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ktv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1302分 |
注冊:2004-8-21 |
發表:346(293主題貼) |
登錄:209 |
|
|
中國商學院求變 |

■編前語
中國的商學院最近有點尷尬。
因為商學院貶值的傳言一度甚囂塵上,不少人質疑投入大量的精力、花費不菲的學費,甚至放棄現有的工作去接受商學院的教育到底值不值?這種質疑可以直接從市場上體現出來:報考MBA的人數從2002年的最高點5.02萬人一路下滑到2004年的3.58萬人,2005年報考人數雖然有所回升,但是并不足以讓商學院釋懷。很多二線商學院還是出現招不夠學生的情況。
當然,從生命周期的角度說,同樣具有固定生命周期的商學院出現這種境況也很正常。隨著環境與市場的推進,商學院隨之不斷演化。在邁向新的生命階段時,商學院必然面臨某種陣痛。此時,商學院需通過程序的制定以及有效的決策來克服難關,促成轉型的成功。
業內人士認為,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1997年,是商學院初入中國的第一階段,亦可稱之為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一些高等院校都在探索怎樣建設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適應全球化、市場化需要的商學院。MBA教育正是在這個階段現身中國的。
從1998年到2003年的第二階段是商學院發展的一個高潮。經過前期的探索,從1998年以后,各個商學院都具有了一定規模,社會上對商學院及其培養的MBA也逐漸認可,同時對MBA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因此社會上出現了MBA熱。
當市場缺口引發了國內商學院創建的熱潮時,剛剛嘗到甜頭的商學院很快嘗到自己釀的苦果。從2004年開始至今,越來越多的商學院不得不承認,他們已經踏上了第三階段的路程。此時,商學院大旗下的MBA、EMBA等舶來詞已經被揭開神秘的面紗,人們對商學院有了一定認知,對MBA/EMBA的心態也日趨成熟,開始對教學內容評頭品足,認為必須針對不同的對象與需求,結合中國國情進行培養等等。而當越來越多的MBA進入市場競爭時,人們開始關注商學院的品牌!
正如我們采訪過的一位EMBA項目負責人所言,隨著國內商學院市場越來越多,作為教育領域的高端部分,商學院品牌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顯。同時,各商學院之間的差異化優勢也成為大家的關注所在:哪一家在戰略管理和通用管理上實力最為雄厚?哪一家在金融領域師資最強?哪家在營銷管理方面最為領先?哪家則把創業管理和技術管理作為打造的特色?
無疑,這些都是國內商學院在第三階段必須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報記者 黃小偉 朱軍
在巨大的市場面前,中國的商學院有著不斷膨脹的野心:就是給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提供越來越多的管理精英。然而,不論是出于市場競爭的升級需求,抑或是市場走向國際化的必然驅動,當眾多因素糅合在一起更大程度地刺激了人們的需求時,立足于這塊交織著各種欲望的土壤上的商學院,無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清楚自己情感與欲望的方向。
31歲的胡彥明顯然是一個喜歡改變的男人。1年前,他放棄在雀巢公司銷售主任的職位,選擇成為中國一家著名商學院的學生。在持續一年多的學習后,他得已進入啤酒巨頭安海斯—布希公司實習,而事實上,他有很大的可能獲得這家公司提供的職位,這個職位所提供的機會和薪水讓他感覺所有付出物有所值———雖然他花費了2年的學習時間和10萬元的學費支出。
“我得到的還不僅僅是這些,”他說,“MBA教育無疑是一個增值的過程!
