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青年 |
|
等級:論壇游俠(一級) |
積分:218分 |
注冊:2005-1-21 |
發表:60(46主題貼) |
登錄:26 |
|
|
現代人類的特征 |
現代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人類的進化經歷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等階段。現代人類最主要的特征是大腦高度發達,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具有文化。人類的這些特征是隨著人類體質的進化逐漸形成的,是人類體質特征的反映。現代人類的體質特征是進化的結果。
我們人類與近親猿類有許多相似性,但是人類的許多體質特征與猿類有顯著的差異,這些體質特征對我們人類的生活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現代人類主要有以下重要的體質特征。
一、 發達的腦
智力和腦容量有一定的相關性。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祖先的腦容量逐漸增大,前額逐漸隆起。根據化石證據,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腦在進化中逐漸增大的過程。生活于距今約350萬年前的阿法南方古猿的腦容量為400毫升左右;生活于距今約200萬年前的能人的腦容量為750毫升左右。在直立人階段,人類祖先的腦容量迅速增大。在非洲發現的生活于距今約170萬年前的早期直立人的平均腦容量為900毫升,而生活于距今50萬年前的晚期直立人的平均腦容量為1100~1200毫升。在智人階段,人類祖先的腦容量繼續增大,生活于距今30~4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的平均腦容量為1200毫升;在歐洲生活于距今約2~3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為1500毫升,現代人的平均腦容量則為1400毫升。隨著人類的進化,大腦的溝回數增加,溝的深度增大,使得大腦皮質的總面積增加。
大腦的進化使得人類成為地球上智慧高度發達,能夠進行抽象思維,創造文明,改造自然,探索宇宙的高等生物。
二、兩足直立行走
人類一個最神奇的特征是能夠靈巧地以兩足直立行走。現生的猿類偶爾也能以兩足行走,但相當笨拙。人類的解剖結構非常適宜兩足直立行走。枕骨大孔位于顱底中央,使得顱骨能位于脊柱的頂端并保持平衡,S曲線形的脊柱能支持身體上部的重量并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彈性;骨盆變短變寬,適應于將身體上部的重量傳至下肢;髖臼變深,股骨頭增大,髖關節周圍的韌帶增強使得人類能夠以雙腿穩固站立和行走。兩足直立行走使得手和足有了分工。手可以完成各種精巧的動作,因此,上肢的骨骼和肌肉變得精細靈巧;足主要用于站立和行走,因而下肢的骨骼和肌肉變得粗壯有力。
在進化過程中,兩足直立行走最早出現于距今約5~6百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階段。在非洲坦桑尼亞的萊托利發現有南方古猿兩足直立行走留下的化石腳印。
三、有利于散熱的皮膚
在4~5百萬年前,氣候炎熱的非洲森林逐漸被灌木林和開闊草原所取代。在這個時期進化出來的兩足直立行走的運動方式,使得人類的祖先能夠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下來并不斷擴展自己的生活空間。兩足直立行走這種運動方式的效率遠遠高于猿類的“指節著地行走”,人類以這種運動方式可以持續以中等的速度在較時間里行走較遠的路程。例如,在從前,有些美洲印第安人獵手長時間持續追趕野鹿,通常在追趕10多公里之后使得野鹿體力不支倒地而被獵獲。然而,兩足直立行走這種運動方式由于肌肉的活動產生大量的化學熱能。人類行走和奔跑的速度中等,但是耐力非常大。相比之下,猿類便不能長時間行走,它們很快疲勞,體溫很容易過高。
在熱帶環境中生存,由于散熱和保護的需要,人類的皮膚出現了三方面的變化。一是汗腺數目增加,二是體毛退化,三是皮膚的黑色素隨著太陽的輻射而改變。人體內的熱量可以通過蒸發、傳導、對流和輻射四種方式散發。汗腺的分泌有助于體熱通過蒸發散發到體外。人類全身皮膚汗腺的密度較高并因部位而異。例如,有一項研究表明,成年男性在手部平均每平方厘米有206個汗腺;在軀干部為69個。人類皮膚上汗腺的數目多于任何其他哺乳動物。現代人除了在頭、眉、唇、腋和陰部等部位還留有較粗的體毛外,其余部位的體毛均退化,成為纖細的汗毛。人類體毛的退化,有利于體熱通過傳導、對流和輻射的方式散發到體外,這對于在炎熱的環境中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太陽輻射較強的熱帶生存,人類患皮膚癌的可能性增高。人類皮膚中的黑色素能夠阻擋紫外線,對皮膚起保護作用。由于人類皮膚中的紫外線能夠隨著太陽輻射的強度而改變,因此,人類能夠在廣闊的區域中生存下來。
