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212(1213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中美經貿關系真的能是壓艙石嗎?內涵已發生改變! |

長期以來,中美經貿關系是兩國關系的“壓艙石”,為兩國、亞太地區和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益處。但是,隨著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中國經濟總量不斷增長,GDP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壓艙石這一概念的內涵已發生改變。
貿易過去被視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但自特朗普上臺以來,中美之間的矛盾很多是圍繞經貿展開的,其中分歧難掩。以往中美經貿壓艙石的作用正在發生改變,造成這一變化的因素很多,如中美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中國在技術領域競爭力的提升、美國的危機感和中美對多邊貿易架構的不同認知。中美經貿關系在未來的5-10年,必將是一個很大的摩擦源。既是壓艙石、又是摩擦源。一個船,如果壓艙的石頭太大或者配重不平衡,會把船壓沉;石頭太小,則穩不住船,以上兩種情況,石頭都不會發揮壓艙石的作用。
特朗普對中美經貿發起“貿易戰”,就是想把中國從美國主導的西方體制中踢出去。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來說,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可能比中美經貿關系是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中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受益國,在這個關鍵環節出了問題,將給中國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中國不應就貿易談貿易,而應站在一個更高的制高點,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并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從這一角度看,中國的眼光就不應放在中美關系上,而應該從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法,甚至是維護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角度看問題。
經貿很重要,就像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在1971年提出的“復合相互依賴”理論,人們希望“國家間的相互依存會帶來和平”。但很遺憾,這是一個基于理性和邏輯推演出來的理論,而非一個基于歷史事實的判斷。
簡單回溯一下歷史,無論是太平洋戰爭時的日美,或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和英國,它們在戰爭爆發之前都是各自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我和大家分享一個冷知識,冷戰后全世界引以為傲的全球化經貿依存其實并非是什么新鮮事物,它曾以一種相對原始的狀態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也是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開始的那幾周里,巴黎、倫敦、柏林、圣彼得堡的商人們依舊相信這場戰爭不過是小摩擦,因為互相之間有著極為巨大的貿易往來。
美國糾集盟國一起對中國施壓。日本、韓國,它們本質上都不是正常國家(甚至包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也不是正常國家)因為:
日本,國土上有著超過5萬人的美國駐軍,國家的安全、政治、經濟,都深受美國影響。這意味著日本在涉華問題難以回避美國的影響。日本所謂與美國達成協議,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半導體技術,究竟屬于日本自身經濟利益的具象化,還是屬于被美國“騎劫”后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我們其實不得而知,更不要說日本近20多年來,熱切追求“國家正常化”,其結果完全仰仗美國會在多大程度給日本“松綁”。
韓國呢,比日本好一點,但也很有限。因為同樣,韓國領土上也有著近3萬人的美國駐軍,而在朝核問題上,韓國不得不依附美國來進行博弈;同時在東北亞這個大國環繞的四戰之地,韓國也需要美國撐腰來取得和周邊大國博弈的資格。所以從經貿角度上來說,韓國加入美國針對中國的“芯片陣營”當然是不理性的,但你如果把它理解為韓國為了自保以及能有最起碼的發言權,而向美國支付的保護費,這事就說得通了。
德國,目前乃是美國海外駐軍第二大本營,駐德美軍人數超過3萬人,僅次于日本。這里是當年美國對抗蘇聯的最前線陣地。其二就是因為德國位于歐洲中部,方便美國控制歐洲各國。俄烏戰爭后,美國對北約各成員國的控制得到急劇加強。
澳大利亞,二戰中期為了抵抗日軍的侵略,和美國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扮演著澳大利亞的保衛者的角色。2011年之前美國在澳大利亞沒有駐軍。2011年美國宣布亞太再平衡戰略,之后美國持續擴大在澳大利亞軍事存在、建立軍事基地、增派駐澳美軍。中國對澳大利亞經濟的重要性,遠遠高于美國。
……
未來中美經貿的發展,可能呈現一個曲線,即短期和中期內,中美貿易摩擦避免不了,但經過中國的斗爭,對美國的塑造,以及中國的深化改革開放,中美經貿還有發展的空間,可以重回合作的軌道,重新成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
經貿是理解國際關系的重要方式,但絕不是唯一方式。中國需要讓日本、韓國、以及澳大利亞知道的是,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上,不僅將經濟受損,而且以侵犯中國國家利益來試圖達成的那些小九九,一個都不會實現,只會最終成為美國的戰略犧牲品。要么與美國一道,沉沒在強權政治、冷戰思維的舊日之海;要么與中國一道,駛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未來……

“芯片戰”是中美國力易位的最后一戰!
中國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歐洲嗎?
如何從哲學的高度看待俄烏戰爭的性質?
中國基建領域公司該不該與印度深入合作?
周教授他否定計劃經濟的理由能否成立?
中國高鐵出口的“戰略意義”再思考! |
[本貼被作者本人于2023/2/6 14:52:15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