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272分 |
注冊:2016-1-29 |
發表:812(303主題貼) |
登錄:2083 |
|
|
中美博弈的根本,是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的較量! |
一、中美兩大經濟體博弈的根本,是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之間的矛盾。
博弈的焦點在于:
金融資本以收割利潤更為豐厚的海外利益為主要目的;
而代表全球實業資本最強大的國家中國,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反擊手段卻越來越強。尤其在汲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之后,當然不會再讓外部貨幣大水漫灌的“白條”所收割。
美國已經進化到了金融資本主義階段,華爾街號令全球資本,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怎么可能實現制造業回歸呢?(美國只會保留有足夠利潤的制造業)
除非把美元國際基礎貨幣廢掉,但可能嗎?
能玩金融資本賺錢,誰還會玩制造業啊!
中國這邊,工業化信息化進程還沒有走完,金融資本主義苗條也已經有了,
好在,現在上面已經意識到中國的國情不能走美國的金融資本主義路線,
還是要堅持走“實業強國”路線,
金融資本定位為服務實體經濟,不能自己空轉,也不能獨大。
二、中國央行在全球央行貨幣泛濫的周期中的“逆周期”操作
“扎緊籬笆”防無序漫灌大水浸蝕,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啟動“國內大循環”與需求側改革。
“防守反擊”表現形式是RCEP和D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與央行數字貨幣),開啟金融開放,將有序可管控的資本引入。
中國可供投資的市場其實是三塊:房市、債市、股市。而在衡量市場是不是進來,則是看央行的利率水平向哪個方向傾斜。
2020年上半年,中國乃至全球都遭遇嚴重的新冠疫情傷害,各國央行均出現大量放水的現象。
但中國央行,自2020年6月后,就控制了流動性釋放,貨幣政策由信用擴張轉向信用收縮,首先是起于對房地產方向的嚴控,而后才是信托通道的繼續收縮。貨幣政策率先于宏觀經濟恢復常態,這種情況下相應帶來的是狹義貨幣供應量的減少,以及債市打破剛兌,擠壓債市資金回流股市。所以,這半年股市所表現出的,就是民眾資金遷移后的具象。
而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在資金大量遷徙前,監管當局就已經在證券市場做出了重大改革:科創板、IPO注冊制、以及即將落實的全面注冊制。這背后都勾勒出一副時代的大畫卷:
在西方仍然繼續放水漫灌,中國央行已經進入滴灌狀態。并且大量IPO發行股票,通過金融開放引流。
說白了就是:你繼續印錢好了,我印股票,吸你的錢來發展我的實業資本。
美國其實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
在疫情后債務急速增加,美國沒有辦法像中國那樣打造一個:財政投資—拉動就業—提高收入—增加消費,這樣的內循環閉環,因為美國的華爾街金融資本太強大、而實體制造業已經空心化了。
留給美國人的,只有服務于金融、科技資本、軍工集團,這樣的體系,能用的方法只有:加稅—打仗—放水。
前兩條路并不好搞,復雜,效果也不好掌握。唯一好用的辦法,就是繼續印錢放水,溫和治療。
美國流入中國的資本,不僅可以提高我國內流動性、降低我企業杠桿率,還可以讓外部資金為我所用,而我的股票背后是實業資本的增強,并為我的貨幣作背書。
你的金融資本只有你的國家信用背書,你的國家信用在不斷印錢放水過程中下降;
我將外部進來的金融資本,做實成我的實業資本,這到底誰更有利,是顯而易現的事。
目前中國央行所采取的操作是與美聯儲截然不同的方向。
所以,我們看到的情況是,2020年6月之后至今(時間還會繼續延續)外部經濟因大水漫灌出現了實質的通脹,中國內部經濟并無明顯通脹,反而是有些領域出現通縮。
這其實就是因為美國流動性泛濫后,原材料大幅漲價,我們作為制造業大國,整體利潤空間不僅沒因為出口和開工數據增加,反而在被壓縮。
三、國內的四大“內循環”國策
對于國家層面而言,國家所考慮的是四個方面:
1、繼續脫困扶貧、刺激內需、扶持小微企業,安撫社會低層民眾。
2、擴張清潔能源投資、環境治理、文化消費品,以安撫城市中產階層民眾。
3、對內反壟斷,不應有任何經濟主體坐擁要素資源(無論是土地、勞動力,還是資本,甚至是數據)阻礙轉型創新。
4、金融開放,以合理利用外部富人資本,為國內債務杠桿去化提供途徑。
而從上述的四個方面,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篩選出主要的投資方向:
基礎消費品、改善型消費品;
清潔能源(風、光、核)、新能源車(鋰、鈷、鎳、錳、硅、氫)
半導體硬件制造業、5G通信基建、高端軍工裝備(保護經濟成果)。
怎樣的社會主義才是未來?評張維為!
鵝城的終極秘密,黃四郎的誅心利刃!
周為民教授他否定計劃經濟的理由能否成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