和胡彥明一樣,他的40多位同班同學大都是大學畢業6年以上,在以前的公司里開始進入管理層,但是他們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他們選擇在成為更高級的管理者之前,先擁有MBA學位。
而另一方面,中國令人矚目的經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選用中國本地人才出任管理職位,據北京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太和顧問統計,如今外國公司高層管理職位約70%由中國人擔任。另外還有更多中國本土企業,他們急速的擴張計劃也需要大量的經過專業訓練的管理者。
據麥肯錫公司預計,從總體來看,到2010年中國對具有國際背景的高級經理的需求將達到7.5萬人,這比中國目前擁有的高級經理人數足足多了7萬有余!熬哂写罅繃H視野的MBA畢業生是這些企業的目標!北贝髧HMBA美方院長楊壯說。
“中國企業最缺少具有全球化視野的管理者,商學院就是要培養國際上能參與競爭的企業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教授說。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面臨發展拐點,同樣,這個拐點也出現在有15年歷史的中國商學院身上。
“追歐趕美”
在MBA教育的發源地美國,MBA項目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才由一個二流的學位成長為一種學術榮譽的象征。在短短的15年時間里,中國商學院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完成了美國商學院歷時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當然,這是很大程度上照搬了美國成熟的模式——師資力量、課程安排甚至教材都驚人的相似。
“根本原因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企業對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楊壯分析說。
長江商學院對其2004級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發現,超過120家公司通過長江MBA職業發展中心在長江商學院進行招聘。在48名畢業生中,73%在2005年12月1日前得到第一份工作要約,54%的學員在12月1日前公司雇主簽約(在12個月MBA課程結束前)。而且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比他們上學前平均提高了115%。
到2006年4月,全國累計招收MBA學生12.3萬人。但是這與維持中國經濟奇跡所需要的人才需求相比,仍舊杯水車薪!爸袊2000萬企業,如果每個企業只需要有一個MBA或者EMBA,那需求都是驚人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陸雄文院長如是展望未來的市場。
與MBA增長亦步亦趨的是EMBA教育和EDP(高層管理者培訓與發展中心)培訓。
2002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中國30所大學正式推出了EMBA課程,但與60年前在西方開始的EMBA不同,在西方主要培養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的EMBA,在中國直接面對的是企業的最高決策層。在清華經管學院的EMBA學生構成中,公司副總以上職位的占84%,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占到了58%。而其他商學院也大多如此。
比MBA更昂貴的學費并沒有阻止那些企業決策者的熱情,清華只好將錄取比例從2002年的1∶2減少到1∶4,北大光華也從1∶3降到1∶4。
“我們需要更多的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游戲規則。”正在就讀某高校EMBA教育的東北虎集團董事長張志峰說。他每個月都從世界各地飛到北京,參加每月4天的學習。而到2006年4月,全國也只有1.2萬個張志峰出現在EMBA課堂上,這個人數與中國龐大的企業家群體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而給高層管理者提供短期培訓的EDP市場的增長水平也驚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EDP市場總值已突破3億美元。就數量比較而言,部分中國EDP教育提供機構已在12年中完成“追歐趕美”:1994年中歐啟動第一個EDP項目時學員數是剛過200,而2005年度,學員總數已超越8000,躋身世界規模最大的EDP“供應商”之列。
“但是辦學規模與教學質量的平衡、商學院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的差距,卻
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楊壯說。
“拿來主義”之辯
雖然要交納10余萬元的學費,但是胡彥明還必須跨越高高的門檻———通過國外工商管理碩士MBA入學考試(GMAT),經過兩名教授的共同面試,以便對其素質進行全面評估。入學后,教學語言是英文。
“我們從課程上一開始就完全國際化!睏顗颜f。這是從1991年以來,中國商學院的例行做法,他們更愿意從國外商學院汲取經驗,從教學的方式、案例的選擇上,與美國的商學院課堂別無二致。
“剛開始我們必須引進,這本來就是引進的教育模式!鼻迦A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仝允桓如是說。
但是,快速的發展后,一些從未予以足夠關注的問題逐漸被暴露出來。首先是師資,就像中國幾乎鮮有受過學術訓練的高級經理人一樣,在商學院,同樣缺少受過西方培訓的學術界人士,即那些能教授西方經濟學、戰略或領導能力課程內容的人,以及那些能用西方授課方式如案例教學法講課的人。
胡彥明有時感到不能理解!霸谑袌鰻I銷學的課程上,一位美國教授用三個小時專門講美國商業的規范和道德,脫離了中國的現實!焙鷱┟髡f,“大家對這門課的期待是更多地學習到具體的市場營銷方法!
