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貼:2224(1220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張維迎和許小年錯在哪里 |
《蔡歷:當代斯密主義者錯在哪里?》
本文章來源于2009年03月28日 證券時報 第4版
在金融危機暴發和深化的背景下,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開始遭遇質疑、批判和反思理所當然。然而也有一些學者拒絕這樣的反思,他們堅稱新自由主義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偏離了它。這一論調的國內代表人物是張維迎和許小年,國際代表人物則是目前唯一的亞洲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
不久前張維迎發表題為《徹底埋葬凱恩斯主義》的文章稱,本次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所以解決之道就是打破一切干擾因素,回歸純粹的自由主義,尤其是奧地利學派;阿瑪蒂亞·森則在名為《重讀亞當·斯密:我們不需要新資本主義》文章中寫道,造成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失信和欺詐問題,《國富論》早已明確指出,我們只是沒有讀透亞當斯密,沒有按他說的做而已。
斯密理論的基本假設
在西方經濟理論史中,無論自1980年代以來興起的新自由主義,還是自1770年代以來由亞當·斯密所開創的古典自由主義,其內核都是亞當·斯密所提出的自由放任。
任何一種偉大的經濟理論都是為解釋和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而提出,其基本假設是以當時的社會和自然環境為基礎的。一旦環境發生了變化,不再支持以前的一些基本假設,這套理論便會失效。
對于經濟理論,重要的事情不是學習這個理論本身,而是要弄明白它成立的局限,它的前提假設,弄明白這些假設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存在。要牢牢記住,社會和自然環境會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不明白這一層,而機械照搬書本,對個人來說,會令學業誤入歧途;對國家和社會來說,則會引致禍患。這正是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名聲狼籍的原因,也是俄羅斯經濟1990年代一度崩潰的原因,是中國改革問題重重的原因。
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有兩個核心假設。一是,個人追求私利的經濟活動有益于整體社會福利的增進;二是,憑借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一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可以永遠持續。前者在《國富論》里有明確指出,后者是一種隱含假設。唯有在這兩個假設都滿足的前提下,自由放任的推行才具備合理性。如果個人追求私利的經濟活動有損于社會,那么,就不能放任個人的這些活動,應該加以管制。
歷經近兩個半世紀的演變之后,如今我們所處的環境與亞當·斯密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得這兩個核心假設都已經失去成立基礎。
第一個核心假設已不成立
“個人追求私利的經濟活動有益于整體社會福利的增進”,這一假設成立要具備兩個要素:一是經濟行為主體的博弈能力基本均衡,二是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不產生不利影響。只有在雙方博弈能力基本均衡的狀態下,所達成的交易才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如果,一方太強,另一方太弱,交易將會在弱勢一方利益受損的被迫狀態下進行,可能不僅不增加整體社會福利,反而會降低。同時,只有在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不產生不利影響下,人們才不會隨經濟的發展而增加環境污染之苦,降低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斯密時代依然是一個手工作坊時代,大規模的工業化尚未出現,上述兩個要素完全具備。
但是,隨著機器化大生產的推進,信息和交通技術的進步,市場的半徑逐漸擴大,直至現在覆蓋整個世界,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博弈能力開始并加速分化,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愈發明顯。
博弈能力的分化首先表現在勞資雙方之間,這個早已為馬克思所批判。后來生產者之間的分化也開始明顯,出現了市場壟斷操縱者,這也加劇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分化。現在博弈能力的分化則又有新的表現形式,勞資分化、生產者分化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加劇。生產者間的分化更突出表現在全球化產業鏈的不同位置之間,一個全球化的商業等級統治結構已經形成。在公司內部,高管的博弈能力變得異常強大。在美國,公司高管和普通員工所獲薪酬的差異幾十年來不斷穩步擴大,在2007年其平均值估計高達275倍。甚至在金融危機時期,高管居然可以將政府救助資金以獎金的名義占為己有。這一系列的博弈能力分化,都是斯密本人難以想象的。
事實上,《國富論》的核心就在于對干預普通個人經濟活動自由的強權、特權進行批判,只是在斯密時代,這些強權、特權更多地來自政府,所以他便將矛頭指向了當時政府的重商主義政策。但是歷經200多年的發展后,干預普通個人經濟活動自由的特權已經更多地不是來自政府了,而是來自市場本身,來自市場中擁有強權和特權的人。
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近期以來的信息技術的進步,人類的生產能力與斯密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自然早已屈服和抽搐于人類擴張的沖動之下,現在的自然早不是斯密時代的那個自然。人類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對水、空氣等的污染上,更重要的是使的整個生態系統都在發生改變。
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使得“個人追求私利的經濟活動有益于整體社會福利的增進”已經失去了成立基礎。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亞當·斯密之前的那些爭論。
第二個核心假設也已不成立
要使“一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可以永遠持續”成立,須保證經濟活動免受兩個制約,一是有效需求的制約,二是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在斯密時代,這二者均不存在,但是在當今時代這兩個制約都已經非常突出。
有效需求不足形成經濟危機,在亞當·斯密時代是不存在的。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那時的總體生產能力很弱,尚處于短缺經濟時代。二是那時候全世界尚處于市場化的起步階段,除西歐的極少部分區域外,整個世界的絕大部分依然處于自然經濟狀態,后者為前者提供近乎無限大的外部需求。三是,大規模的企業在斯密時代尚不存在,作坊內的收入分配差距相對是很小的。
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早在馬克思及凱恩斯的時代已經很突出了,這兩位也都對亞當·斯密主義進行了大規模修正。馬克思將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歸因于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資本家的壓迫和剝削所致。凱恩斯則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費需求和投資均出現不足的結果。收入分配不均實質上也是上文所闡述的經濟行為主體博弈能力分化加劇的一個表現和結果。今天的有效需求不足不僅遠遠超越斯密時代。
同時,人類生產能力有了質的飛躍,由斯密時代資源相對于生產能力是無限的轉變為生產能力相對于資源是無限的。
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中,有效需求和資源約束均已出現,亞當·斯密的經濟可持續假設的兩個支柱都已崩潰。然而如張維迎、許小年等當代亞當·斯密主義者,無視200多年來世界經濟環境的所發生的這些根本性的改變,而一味堅守亞當·斯密當年所提出的觀點,這無異于刻舟求劍,也是一種新教條主義。
如何看待:證監會扶貧開辟IPO綠色通道,發表觀點
產業升級:不予西方活路的中國
戰略,切不可被當前利益淹沒
貧窮,是因為窮人不努力嗎?
清華大學中國大宗商品高級研修班
清華大學資本戰略與投融資創新高級研修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