四、靈巧的手
兩足直立行走使得人類的手獲得了自由。人類的手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有明顯的差異。與黑猩猩和大猩猩的拇指相比,人類的拇指較長。人類的拇戰有些內旋,與其余四指不在一個平面上,這使得拇指能夠與其他手指相對。由于人類的拇指能夠轉向其他手指,這使得我們能夠精確、有效和用力地抓握住大小不同的物件。手的這種解剖結構使得人類能夠做許多猿類做不到的事情。人類的手可以握拳頭,變成致命的武器;可以握住手斧砍伐樹木;可以投擲魚叉取得食物;可以穿針引線縫制衣服;可以輕撫嬰兒;也可以描繪圖畫,演奏樂器,操作電腦鍵盤…… 總之,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大多數都是經過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
五、獨特的臉部
人類的臉部與猿類的臉部雖然有相似之處,但是,人類的臉部還是有一些明顯的特征。人類的眼裂大于虹膜(眼睛中有顏色的部分)的范圍,使得鞏膜(眼睛中白色的部分)的較大部分能夠被看見;人類的眉毛和睫毛也是可見的。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只有人類的眼睛呈現這種特征。人類的眼睛可以傳遞情緒、態度、感情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人類的眼睛是“心靈的天窗”。人類的嘴唇也比猿類的嘴唇發達。親吻是人類表達親情和愛情的一種重要方式。人類可以通過眼神和表情傳遞各種不同的信息,這在人類的社會交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六、縮小的頜部和牙齒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的上下頜骨變小,吻部向后縮,使得面顱相對變小,腦顱相對變大。人類頜部的變化與兩足直立行走、用火及食物改變等因素有關。兩足直立行走使手得到解放,牙齒不必再作為武器使用;用火熟食及選擇易消化的食物使得人類不需要用力咀嚼食物;這些因素均使人類的上下頜骨變小,咀嚼肌變弱。
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在一生中有兩套牙齒,即在嬰幼兒期萌出的乳齒和在童年期更換的恒齒。乳齒有20顆,上下頜每側各有2顆門齒、1顆犬齒和2顆臼齒。恒齒一般有32顆,上下頜每側各有2顆門齒、1顆犬齒、2顆前臼齒及3顆臼齒。有些人最后一顆臼齒終生不萌出,因而只有28顆牙齒。前面的牙齒,即門齒,用于切割和撕裂食物;后面的牙齒,即臼齒,用于研磨和咀嚼食物;中間的牙齒,即犬齒和前臼齒,具有綜合的功能。人類與猿類牙齒的顯著區別是人類缺少巨大的犬齒,人類的牙齒較小,較不特化。另外,人類臼齒的咬合面一般有5個尖,而猿類一般只有4個尖。在許多靈長類動物中,犬齒被用于社會等級的炫耀和競爭。人類缺少巨大的犬齒被認為是人類在社會行為方面缺少競爭,傾向合作的表現。
七、適應于說話的咽喉
與猿類相比較,人類咽喉的構造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類喉部上方約4厘米處有一個共鳴箱。人類可發出的聲音的范圍很廣,既可模仿動物的嚎叫聲,又可唱出美妙的歌聲。人類咽喉的構造使得人類在吃東西或喝水時可能被噎。這種危險性在其他動物中是不存在的。
人類在發明文字之前主要依靠發聲語言相互交流,把自己的經驗流傳給后代。發聲語言使得人類與其他猿類分道揚鑣,走上不同的進化道路。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發展,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
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教會猿類使用手語,這說明猿類具有學習語言的初步能力。但是,由于猿類咽喉的構造與人類不同,因此,猿類不能學會人類的發聲語言。
八、式微的兩性異型
