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閣文化 |
|
等級:新手上路(初級) |
積分:12分 |
注冊:2006-6-2 |
發表:3(3主題貼) |
登錄:3 |
|
|
中國的大學閥,你們應該懺悔! |
學閥們唯我獨尊,絕不容許任何人反駁他,在最明顯的事實面前也絕不認錯,他永遠不會犯任何錯誤,將自己打扮成道德上的完人和學術上的圣人……
---------------------------------
紅網:中國的大學閥,你們應該懺悔!
一項已被應用于200多項工程,每年可為國家節約建設資金幾十億元的科研成果“弦線模量”,卻因無專家愿意為其鑒定而讓在它問世39年后的今天仍然未能得到官方的權威認定和推廣。
如果,相關專家愿意屈尊,開個鑒定會,為這個“弦線模量”鑒定一下,即使你們得出的結論是它不具備科技創新,不能進入《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那大家都無話可說,可是,你們干脆采取駝鳥政策,視而不見,避而不談,連開個鑒定會都不愿意,這算是咋回事?
如果這個理論真的一無是處,那它已經被廣泛應用,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又是咋回事?惟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某些學術當權者已經淪為地地道道的學閥!而且,這種新理論已經對他們賴以生存的舊理論的地位構成了威脅!
中國的學術界,問題多多,已經沉疴之勢:創新不足、水平低下、學術腐敗……都是有目共睹的。個中原因很多,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既有體制問題,也有素質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術界已形成許多“山頭”、“地盤”,諸侯割據,各自為政,“山頭”里又盤踞著大量的學霸、學閥,充當著“山大王”。
學閥們唯我獨尊,絕不容許任何人反駁他,在最明顯的事實面前也絕不認錯,他永遠不會犯任何錯誤,將自己打扮成道德上的完人和學術上的圣人;他們獨享學術盛宴與國家資源,不容他人染指,對膽敢闖入者以無情的打擊,甚至不惜動用非學術手段;他們占據學術領域的某一個席位,擁有不少師友門徒,在學術上搞關門主義,在門派上搞“山頭主義”,排斥異己,用非學術手段剝奪異己的發言權;他們熱衷官場,左右逢源。一些學閥,他本身就在官場上混。因此,這樣的學閥既是官僚,又是所謂的學者。
學閥把國家的資源當作自家的小金庫,把學術界當作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眼中只有個人利益,全然不顧國家利益,學術成為他們牟利的工具,無視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學術中人一旦淪為學閥,可以說就告別了學術,成為了學術發展的的罪人。中國的科研經費投入連年增長,而中國的科技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卻連年下降,從1998年的第13位到2003年的29位。面對這個恥辱,學閥們,你們應該懺悔!
毛澤東在新民主革命時代曾大批革命隊伍中出現的“宗派主義”和“山頭主義”,看來在今天,清除學術發展的障礙,也要敲敲這兩種“主義”的喪鐘,搬掉一些高高坐在學術殿堂,扼殺學術自由的學閥。
作者:練洪洋
----------------------------
[評論連讀]
科技日報:學術界被誰“丑化”“妖魔化”?
素來青燈黃卷的學術界近些年不再清幽,多以不端的形象頻頻成為視覺中心、輿論焦點。科研“包工頭”、“不是做學術,都在搞權術”、“浮躁、膚淺、浮夸”……媒體上,一些學界中人這種市井氣、功利化的形象,正在取代這個群體在民眾心目中的印象。“科學家”、“學者”的社會聲譽明顯滑坡,學術界也大有被“妖魔化”之勢。
于是便出現一種怪現象,主動站出來抨擊這個群體的人總會受到“擁戴”;一些學者即便做出不錯的成績卻也架不住些微說不清楚的事,即刻引來民眾一片唾罵。這是一種畸形的形態,其危險不僅在于民眾失去了對知識分子的信賴和一部分人對知識的信仰,更會導致整個社會對科學真理的冷落。
誰的過錯?媒體的義憤,民眾的偏執,無疑在放大種種丑態。然而,倘沒有這種種丑態,這“丑”是很難大而“化”之的。
現在學術界流行一句順口溜:“剪刀一剪,漿糊一粘,大名一簽,長長一篇。”很多論文就這樣堂而皇之地制造出來。而“拼湊抄襲,造假浮夸;熱衷社交,注重創收;師生一氣,互搭便車”更是學界中人心知肚明的“潛規則”。(9月3日《環球時報》)學術界正是這樣被丑化,也正被這些人所丑化。
種種粗制濫造、浮躁浮夸的東西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是因為這種現象一旦波及整個群體,必然會存在一個利益共同體。到了成果評定的時候,拉攏圈子、走后門,一些評委帶著某些單位、某些部門的利益坐上評審席,早就打好了“腹稿”;一些權威專家,也因為把持著科研資源的分配權,他的意見甚至能夠決定一項成果的“生死”。發明人焦五一的遭遇便是一例,其成果已被應用于200多項工程,每年可為國家節約建設資金幾十億元,問世39年后的今天卻仍然未能得到官方的權威認定和推廣這無疑是一幕超越常理的“荒誕劇”。
在學術不端盛行的今天,單純強調學術規范和學術倫理教育顯然有些太過理想主義。趨利是人的天性,倘若投機倒把能夠得到最大的獲益而不受到懲罰,道德的底線便會動搖;倘若有人還要為道德的堅守付出代價,道德的底線必定潰敗無疑。而反思現今的量化考核、指標限制,不求名利的科學家似乎很難有生存的空間。這種教條的、甚至“形而上學”的評價,正為當下科研道德每況愈下、學術腐敗蔚然成風從體制上做著詮釋。
作者:張顯峰
|
[本貼被admin于2006/9/6 19:55:20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