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
等級:版主 |
積分:1786分 |
注冊:2004-1-8 |
發表:515(345主題貼) |
登錄:1042 |
|
|
余世維的“忽悠”與國內企業培訓的盲從 |
余世維的“忽悠”與國內企業培訓的盲從
余世維們的流行
2000年的中國培訓市場,突然掀起了一場陳安之的成功學風暴,這個來自臺灣的激勵大師以其充滿激情的演講風格和鏗鏘有力的語調,以及眾多玄虛的背景和互動搞笑式(陳安之為活躍課堂氣氛而搞的互相瘙癢式的“親密接觸”)的場內氣氛,使得國內企業的培訓需求一下火了起來,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連續多場次地給全體員工進行精神激勵饕餮大餐。當時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奇怪的邏輯:認為聽了陳安之的成功學,什么事都可以成功。傳言有個業務員,因為聽了陳安之的課以后,在一次拜會經銷商前,真的就近找了一家衛生間,然后對著鏡子連續喊了30次:“我是最棒的,我一定會成功”,但當他見到客戶時,客戶客氣地告訴他,你人不錯,但你們產品的質量不好,我不能跟你們合作……這個業務員頓時傻了,因為這個業務不成功,他就會被淘汰,但他始終弄不明白,為什么他喊了這么多口號,自己還是未能成功呢?
而近兩年的企業培訓市場又出現了一道奇特的風景,又是一個從臺灣來的培訓講師余世維老先生,這個戴著近視眼鏡,說話一口臺灣味的哈佛博士,僅憑一臺老式投影儀、和幾張500強企業領袖的頭像,以及幾個惟妙惟肖的企業故事,就吸引了國內企業界,并令很多企業老板慷慨地掏出大巴大巴的銀子,把余世維請到公司,為自己的員工提供智慧食糧,以為老余一來,就能為自己的企業帶來騰飛。國內企業盲目的狂熱追捧,使余世維輕而易舉并且毫不客氣地拿下了“中國企業培訓第一人”的桂冠。
余世維們的忽悠力
2004年5月,我在廣州太平洋電腦市場以5元一片的價格買下了全套余世維的DVD培訓碟,初聽蠻有吸引力,給了一種很新鮮的感覺,但很快我發現,我只是對他的講課風格有興趣,至于內容上的收益少得可憐,除了聽到他講述的一些動聽的案例故事外,我沒有獲得任何他課程標題上注明的內容。尤其是余世維講的營銷類課程,認真聽完全部章節,也沒有從他這里學到一招半式的營銷技能,全部是空洞的理論,這真令我大失所望。
我想起2000年時聽陳安之們的培訓課,發現余世維其實跟陳安之,是兩個非常相似的空洞培訓講師,說空洞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課堂里熱血沸騰,走出來一片空白”。
我這不是故意聳人聽聞,2005年,我利用咨詢顧問身份,對曾經聆聽過余世維培訓課程的23家國內企業進行調查,調查對象大部分是企業營銷管理層的經理和人力資源總監,我發現這些受訓的企業管理者大部分都很喜歡聽余世維的課,但問到他們獲得了什么收益,大家都想不起來。
前一段時期,國內流行“執行力”,很多企業管理專家和一些培訓老師,也動輒必談執行力,培訓市場更是以主講“執行力”為時髦,我也問過很多曾經聽過余世維關于執行力的課程,他們反映,盡管余世維羅列了很多世界500強企業的案例,講述了很多關于執行力的理論以及中外企業家對執行力的觀點,同時還給聽課者演示了很多的圖表資料,但等他講完課,仔細一琢磨,才發現這課聽得太不值了,花了四、五百元錢,僅僅只是弄明白了一個漢語名詞,什么是執行力,但究竟如何去執行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這位余老先生卻沒有告訴聽課者任何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也就是說,他雖然講了執行力課程,但自己的培訓卻沒有達到執行力的效果,因為培訓講師的培訓效果以聽課者的獲益程度為評判標準,聽眾沒有收益,也就表示你的培訓執行不到位。
很明顯,我們都被這個叫余世維的哈佛博士給忽悠了!