胡彥明還是比較喜歡那些有海外背景的中國教授的授課方式!八麄兗戎v國際規則,又涉及中國本土現實。他們會告訴你創業中如何和國際創業基金談判,也會告訴你如何學會與工商、稅務打交道。”
每一所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商學院都清楚問題所在,它們大多形成了一套三管齊下的方法,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把那些在海外教學的中國教授們吸引回來,或招募在歐美獲得博士學位的新師資力量;其次是把現有的師資人員送往一些國外商學院接受培訓,尤其是北美的商學院;第三是吸引歐美頂級教授作為訪問教授來講授課程,并向他們學習。
但是好像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在英國《金融時報》對商學院的評比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連續5年位居全球一流商學院的前50名之列,目前師資教授中,中國的占1/3,歐洲的占1/3,北美的占1/3,在國際化道路上一路領先的中歐卻仍然深受教師資源的困擾。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現在最頭疼的問題也是教師資源,他計劃他們今年的教授應該有35名以上,但是事實上只有20多名。“沒有研究的商學院是沒有靈魂的,評價一個商學院最關鍵的指標是它的教授隊伍!彼f。
復旦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目睹國內商學院的發展里程,對此感喟尤深,“如果說在創辦初期,許多商學院尚可以通過半路出家的老師打天下,今天已絕無可能。師資作為提供管理產品的主要力量,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教育品牌的成敗。”
與此同時,案例大都來自西方企業的情況也開始轉變。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李新春院長認為,立足本土是中國MBA教育未來需要努力改進的一個方向,這一觀點已在各商學院發展中得到肯定,F在長江商學院的教學案例有50%以上都是中國本土企業的案例。在中歐國際商學院的計劃中,致力于多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建設,進行深入的中國案例的研究也成為發展的重心。
硬化中國學生的軟肋
楊壯在研究北大國際MBA學員的畢業流向時,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絕大多數畢業生前往知名跨國公司就職,但是創業者卻很少,只占到整個畢業人數的5%。“他們打破既有格局的魄力不夠!睏顗颜f。
他試圖要改變這種格局:一是加強他們的領導力,二是增強他們的創新精神!
對于前者,他采取的措施是把學生帶到美國西點軍校接受拓展訓練,同時邀請很多知名企業家、優秀客座教授“傳經布道”———講的不是企業管理之道,而是人生感悟。
對于領導力的培訓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企業管理者社會責任感的培訓!芭囵B他們的能力、品格和實踐能力,尤其強調人文教育!
另一方面,培養創新精神的途徑是讓學生參與到國際交流中。中國各個頂尖商學院開始參與招生的全球化競爭。目前在中歐國際商學院中,國際學生占了MBA學員數量的1/3強,在北大國際的MBA學員中,現有20%的國外學員,楊壯的目標是提升到50%,而長江商學院也會在數年里,把這個數字提高到50%。
期待“懂中國”的商學院
在經過十幾年的模仿之后,中國的商學院開始尋找自己與國外商學院的差異化優勢。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因脫胎于早期中國和歐洲共同體的管理培訓項目,定位一直很明確,就是徹底的國際化。即便如此,他們也深知,沒有中國的國際化不是真正的國際化,在中歐的計劃中,正致力于多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建設,進行深入的中國案例的研究。
在長江商學院創辦之初,項兵專門考察了國外商學院,他發現在MBA教育發源地的美國商學院教育主要集中于對類似美國等成熟市場的研究,以及在這個市場中的企業的競爭合作關系,而對于中國這樣的市場研究不多。而亞洲其他地區的商學院又缺乏足夠的世界級教授隊伍和資金的支持。
“這就是我們的機會!表棻f。他把長江商學院定位于致力研究中國等新興市場以及在此市場中出現的跨國公司、國企、民企的競爭合作關系。他采取的措施就是招聘一批高素質的教授隊伍,而且基本上都是華人教授,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他們對于本土企業的研究,F在長江對于中日、中韓、中印的研究項目正在進行。“我們要變成懂中國的頂尖商學院!表棻f。
當然,對于現有96所商學院來說,不可能都成為頂尖商學院!叭缤a汽車,有的造奔馳,有的生產面包車。中國商學院競爭格局也將是各取所需!表棻f。
楊壯認同這樣的說法,但強調中國的商學院“必須有一個規范,要制訂好學校與壞學校的標準”。目前國際上已有北美地區的國際商學院促進協會(AACSB)和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fmd),他們已確立了各自的管理教育認證體系和認證制度。“這就需要中國也有一個商學院的認證體系!睏顗颜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