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
等級:版主 |
積分:1786分 |
注冊:2004-1-8 |
發表:515(345主題貼) |
登錄:1042 |
|
|
三大矛盾困繞奧運培訓 |
“才”大氣粗的清華大學與國外高校的合作項目開班以來,就受到空前關注。圖為國外合作方在會上發言。
就在北京的市民以各種活動來慶祝他們申辦奧運會成功三周年的時候,有兩則關于奧運培訓與人才的消息卻也同樣引起了業界的關注。
一是北京奧組委近期又開出了新的人才訂購單,62個職位榜上有名。目前奧組委人事部的工作人員正在忙著發放準考證,從7月18日外語筆試開始,將進入一場馬拉松式的招聘程序。綜合考試、外語口試、專業考試、體檢等,直到2004年10月才能確定聘用人選。而報名參加這場“馬拉松賽的運動員”則達到了2736名。
二是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和悉尼科技大學商學院聯合推出的體育管理碩士項目宣布:繼首屆招生打造的超豪華陣容產生轟動效應之后,本項目第二屆招生又正式開始了報名工作,并計劃于10月正式開課。清華方面認為,該項目第二屆招生的盛況也同樣值得期待。
這兩則消息似乎沒有太多的必然聯系,但是它們卻處在同一市場不同的兩端。有需求市場,就會有生產領域,北京奧運對人才的渴求也讓眾多的教育機構與社會組織涌上了奧運培訓之路。
高管人才 需求上萬
據北京奧組委副主席李炳華介紹,奧組委現有19個部門,256名工作人員。隨著奧運會的臨近,人員將逐漸增加,到2008年奧運會召開期間,僅在奧組委任職的工作人員就要達到4000多人,“而且這些都要求是中高級體育管理人才。”另外,屆時為北京奧運會提供相關服務的人員和自愿者將達到10萬人以上。
隨著我國體育產業逐漸由過去高度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體育產業市場競爭不斷加強,加上奧運經濟的拉動,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后為迎接國際“大鱷”對中國體育產業的挑戰,對奧運、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大。
與體育行業持續快速發展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體育經營人才嚴重不足。據有關專家介紹,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中既懂經營管理又懂體育的人才僅數百人,而到2008年,我國至少需要1萬名左右的體育專業管理人才,這其中就包括奧組委需要的4000人來從事奧運會賽事組織和產業開發工作。加上最近廣州申辦亞運會成功,又為本來龐大的需求市場增加了砝碼。
奧組委自成立以來一直在“招兵買馬”,為奧運成功舉辦提供智力支持。而能夠出色地設計奧運會競標方式,對廣播電視轉播權進行項目開發和利用奧運會的無形資產進行深度市場開發的人才非常少。
對于目前體育經營人才缺乏的現狀,一位體育企業的人士深有感觸地說,招聘優秀的體育經營人才一直是令公司老總頭痛的問題。
緊盯奧運 一哄而上
正是盯上了奧運人才需求這塊大蛋糕,一向以穩健、含蓄著稱的教育圣殿、高等學府也在為奧運培養專業人才,而寸土必爭。
動手最早的應該算復旦大學,早在2000年,該校就聯合國家體育總局成立了“復奧體育產業中心”,并且創立了我國第一個體育產業專業方向的工商管理碩士MBA項目———復奧體育產業項目。首屆體育產業方向MBA班上個月在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大樓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接下來行動的是首都體育學院。2002年初,“北京———悉尼高級體育管理人才培訓中心”正式在該院揭牌。作為北京市屬惟一一所體育院校,曾經承辦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一系列大型賽事的部分活動。校方認為,“具有大型比賽管理的豐富經驗”是他們的優勢所在。
隨后,北京聯合大學成立奧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除了開展“人文奧運”的學術研究和宣傳教育活動外,校方也稱,培養專業人才自也是中心任務之一。
再看北京師范大學,在其體育系學生的教程中也將增設與奧運、奧運經濟有關的課程,以為奧運培養一批既能學又能教的專業體育人才。
而“才”大氣粗的清華大學雖然出手不早,但是自2003年12月第一期開班以來,該項目不僅受到空前關注,而且首期學員的身份也相當特殊。記者在該班的開學儀式上見到了來自于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奧組委、教育部、清華大學、北京李寧體育用品公司、可口可樂(中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公司和機構的學員,其中很多都是媒體關注的著名人士。
中國青年高級人才培訓中心聯合北京體育大學開辦的首屆體育經營管理專業研究生(體育MBA)班也在今年元月1日開學了。“相對清華,我們是輕裝上陣。”舉辦者這樣對記者說。但是與清華不同的是,這個班吸引了地方體育系統的官員。記者在參加開學典禮時發現,深圳市體育局局長蔡明遠以學員的身份在座。
而作為中國體育領域的最高學府,有中國體育教學、科研和管理人才“搖籃”之稱的北京體育大學面對風起云涌的奧運培訓市場,卻跚跚來遲。直到最近,他們才將高級體育管理人才的培養納入議事日程。
據了解,該校與美國俄亥俄大學合作推出的體育管理碩士項目(MSA)正式面向社會招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無論是豪華推出,還是輕裝上陣,這些教育培訓機構都提到一個目標———為2008年的奧運會培養人才。
三大矛盾困 繞培訓
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池建說,目前世界上體育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是以美國和德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這些國家的體育經營人才不僅僅在經濟領域“呼風喚雨”,還能夠通過他們的賽事經營左右體育項目的發展,并且通過經營賽事帶動體育用品制造業、電視轉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池建說,相比之下,我國的體育經營人才和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當前MBA報名人數連年下降之時,開設體育經營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的大學招生勢頭卻非常迅猛。這同時也說明學員對奧運拉動體育經營管理的就業市場非常看好。
但是,談起奧運培訓市場目前的現狀,對奧運會經營管理與市場運作頗有研究的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副教授易劍東卻表示擔憂。
他認為,目前以奧運市場為目標的體育管理教育培訓雖然顯得異常火熱,但是沒能很好地處理好“奧運培訓的三大矛盾”。
易劍東說,首先是沒有處理好體育與非體育的矛盾。從課程安排來看,所有的培訓班都是大雜燴,同質化現象嚴重。他說,參加培訓的有很大一部分人以前并沒有從事過體育工作,因此也沒有受過系統的體育教育,大量的非體育的課程,并不能把他們培養成體育經營管理的人才。
其次是沒有處理好引進與本土化的矛盾。易劍東說,中國與外國在體育管理和奧運會運作管理上有特別大差別,我們不能照搬國外的東西直接用于北京奧運會人才培養。要尋找適合中國國情,有針對性的培養模式。
最后是沒有處理好眼前的奧運會與長遠的體育產業的矛盾。易劍東說,在中國懂奧運經營的人很少,真正算得上是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更少,辦培訓班為奧運會提供人才,這一點并沒有錯。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奧運會只是臨時的,而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才是長期的。不能僅僅為奧運培養,還要有長遠的考慮。
“只有解決了這些矛盾,我們才能做到通過舉辦奧運會來帶動我國體育產業的更大發展,而不是僅僅辦好一屆奧運會。”易劍東最后說。
《市場報》 (2004年07月16日 第二十五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