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212(1213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三軍”指的是哪三軍?中國古代與現代的變化 |

提起“三軍”,現代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
很多的古語都會提到“三軍”,如:勇冠三軍;犒賞三軍;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等。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三軍”的說法起源于春秋時期騎馬打仗的前、中、后三個兵種,這與現代陸、海、空三軍的實質意義完全不同。
古時亂戰的年代,軍隊編制眾多,著名的如謝玄北府兵、大唐邊防軍、高順陷陣營、朱棣神機營等等,不同朝代各軍部隊帶有不同的軍號,軍隊數量也遠超三支軍隊以上。為何大戰前統帥總是向“三軍”統一號令呢?“三軍”又是從何時而來的呢?
其實,“三”在古代為虛數,泛指多,因此三軍也泛指數量大的軍隊、主力軍隊。
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起源于春秋時期騎馬打仗的前、中、后三個兵種。
三軍源于春秋時期,那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
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
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
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軍、中軍、下軍三軍;
魏國稱前軍、中軍、后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
隨著時代演進,中、上、下軍,漸漸被中軍、前軍、后軍所代替。
到了唐宋代以后,所說的三軍是指騎馬打仗的前、中、后三軍。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志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
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架橋、修路)、偵察、應付小規模的戰斗,帶部分軍需物資。
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是作戰的主力部隊(騎兵、步兵)。
后軍主要擔任掩護、警戒、增援等任務,也包括運送全軍的主要軍用物資、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卻不一樣。
《周禮.夏官.司馬》中有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在春秋時期,周朝規定一萬兩千五百人是一軍,且對天子跟各諸侯的兵力做了限制,天子可有六軍,諸侯大國三軍,中等諸侯兩軍,小國則是一軍。三軍統領稱為“卿”。
在西周時期,諸侯軍力被嚴格控制。而到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對諸侯的管理能力削弱,強大的諸侯國一方面不能明目張膽越制,另一方面則是擴充軍備,只增加三軍的數量是肯定不夠的,因此,出現了三軍以外的軍事編制,軍隊人數不定,不過無法用“卿”的稱謂,引“將率諸軍”一說,產生了“將軍”這一稱謂,也就是后來的車騎將軍、驃騎將軍等等。
到了漢代,隨著軍事規模的持續擴大,早就已經超過了最開始的“三軍”規模,加上兵種的豐富,三軍也便出現了新的含義,主要以兵種進行劃分,有步、車、騎三軍,或者馬、步、水三軍之說。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裨為軍的編制。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三軍”指的是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老弱者為一軍,這反映了古代兵農合一的耕戰模式。
《商君書》里的兵守篇指出:“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給從從之‚,不洽而熯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可見在高強度戰爭中,丁男損耗嚴重,直接戰斗外的相當多軍事任務,都是女性承擔的。即所謂的“丁男被甲,丁女傳輸”。
但這并不意味著女兵傷亡小,《集解》里說“是以秦人每戰勝,老弱婦人皆死”,可見戰斗減員不小,而丁女在秦朝軍事體系的補給序列中,又遠低于丁男,在繁重的勞動和惡劣的服役環境下,非戰斗減員也不會小。
《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紀》:“考蘇張之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戍卒‚尚存五百馀萬;推民口數‚尚當千馀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猶以馀力行參夷之刑‚收大半之賦‚北筑長城四十馀萬‚南戍五嶺五十馀萬‚阿房、驪山七十馀萬。”
這么大的服役人口在秦朝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驚人的,這一征發比例不僅在中國古代史中罕見,在世界歷史上也不多見,而這些人的后勤保障,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丁女負責的。
那么為什么兵馬俑中沒有女兵?答案很簡單,成為兵馬俑是專屬于軍事精英的一種榮耀,而為秦朝承擔了如此沉重的軍事義務,付出了如此重大犧牲的“丁女”,根本就沒有享受這份“殊榮”的資格。
當年名篇《孫云曉:中日夏令營中的較量》30年后作者被網友懟下架?
國家發展中“剩余”與“規模”難題:中國應主動塑造第三世界的經濟體系?
探討成立“中國臨時工集團”!
特朗普懇請捐款:“5美元也行!日子會很艱難”秦始皇尷尬一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