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142分 |
注冊:2016-1-29 |
發表:767(285主題貼) |
登錄:1947 |
|
|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應該塑造怎樣的新型生產關系? |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是一個最大亮點!當前,社會各界對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討論、建言獻策,凸顯我國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視和迫切感。相比之下,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的相關研究還很薄弱。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時,就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當今,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生產力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甚至在某些領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應該全面地研究新型生產關系,深化改革、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計。

其實,中國高層領導已經注意并重視“新型生產關系”這個問題!
今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边@深刻揭示了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發展的內在邏輯。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構建新型生產關系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和主要抓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充分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性,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起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以新型生產關系賦能新質生產力。
梳理新質生產關系的內涵:
自從250年前英國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目前正在邁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上,其主要的技術特征分別是,第一次機械化(煤炭+蒸汽機)、第二次自動化(石油+內燃機)、第三次信息化和網絡化(互聯網+計算機)。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機械化+自動化+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結合,在這場技術革命中,社會生產方式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按照馬克思的論斷,只有生產力的提升,而沒有生產關系的改變,不是工業革命!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第四次工業革命還沒有真正到來,“革命”是要在科技創新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后,要對傳統的生產制造與價值分配體系,產生顛覆性的改變。雖然無法確定第四次工業革命,在未來哪一天能實現,但是全球制造業強國正在紛紛行動起來。
不過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總是會帶來勞動就業問題,大量工人的工作會被智能化+自動化的機械取代(比如:無人碼頭、黑燈工廠,都是大批量減少人工的)。相比人工生產力,自動化+智能化的機器生產勞動可以不用休息、不用培訓、沒有懈怠情緒……很多人必然面臨失業、或工作轉型的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革命-南寧少年群毆事件-香港廢青暴亂,3者有什么內在聯系?)
按照過去一二三次工業革命會使傳統行業的打工人陷入失業狀態,但大量人失業是短暫的,終究會有新興的產業誕生,不過轉型也一定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如果沒能快速融入新的行業,那淘汰是必然的!所以第四次工業革命,傳統打工人的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取決于社會有多少新的就業形態產生(比如:快遞員、網絡主播、自媒體運營、無人機飛手、旅游策劃師、物聯網工程師、大數據工程師、云計算工程師、網貼內容審核員、AI新聞審核編輯、AI經紀人…),
另一方面看自身能否快速融入新的產業中。
那些適應力不強的人、年齡偏大不學習掌握新技能的人,又將何去何從呢?
如果從轉型這條路來看,這類人好像真的沒有出路可言。工業革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也是有一個進行過程,傳統行業會在這期間慢慢的轉變,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完成迭代,所以,轉型主要面對的是年輕打工人,他們的轉型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能快速適應新時代的到來,那真的就日子艱難了!
在現在的生產關系分配機制下,失業就代表沒有收入,如果一段時間內就業指數不景氣,何談拉動內需促進消費?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如果內需消費起不來,國家經濟增長就沒有支撐!

當今社會正處在第4次工業革命前夕,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廣泛應用,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未來產業、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生產要素,農耕社會是勞力、土地等,發展到工業社會是勞力、土地、資本、管理等,當今時代已經發展到勞動、土地、資本、管理、技術、算力、算法、數據等多個要素。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的作用日益重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要素成員逐漸增多,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質生產關系也在不斷的變革中,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分配關系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等生產關系要素正在重塑。
發展新質生產力會產生新的業態,這也需要配套制度加以保護和規范。
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以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為特征的紡織業、以火車和汽動輪船為代表的交通產業;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交通產業進一步更新和豐富,有了汽車,另外還有了電力等新的二次能源產業;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則出現了新的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這些新產業新業態往往都伴隨著新的企業和行業管理,政策層面也不斷有新的制度誕生。
比如,內燃機的出現帶來交通產業變革,催生了交通法的演進,英國19世紀中期就頒布了“紅旗交通法”,世界其他各國后來也都逐漸有了自己的交通法,并且隨著交通產業發展不斷變化更新。
再如,隨著信息產業發展,對應的法律法規也不斷出現,美國上世紀60年代就頒布了《信息自由法》,后又制定《計算機安全法》、《信息技術管理改革法》、《政府信息安全改革法》等更多相關法律。
在當下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人工智能+”又給交通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比如無人駕駛汽車等,這使現有道路交通法律法規迫切需要更新。同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發展尤其是與更多行業融合,及時補齊相關立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格外關注的領域。某種程度上,哪個國家能夠盡早建立和完善既促進新技術市場化,又能防止相關倫理、安全和隱私等方面問題的法律法規,哪個國家就能更早也更好地收獲新技術帶來的果實。
新質生產力催生新業態的同時還會帶來產業格局層面的重大變化,帶動新的產業體系出現。而要適應更大變局,就需要有基于更高視角和認知的戰略前瞻,在規劃上進行超前部署,在法律法規制定方面擁有先進理念和思想指引。而每當產業體系發生變革,首先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護傳統產業的公正和平穩轉型,這是歷次工業革命和巨大變革中都需面對的情況。在這種轉型中,如何使傳統產業繼續保持階段性的有序發展并逐步實現平穩過渡,包括避免相關就業人員遭受過大沖擊,幫助他們轉向新的行業,都需要在政策和法律法規等層面予以考量。
當前,新質生產力更多地產生于互聯網、人工智能和綠色低碳等領域,這些數字化、新能源產業一方面對傳統產業造成直接影響,另一方面又會與傳統產業相結合并促進后者轉型升級,以“互聯網+”“區塊鏈+”“AI+”甚至“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促使那些產業煥發新的生機。
另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也要具有布局未來的意識,如何前瞻性地在制度上為未來產業發展預留空間,也是制度創新的一篇大文章。歐盟2020年就開始反思“工業4.0”戰略并對“工業5.0”進行謀劃,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總結起來,就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僅是推動技術創新,不僅僅是加大研發投入等資源支持,同時還需要在企業、行業、國家層面的制度上有所創新,適應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新要素、新業態、新產業,為新質生產力的動態發展建立良好環境,這樣才能保證新質生產力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應該塑造怎樣的新型生產關系?
要塑造一種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能夠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釋放和增長,同時確保社會公平與和諧。具體來說,新型生產關系應具備以下幾個關鍵特征:
1、新型生產關系應注重創新與合作。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因此,新型生產關系應鼓勵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個人之間的創新合作,促進知識、技術和資源的共享,形成創新合力。
2、新型生產關系應體現公平與效率。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新型生產關系應體現優越性!尤其是其分配制度應當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既要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又要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力。應優化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按貢獻分配、按生活需要分配相結合的制度,既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又體現對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的合理回報。同時,應通過稅收、社會保障等手段,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3、新型生產關系必須健全覆蓋全體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出現一些新的就業形態和就業方式,如遠程辦公、靈活就業、自雇傭等。這就需要社會保障體系能夠靈活適應這些變化,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發展水平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在生育、上學、醫療、退休養老這些基本制度,應該減少“階層差距”,減輕廣大普通勞動者的后顧之憂,從而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4、新型生產關系應強調開放性和包容性。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加深。因此,新型生產關系應積極參與并適應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吸收借鑒國際先進制度經驗,推動形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同時,應關注弱勢群體和地區的發展需求,實現包容性增長。
5、新型生產關系還應具備可持續性和環保性。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方式。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也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真正的社會主義優越性,說清楚本質,到底是什么?
如何優化勞務派遣制度?探討成立“中國臨時工集團”(見第8樓)
把酒問天:新質生產力是啥?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