來的數百年歷史還有什么意義?滿清一代的文治武功竟就此一筆勾銷了!
        
         其次,對“近代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黃仁宇解答的基本思路卻迥異于前,極力尋找歷史行為及相關事件的合理性,歷史在他筆下變得直奔主題,“就大歷史的觀點而言,從公元前221年到現在的中國歷史具有邏輯的一貫性”,“歷史學家只要定出時期的前端及后端,其間的里程碑會展現出一致的直線進展。沒有一件事會被隱藏或消除,沒有一件事會無法詮釋,也不會只重復過去的錯誤。”任何事件都可解釋,任何行動都是大歷史進程的一環,這實際上是極端的歷史目的論。只要是發生了的歷史,就是合理的歷史,所以,國民黨統一中國是合理的,后來共產黨打倒國民黨也是合理的;蔣介石上臺是合理的,后來毛澤東取而代之也是合理的;毛澤東搞土改乃至人民公社是合理的,后來鄧小平改弦易轍搞改革開放還是合理的……“我從學術研究觀點證實,毛澤東的計劃已夠格成為重大突破,將文化導向的社會轉成可以在經濟上管理的社會……翻身(按:指土改)在中國并不是普通的階級斗爭,而是填補真空的笨拙手法,或說是彌補中國文化傳承嚴重不足之處所投注的艱辛努力。”“如果沒有這場改革,也許絕對無法從數字上管理中國。”還說他已經“證實”了!“……中國的革命必須通過蔣介石階段、毛澤東階段,至鄧小平階段方見水落石出。”他無非是將從國民黨到共產黨、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的現代中國史都看作一條直線,國共的主義之戰,毛劉的路線之爭,在黃仁宇而言都已無足輕重,反正大家都是合理的,都是符合“歷史的長期合理性”的!
        
         黃氏更引黑格爾和盧梭的“公共意志”概念以加強其目的論:“……當日犧牲了十萬和百萬以上的人命,決不可能僅因少數的人一意為非作亂,其他則盲目附從。因為這種行動所造成的局面幾十年后尚不可逆轉,更不能輕易指斥其為一種錯誤,免不了當中尚有公共意志在這種情形之下……”對于黑格爾來說,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對于黃仁宇來說,凡是發生的就是合理的。對于盧梭來說,“公共意志”永遠不會犯錯;對于黃仁宇來說,“歷史意志”永遠正確無誤。──黃仁宇跟盧梭的區別是,盧梭思想的實踐必然以人民取消個人,以公共意志取消個人自由;而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倒是相反,是將某些個人等同于整體歷史,將局部的個人取向等同于終極的歷史意志。對于災難相續的現代中國史,即使不發生已然發生的悲劇,也可能發生其他的悲劇,可是,絕不能說已發生的“這一個”悲劇就是絕對必然的,否則個人(領袖)和群體(黨派)豈不成了歷史的傀儡,而全然不必承擔相應的歷史責任?事實上,黃氏正是如此認為的。
        
         盧梭思想的繼承者以“公共意志”為當下的暴力辯護,黃仁宇則以“歷史意志”為過去的暴力辯護。他其實已將“數目字管理”作為大歷史的終極目的,只要他認為是有利于達到這個“數目字管理”的,無論付出何等代價,革命、流血、死亡,就都是不可避免的,都是理所應當的,都是歷史進展的一個必經階段。他曾借用許倬云的說辭而正面化:“革命不仁,以萬民為芻狗。”這種歷史觀念,既可厭,亦可怕。
        
         以上分別評述了黃仁宇大歷史觀兩方面的謬誤,而他這兩種謬誤還是自相矛盾的:他以西方和現代的雙重中心論評判古代中國,認為古代史既已先驗地指向近代中國的失敗結局,所以凡事無不荒謬;而他又以歷史目的論和歷史意志論觀察現代中國,相信現代史最終必將指向未來“數目字管理”的理想制度,所以凡事無不合理。前一種思路認為歷史無處不錯,后一種思路又認為歷史處處不錯,何前后相悖至此?按照后一種思路,凡是發生過的歷史都是合理的,那古代中國的制度為什么就不合理呢?一種延續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天下又哪有合理的制度?須知近代西方文明也不過崛起數百年!黃氏一再強調從技術而非道德角度看歷史,但他的錯誤其實不在于不講道德,而在于不懂得講技術,看上去解釋了一切,實則說了等于沒說。
        
