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tv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1302分 |
注冊:2004-8-21 |
發表:346(293主題貼) |
登錄:209 |
|
|
培訓投資風險 |
培訓投資風險
——“毀約”引起的思考
冷卻了一段時間的獎學金課題再度升溫。11位獎學金得主意圖毀約事件,經媒體披露后,輿情激昂。
毀約四不該
“毀約”這個字眼,端示于眾,輿論界多對此舉口誅筆伐,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毀約是一種背信棄義、不負責任、無視責任的“非道德”行為。二、圖利必須先圖名,獎學金名聲的背后是一筆無形財產,名和利才是這些毀約者所追逐的東西。三、毀約間接地犧牲了他人全心全意為爭取獎學金所付出的努力,構成了對他人或社會利益的傷害。四、毀約嚴重影響了獎學金的聲譽,漠視和愚弄了為落實獎學金權益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苦勞動。
批判過后,引發思考。世上罪惡甚多,但公開承認自己是作惡者,并不多見;為什么這些毀約者,甘冒“眾怒難犯”之險,大言不慚?學校的道德教育有否對學生的行為價值起著主導或制約的作用?獎學金的評選工作還欠缺什么?為什么會挑選出這一批,還未學飛,就想先“飛”的“人才”?會不會造成一些企業對獎學金的投入不會再那么“大方”?
獎學金是項培訓投資
這次事件所引發深入思考的問題,實在太多了,自有不同的認識和爭論。這里,我們不妨拋開心中的那把古樸道德的“玉尺”,把獎學金當成是一種培訓投資;凡投資就有風險,就從培訓投資風險的角度找出一些問題的答案。
原則講來,任何人無論以何種經濟形式組織何種形式的教育,無論教育的對象是誰,都不能以經濟利益為目的。人們對這個抽象的原則是易于認同的;可是若要具體回到現實,卻又不能不把經濟利益視為教育活動的直接目的或最終目的來思考。
“人才”是企業利潤最高的商品,又是企業最大的風險。獎學金的投入即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而人力資本投資是高投入、高產出、也就是高風險的。
企業的培訓投資中,沒有達到培訓預期的目的之案例,絕不鮮見。企業花錢搞培訓,當培訓結束之后,培養的人反而離開,使投資落空;又或者,被投資培養者掌握不了培訓的知識或技能,不能具體將培訓投資轉化成效益,到頭來還是一項無效的培訓投資。由此可見,培訓投資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獎學金作為一種培訓投資,自然也不例外。
分散培訓人才的風險
要做到培訓投資風險少或無風險,控制風險的主要手段有分散風險、減少風險、避免風險、防范風險等。防患于未然,實乃上策,因此,減少風險或控制風險的最佳手段,莫過于防范風險,而實施道德教育與洞察為人品質問題就是消除和減少風險的最佳防范手段。
道德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控制手段,不能滿足于對現有的想象的矯正和醫治,亡羊補牢式的道德教育只能隔靴搔癢,無濟于事。因為,由于社會過分強調物質利益對人的行為的刺激,在自由經濟條件下,一些在昨日往往被人斥之為惡的道德觀念,在今天已不再有惡的價值。
比如等價觀念:你給我多少,我就給你多少,起碼我從你那里得到的不能少于我所給予你的。再如:自利觀念,任何合約關系的基本前提是首先必須承認交換雙方是各自持有利益的所有者,而且交換的出發點是自己獲利。
莫怪筆者“潑冷水”,不講責任和義務,不講奉獻,只講權利,只講索求的價值觀,自然是要不得的;但理論歸理論,理論往往和實踐脫節,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日益復雜和人的自我意識的不斷膨脹,人們追逐名利的熱情并沒有須臾稍減,至于什么義務、使命感、責任感也逐漸被軟化。
道德義務闡述不夠
種種經濟政策的法規中,由于權利易于制度化和量化,往往對權利的規定較多,較具體;而義務和責任,雖是道德實現其規范作用的重要機制,但具體闡述的規定不夠,也不易設定。這種傾向使被投資培養者有持無恐,助長了“跳槽”、“毀約”或沒有按照企業要求的作業方向發揮作用等不負責任的行為。
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就必須強化學生對義務和責任的認識,使學生在面對這些新觀念的沖擊下,對其行為價值有所警覺。一味以倡導道德說教,或“火上澆油”式的惡言相向,只會自戕人才,社會更不會因此而得益。
在任何培訓投資里,毀約行為是不能完全徹底消除的,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制度能制止人才的競爭與外流。但是,可以將培訓投資風險減低到盡可能少的程度。
再者,提高評選工作的科學性,例如進行學習調查以及在智商、心理種種方面進行科學研究,對培訓候選人的品德以及職業道德有分析,有評價,有充分的認識。
總之,培訓投資風險問題十分復雜,毀約的產生更是多種因素所致。有社會原因、個人、心理、文化的原因,也有品性的原因。為此,廣集群賢之腦,博采眾家所長,培育和強化負責任和重義務的價值觀,從而達到最低培訓投資風險的保證。
《聯合早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