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青年 |
|
等級:論壇游俠(一級) |
積分:218分 |
注冊:2005-1-21 |
發貼:60(46主題貼) |
登錄:26 |
|
|
商學院應該自主經營? |
在中國EMBA通往世界級的道路上,不同體制的商學院執行不同入學門檻的不平等限定,可能還算不上是目前最糟糕的體制性問題。而傳統教育體制留下的癥結,似乎正給EMBA這個市場化的教育產品 “制造病態”。
目前,大多數高校通常按照校、院、系三級劃分層次。學院的院長和系主任由校長任命,并對校長負責。因此在校、院、系間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并將權力集中在高層的少數人手中。對于基層教授而言,一般很少有機會介入各個層次的決策過程,即使是對學術事務也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國有EMBA教育院校,一般依附于大學原有經濟學院或管理學院設立,并沿襲了原有院校管理體制,比如在財務管理、師資人力資源方面。
這種傳統教育體制,決定了學校領導在分配機制中決策者的地位。不容質疑,對于一向清貧的中國大學來說,EMBA的高學費是一個不多見的創收項目。因此,可觀的學費如何在學校和學院之間分配,成了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學校領導應不應該講課、講什么課、以及如何收費都成為“話題”。甚至成為學校與學院之間的“矛盾源”。
當然,現有高校體制中實行校長、院長、系主任為主導、權力相對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有利于學校貫徹執行國家要求,提高政策實施的績效。但對于以市場化為特征的EMBA教學而言,傳統體制最大的障礙是難以面向市場迅速作出反應。此外,權力過于向行政管理偏移,勢必削弱了學術權力的發揮,學術主要組成人員——教授在決策中的權威作用受到忽略,基層的自主權受到限制。
目前國有大學體制中,大學與商學院之間的這種上下級明確、嚴格的等級關系和行政關系,其實就是原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中的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所有權與經營權統一的管理體制模式。
對此,北京交大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教授建議說,對于以市場化教育為特征的EMBA而言,其市場化道路首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擁有最基本的經營自主權,如實行人事制度的獨立;其次,實行“有退有進”的高校教師管理機制。
張國華也介紹說,國外經驗看,依托大學的商學院是比較獨立的,辦學權利也較大。商學院只是在發展之初,利用大學已有的品牌效應、教學環境和校友網絡等優勢;但最終必然還是要走向市場力量,實現師資的配備、招生和財務等方面的自主權。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鄭祖康認為,財務獨立權和辦學自主權的缺位,是現有種種問題的根本癥結,“大學的人文底蘊、歷史淵源和品牌效應對于依托大學的商學院發展非常有利。但商學院的相對獨立,可以保證在決策和品牌推廣等方面更加自由和靈活。”
中國EMBA教育的高層領導們正在形成一種共識,即中國EMBA的未來發展更取決于其市場化的道路。如自主權的獨立、市場細分、良性人才回饋循環等。國內現有的外資、民營兩大類商學院的市場化經驗,也是最好的例證和榜樣。
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中方院長張國華教授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中歐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管理委員會負責制,教學質量則由專門的學術委員會負責和保證。
他介紹說,學術委員會的成員來自中國、歐洲及北美10所國際馳名商學院和學術研究機構,他們負責評估學院的課程和研究工作,在課程設置、招生錄取、教授選聘及課程質量評估等方面提供監督和咨詢作用。而在這些管理制度的背后發揮作用的是一系列基礎性文件。
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財務協議》明確規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是一個具有有限責任的非盈利性教育機構,享有充分的法人資格,具有在學術、財務、人事、外事等方面的決策自主權,能夠執行所有財務、行政和契約活動。
“正是學院的獨立法人地位,確保了學院擁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可以根據國際慣例確定學術水準、進行課程設置、建立質量控制機制、制定招生錄取條件,并以具有競爭力的薪酬聘請海外教授。”張國華說。
民營性質的長江商學院,設立了專門的市場委員會(Marketing Committee),并下設發展部和市場部,具體負責市場推廣和拓展工作。
其負責人唐壘介紹說:“長江商學院實行教授治校體制。學院的戰略方向和學術方針政策由教授確定,確保教授的全面參與和靈活施展其學識才華。管理團隊則全部由專業人士組成,他們深諳國內外管理教育和公司培訓項目。”
相比之下,作為商學院中“國有企業”的國有大學的EMBA教育,設立3年來,已有超過40所大專院校提供相關課程。無可否認,體制上的局限性確實存在,“但管理教育和培訓市場現在相當開放,主管部門并沒有設立太多的門檻。國有大學的EMBA教育最大的問題還是學校自身是否具備創造力。”武常岐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據了解,目前國有大學EMBA教育已經開始了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階段,其中有些試驗內容相當“大膽”。如對外經貿大學,已開始實行財務獨立,學校高層承諾“不花EMBA項目一分錢”;成立獨立的EMBA教育中心,實現商學院在人事、財務和業務的相對獨立;財務運作上,實行獨立的全面預算管理等。
商學院院長的身份、權利等,更成為此輪改革試驗的關注焦點之一。
“應該給商學院院長更多自主權,讓其成為真正的決策者,這也是與國際接軌的具體體現。”國內某國有大學商學院院長說。
他介紹說,在美國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商學院院長市場,各學校實行競爭上崗。因此,對于中國而言,不僅要發展企業家市場,也要鼓勵未來的商學院院長市場,形成職業化的機制。可以預見,未來擁有自主權的商學院院長,通過激勵機制,讓商學院走向社會、走上市場,最終形成專業化的EMBA,形成品牌競爭。
盡管對于EMBA的未來市場化發展趨勢,各方幾乎都無異義。但是,市場化模式一旦確定,國有大學EMBA教育目前享受的國家財政支出這一傳統教育體制下的優惠政策,是否也要取消?
事實上,某種意義上說,不同EMBA機構所得財政支持力度的差異,也一直是各自市場化改革進程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享受國家211工程投資上,第一陣營的北大、清華各分到了18億,而我們只有2個億,”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董大海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在此條件下,我們從一開始就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把EMBA教育作為一個商業項目運作。”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張維迎教授認為,政府對EMBA的支持,完全可以改財力支持為政策支持,“中國商學院辦學質量的真正提高,政府只需要提供一項支持即可,那就是體制放開,誰愛辦商學院誰就去辦。至于水平高低、教學質量的保證等技術環節,依靠市場競爭這只‘無形的手’,優勝劣汰。”
“EMBA現狀的改變,最終出路在于教育體制的改變。只有市場競爭才能出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出名牌。靠政府管制不可能誕生市場需要的品牌。”張維迎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