         黃仁宇的著作可謂當前大陸最流行的歷史讀物,我手頭正式或非正式的專書也有十余種。《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自有專業價值,《萬歷十五年》的寫法創新也不容抹殺,但其他著作所論對象雖異,卻幾乎都是大歷史觀注腳,局部或有所見,大體仍屬不經,真正的史學價值甚微。黃著最大的意義,我以為在于給讀史者(尤其是初學者)提供一種異乎尋常的歷史感,其歷史比較出入古今、打通中外,并融入個人的歷史經驗,實足以引人入勝,從此角度而言,可以說他是歷史學的余秋雨。不過余氏只是散文作家,其錯誤多屬局部的史實方面,而黃氏卻以史學家的身份出臺,其錯誤又屬總體的史觀方面,因此才不能以文學家標準將他輕輕放過。
        
         從一個人,從一個學人的角度,黃仁宇由大陸而美國,由軍人而教授,其個人的學術苦斗值得我們同情;但從純學術的角度,他對歷史學及相關社會科學的知識準備仍較欠缺,對歷史的體認往往先入為主,其史學實有嚴重欠缺,他不為美國主流學界接納亦可以說事出有因。據說臺灣史界對他也并不認同,大陸對他浮泛的頌揚雖多,但似多出自一般讀書界而非專業史學界(據我所見,只有徐友漁、朱學勤先生寫過較深入的批評文字)。我有一點懷疑,黃氏著作的流行,是不是也因為他的歷史目的論提供了一種填補歷史決定論(歷史唯物主義)空缺的學術替代品?大家是多么需要一種凡事都可解釋的華麗歷史觀啊。
        
         (文/胡文輝)
        
         騰訊網友,大中至正:
         為歷史正言。黃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1936年就讀于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抗戰爆發后,投筆從戎,入黃埔軍校學習,1940年編入陸軍14師任職,1943年加入中國駐印軍任新1軍參謀,跟隨部隊血戰緬甸,并因戰功獲頒陸海空軍一等獎章,抗戰勝利后駐防東北,1946年保送入美國陸軍參謀大學,1947年畢業后任國防部參謀,并參與了國共東北決戰,1950年,以國民黨軍駐日本代表團少校軍階退伍。此后輾轉流落于美國,在舉步維艱的環境中勤工儉學,并于1964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此后畢生沉迷于歷史研究,尤其側重于中國歷史,他帶血的軍旅生涯和后來的海外漂泊,使得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合中西方不同文化視角為一體。通過他的努力,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歷史學術界嶄露頭角,最終在八九十年代蜚聲國際。
         —— 之所以對他的人生經歷寫了這么多,為的就是說明黃仁宇強調的以大歷史的觀點,來分析研究中國歷史的特殊由來,他在研究歷史時,還得為生活奔波,遠沒有現在在國內的講壇上領津貼做課題的專家教授大學者們來得舒適愜意,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以及西方國家在歷史文化研究上迥異于國內的學術環境,使得他的觀點顯得獨立而睿智。限于有些因素制約及我個人知識上的淺薄,學術上的東西在此就不便提及,但我所要說的是:欲了解黃仁宇,請各位有興趣的朋友重點翻閱他的《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相信大家會因此而重新解讀中國近現代史,相信大家會由此而重新認識黃仁宇。偉大的歷史,普通的人,原來,歷史會因為這樣的良心學人而不同。
    2017/5/19 13:18:10
    編輯該貼   回復該貼   刪除該貼  
    1/1 頁 每頁 10 貼 本主題貼數 1   分頁: [1] 轉到
    管理選項:  刪除  | 總置頂  | 置頂  | 精華  | 普通  | 轉移該貼到:
     
    快速回復(必須登陸成功才能發表)
     用戶名:  密碼:
     主  題:* 不能超過50個漢字或者100個字符
    粗體 斜體 下劃線 居中 空格 超級鏈接 插入圖片 插入Flash 飛行的文字 移動的文字
     

     
      
     
    清華大學高級研修班   清華總裁班 能源產業500強項目庫  能源產業總裁班  中央財經大學私募班  能源500強企業生態   核技術聯盟
      有新帖   沒新帖   總置頂   置頂   精華貼   熱貼   普通貼
    本站網絡實名:“顛峰培訓網”“顛峰人力資源網”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巔峰培訓
    地址:海淀區中關村東路95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東樓  電話:(010)8243115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麻豆精品久久精品色综合|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久久久久九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你懂的|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成人午夜精品亚洲日韩 | 97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男女男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一卡2卡3卡四卡海外精品|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国产精品 码ls字幕影视|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VR |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在|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先锋影音国产精品|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夜色|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