在許多動物中,雌雄兩性的體型有顯著的差異,這種現象稱為兩性異形。在人類的早期祖先中,兩性異形的現象較明顯。兩性異形現象被認為是雄性為了保護群體,與其他猛獸作斗爭,以及雄性之間相互競爭,占有雌性的需要。但是,到了約一百萬年前的直立人階段,顯著的兩性異形現象逐漸消失。人類的這種解剖學上的變化可能與人類的社會行為的變化有關。
人類直立行走后,手被解放出來。人類在碰到其他猛獸時不再依靠牙齒來作武器,跟猛獸搏斗,而是利用石塊或石器來戰勝猛獸。這時,不僅男人可以參加搏斗,女人也一樣可以參加搏斗。通過漫長的過程,這種改變了選擇壓力使得男女兩性在體型大小方面的差異逐漸縮小。另外,女性動情周期的消失使得男性不需要在一個很短的時限里為爭奪配偶而相互競爭,這可能也是導致兩性異形消失的一個因素。
九、幼體成熟
幼體成熟是指在成年個體中保留幼年的特征。在哺乳動物中,親緣關系較遠的不同物種的幼仔通常看起來都很相似,例如,狒狒的幼仔跟猿類的幼仔就很相似。許多哺乳類幼仔的臉形都是圓而不特化,但是,當它們成熟時,它們的臉形便長成它所屬那個物種所具有的特征。例如,小狗的臉圓而可愛,當它們長大后,臉部就變得像狼那樣吻部突出。
人類具有幼體成熟的特征,因為人類在成熟后身體不大特化。人類在成熟后仍然保留青少年時期的圓臉和不特化的體征。換句話說,人類在生物學上沒有受顯著束縛要采取任何特化的生活方式。人類到了成年期在解剖學上還是一個可塑性很大的“通才”。幼體成熟與人類巨大的適應性有關。人類到了成年期仍然能夠適應非常廣泛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完全固定于一種生活環境之中。由于具有這種體質特征和行為可塑性,人類可以適應地球上幾乎任何環境。從寒冷的極地到炎熱的赤道,從遼闊的平原至世界屋脊無不留下人類的足跡。當然,從文化的角度看,人類的個體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特化。
十、成熟延遲
人類成熟延遲的發育模式與幼體成熟現象有關。人類與其他動物相比,需要更長時間才發育成熟,因此,人類的幼兒需要在更長的時間里依靠他們的父母。
黑猩猩在5歲達到性成熟。這時,它們的顱骨的骨縫融合。從此,它們較容易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便停頓下來。人類一般在12~14歲達到性成熟,在16歲顱骨的骨縫開始融合。但是,人類終生都保持學習的能力。只要我們保持健康,我們終生都保持學習新事物,甚至整個新的思維體系的能力。在人類,我們也很難說青少年在什么年紀才不依靠父母,自己獨立。
人類延遲的發育很可能跟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期腦容量逐漸增大有關。顯然,腦容量不能無限制地增大,否則,充分發育的胎兒在分娩時會出現致命的后果。腦較大的胎兒顯然較容易難產。妨礙胎兒的腦容量增大的限制因素是成年女性骨盆的大小,因為女性的骨盆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大,如果這樣的話,會影響女性運動時的靈活性。因此,人類進化出一種折中的特征 --- 在出生前,腦是生長大幅度減慢。成年人腦容量持續增大就通過嬰兒在安全出生后延長生長期的機制來實現。然而,這種機制不但減慢了胎兒腦的發育,也影響了胎兒全身的發育模式。人類的延長發育模式是遺傳性,但是,它對人類的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十一、 女性動情周期消失
人類以外的雌性通常是在一年當中的某些時期才與雄性交配,這些時期稱為動情期。因此,大多數哺乳動物在特定的季節里繁殖,例如,初春或雨季。人類的女性雖然有月經周期,但是,人類成熟的女性隨時都可以接受性交。人類女性性行為周期性的消失有利于維系男女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關系,減少男性之間為了競爭配偶而出現的沖突,這對人類的婚姻、家庭和社會組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在原始人群中,男性主要從事狩獵,女性主要從事采集。男女之間可以互換食物,使營養達到均衡。女性終年都可以接受性交使得人類能夠形成較穩固的一夫一妻關系,使后代的存活率得以提高。由于女性動情周期消失,男性為了爭奪女性的壓力減輕,這使得男性之間能夠發展出團結合作的關系,形成原始的社會組織。
* * * * *
現代人類主要具有以上十一項體質特征。正是這些體質特征使得人類成為地球上唯一具有生物性和文化性的高等動物。人類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著人類的進化。
作者:陳華 |
[本貼被作者本人于2005/1/23 13:25:23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