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青年 |
|
等級:論壇游俠(一級) |
積分:218分 |
注冊:2005-1-21 |
發表:60(46主題貼) |
登錄:26 |
|
|
假冒跟風讓“勵志書”猝死 |
痼疾發作 書商捶胸 “勵志書”遭遇寒流
從臺灣作家劉墉開始,我們認識了“勵志書”。何謂“勵志”?辭典上解釋為“激發志氣,以求有所作為”,由此可以定義“勵志書”的概念———鼓舞讀者,使其奮發向上的讀物。
也是從劉墉開始,出版者才正式打出“勵志”的概念。這些書用短小的小品文,講述人生的大哲理,對青少年讀者頗能起到點撥的作用,因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暢銷。
幾年后,溫柔精致的勵志小品已經無法滿足讀者的口味,他們需要更實際的指導和“火力”更猛的鞭策,于是引進版的勵志書開始風靡,這股熱潮到今天還沒有消散。
勵志書對讀者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勵志書對讀者和出版社而言,是萬能的仙丹么?勵志書的市場潛力還有多大?2005年北京冬季圖書訂貨會結束時,一切似乎有了比較清晰的答案。
勵志書兩大痼疾:沒原創 假作者
在專業媒體《中國圖書商報》上,每期都有全國各地大小書城的銷售排行榜,勵志書永遠榜上有名。以當年的《把信送給加西亞》為例,曾經幾個版本同時上市,而每周排行榜上的10本書中,有時竟會出現多達4個版本的“加西亞”。之前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之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管理習慣》、《細節決定成敗》、《執行》、《沒有任何借口》……也都是高居榜首,長時間不下榜?梢,勵志類對圖書市場的拉動作用不容小視。
然而,表面上花團錦簇的勵志書市場,內里也暗流洶涌。困擾業內的頑癥一直存在,且愈演愈烈,勵志圖書隨時有崩坍的可能。
兩大連環痼疾影響了勵志書的發展。
首先,引進多,原創少。劉墉以后,國內的勵志書作者一蹶不振,隨即引發了“奶酪風”,從《誰動了我的奶酪》開始,引進版勵志書成為市場主角!安皝砥贰惫倘荒軌驇Ыo讀者外來文化的新鮮感,提供不一樣的工作態度,然而,讀者與作者間迥異的文化傳統,使得引進版勵志書如同隔靴搔癢,不能直達痛處。對一個讀者來說,如果完全按照西方人的行為方式工作和生活,只怕有害無益。
很快,作者身份也成了問題。在本屆訂貨會上,放眼望去,所有的勵志書作者欄里都打著類似“邦德、史密斯、湯姆、愛德華”之類的名字,然而你細究起來,有多少確有其人?有多少是胡編亂造?前面所舉的例子,都是近年市場上的優秀勵志書,有版權頁可以證明它的“身份”真實可靠。然而,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勵志書市場,“偽書”數目之巨大,也在所有圖書中高居榜首。
車轱轤話來回說最終給勵志書致命一擊
我們常看到的勵志書,無外乎告訴你如何叱咤職場,如何縱橫商海,如何直面人生。言辭老套,總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一張姓書商操作勵志類圖書已經有三年時間,他的解密讓人吃驚:“我做的勵志書有三四十種,作者的名字五花八門,其實都是請槍手寫的。一本七八萬字的書付給作者2000,每千字稿費30元不到!薄斑@么低的稿費,他們為什么肯寫?”“哪是自己寫的啊!市場上勵志書那么多,隨便找個十本八本,拼湊一下就行了!迸,原來如此,你我奉為圭臬的作品,原來是這樣攢出來的。
“勵志書”書商壯烈“犧牲”
做勵志書門檻低,見效快,而且在終端的零售市場,永遠不缺讀者,隨便一本書,銷到5萬冊都沒什么問題。
然而,上述痼疾的大面積發作,直接導致勵志書市場越來越難開拓。
去年一年,就有四五家專門做勵志書的圖書公司倒閉。一位馬姓的圖書策劃人,前不久不得不停掉了自己的圖書公司。因為他在2004年,總共策劃了近二十本勵志書,每本書起印6000-10000冊,進入市場后,毫無反響,在年末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退貨狂潮,各地分銷商紛紛把圖書打回,資金回籠失敗,手里的流動資金再也無法繼續做下去,庫存的10多萬冊勵志書,形同廢紙。
下一步該做點什么?馬先生有點茫然!暗牵以僖膊粫鰟钪緯耍鲆粋‘死’一個,誰做誰賠錢。”
另有兩位做勵志書的出版商和馬先生大體相似———按照過去的市場情況,今年盲目做了二三十本勵志書,遭遇“寒流”,年末被各地經銷商退貨,破產。
讀者提出質疑:高屋建瓴,根基在哪
在勵志書策劃者紛紛碰壁的同時,讀者也開始對勵志書心存疑慮。
最多見的一種說法莫過于:“勵志書當時看起來好像是那么回事,實際工作中一點用處都沒有。”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策劃人在授課過程中,就有讀者尖銳地提出這個問題:“您所說的七個習慣,自然都是好習慣,都是可以直達成功的習慣。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強制自己培養起這些好習慣呢?現在的事實,大家不是先培養起這些習慣然后獲得了成功,而是只有那些已經成功的人士,才具備了這些好習慣。普通讀者根本無法培養起這樣的習慣,因此這本書,對他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把信送給加西亞》強調要有主動積極的態度,排除所有困難,確保完成任務。《誰動了我的奶酪》強調,不要害怕改變,要勇于面對!都毠潧Q定成敗》強調了細節在整個工作過程中的重要性……
所有的勵志書,讀起來都令人頻頻點頭。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多少能夠真正得到落實?
在一家圖書專業媒介做的100多份隨機調查結果顯示,高達83%的讀者已經對勵志書的影響不再持盲從態度!芭紶柨纯催可以,指望它能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發生什么改變,恐怕不太現實!毕乱粋會是誰?
在圖書市場上,每當一個好的品種出現,都會立刻招來跟風,良莠不齊的作品充斥市場,讀者真假難辨。過度的“開發”,會讓這個品種的圖書在短期內“暴死”,“勵志書”只不過是最新的“犧牲者”,出版者的急功近利,更體現了他們素質的低下。一位出版人說:“我很少去書店,甚至一想到‘書’這個字就惡心。因為我知道那些書是怎么做出來的。”
勵志書死了,跟風與假冒還在繼續,下一個死的會是誰?
來源:法制晚報 作者:江筱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