余世維們的成功之處
對陳安之之流,我們大可不必再談,畢竟他的培訓已經成為全中國的笑柄,但對余世維,我們還是值得一談,因為直到現在,他的聲音依然在全國各地的機場書店里暢響。可能很多人會對我提出疑問,既然你說余世維的課程內容空洞缺乏實用價值,那么為什么這么多企業還會花重金來聽他的課,使得他憑空又多了一句自我廣告語:“中國企業管理培訓第一人”呢?我分析了一下,發現余世維的成功有幾個可圈可點之處,尤其是對于我們本土的企業管理專家和培訓講師來說,確實具有借鑒意義。
余世維的培訓能在中國得到追捧,經過歸納,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把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背景與民族的劣根性融入整個培訓中,如講到產品質量,余世維就會把日本的企業如何如何做與中國企業如何如何做進行等同比較,再把這兩個國家的歷史淵源與民族之間的糾葛大肆渲染,從而使我們的聽眾感受到一種壓抑和嘆息,感覺我們自己真的很差,太多不如人家的地方。
二是大量故事性很強的案例,尤其是全球500強企業案例的詳細解剖,使得我們的聽眾一下子象進入了MBA課堂一樣,感覺就是不一樣,加上大量的圖片資料和500強企業領袖的頭像以及他們的觀點佐證,使得在場的聽眾感覺到這堂課的珍貴與榮耀。
三是余世維講課的風格比較獨特,無論是他十分通俗的語言甚至有時甚至摻入了國內的市井俚語,還是老式投影儀的襯托、以及善于把自己的老婆和女兒當作案例的主角來宣講,都使得我們的聽眾耳目一新;
四是余世維對自己的培訓業務的宣傳以及渠道開拓做的非常細致和到位,余世維對自己的培訓目標人群——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的定位很準確,而這些人群經常活動的地方就是機場,所以余世維幾乎壟斷了全國的所有機場書店,直到今天你只要進入機場候機樓,就能聽到書店終端電視機里傳來的帶有臺灣味普通話的講課聲音。
除此之外,余世維還搬出了很多的國外名校學歷和頭銜,以及自己在美國、日本和臺灣的大型企業擔任過重要職位等背景資料(盡管有網站抖出暴料,說余的很多背景資料是偽造的),所有這些,都令我們的企業聽眾感覺到課程的重要性與講師的權威性。
中國企業的盲從
分析余世維們的成功,除了以上這些主觀條件外,中國企業的盲從和國內培訓講師的呆板在客觀上也成就了余世維。
就象余世維喜歡搬出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背景,來演繹現代企業管理案例一樣,中國企業確實存在著傳統道德上的先天缺陷和民族的劣根性影子,如很多企業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培訓,而只是看著其它企業在請某人,或者某人在管理界名氣很響,就覺得很有必要把某人請進來給我們的管理層和基層員工洗洗腦,充充電,其心里的想法就是跟風和趕時髦,所以大部分企業的培訓只是注重形式,感覺上是做一場活動,是給員工激勵的一種,未能把培訓的效用最大化。
企業內部培訓,應該是跟據新的戰略的形成,而需要管理者和員工必須掌握戰略所需要的技能才投入的一種智慧資源,對公司來說,這樣的培訓跟其它資源一樣,具有戰略上的意義,而對員工來說,通過培訓,能令個人得到進步,而個人的進步又能體現一家企業對員工的福利而增強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這個道理很多企業都懂,但做起來卻又不是這么一回事。
廣州有一家IT企業,因為經受不住陳安之業務員的多次上門推銷,就以每張300元的價格買下了80張培訓門票,2個多小時花去了二萬四,得到的只是兩小時的熱血沸騰。而對企業實際的需要——營銷技能的提升沒有一絲的幫助。我問經理,為什么會去聽陳的課,經理回答說,陳名氣很響啊,主要是想感受一下……
這就是中國企業對培訓的理解。
國內培訓講師的無奈
拋開陳安之余世維不談,我們國內也有很多的企業管理專家和著名的培訓講師,但為什么他們不能向陳余一樣靠培訓一夜暴富呢?譬如原羅蘭貝格中國區前總裁宋新宇博士,放著好好的咨詢顧問不做,竟然去玩自己并不擅長的培訓,而且也學陳余之流賣起了培訓光蝶,我沖著他的名氣,買了一張他的培訓光蝶,但只看了五分鐘,我就無法堅持,并開始頭暈,除了他語言和聲音的呆板之外,幾個小時老是一動不動地坐在攝影機前,就讓人的聽課的精神一掃而光,想想堂堂一個著名咨詢公司的總裁,竟然連自己的培訓都無法吸引別人,簡直令我深感意外。
由于職業關系,筆者接觸過很多國內的培訓代理機構——也就是以提供培訓服務為主的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發現這些培訓機構只是養了一大幫電話營銷員來開拓培訓業務,自己根本沒有固定的培訓講師,等到有了業務,才根據企業的需要,去物設合適的培訓講師。培訓講師接到授課指令,就花時間去備課,然后到約定的時間實施培訓。
可想而知,為什么余世維之類的培訓能這么快速地在國內企業盛行,這完全是由于本土企業管理專家和培訓講師對自我形象的包裝、培訓內容與培訓氛圍的整合以及培訓課程的推廣渠道開拓等缺乏創新造成。
綜上所述,中國企業的培訓市場現狀亟待改變,一方面企業要確認自己的戰略思路,圍繞著戰略需求進行培訓的規劃,必要時,可以在企業內部建立起規范的內部培訓體系,以確保戰略實施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培訓;另一方面,作為專職企業培訓機構和培訓講師,要充分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不能僅僅依靠販賣已經過時的經驗來忽悠企業,這樣既坑害了企業,也影響了自己的個人進步;同時要借鑒陳安之和余世維們的成功經驗,無論在培訓風格,內容安排、案例剖析和現場氛圍等,都要有一種創新的精神,真正讓聽課者接受到高水平高質量的知識營養和培訓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