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zx1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408分 |
注冊:2009-5-20 |
發表:723(419主題貼) |
登錄:1142 |
|
|
朝鮮和韓國眼中的“新冷戰” |
先說朝鮮。再說韓國。
一提起朝鮮,大家想到的應該是計劃經濟、主體思想,一個封閉而又落后的國家。其實在朝鮮戰爭結束后的一段時間里,朝鮮飛速發展,要比它南邊的“兄弟”韓國更富裕。在上世紀70年代,朝鮮和日本并稱“東亞雙雄”。
朝鮮戰爭結束后,朝鮮開始了自己的“六年計劃”(我們學習蘇聯搞五年計劃,而朝鮮搞的是六年計劃)。朝鮮戰爭結束后的10年(1953年~1963年),朝鮮經濟年均增長速度曾經高達25%,經濟增長速度世界第一。在上個世紀50~80年代的三十年里,朝鮮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上一直名列前茅。
下面是一張朝鮮人均GDP走勢圖,

從中不難發現,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朝鮮的人均GDP其實挺高,而且持續增長。
拿中國來做個對比。
中國的人均GDP突破200美元是在1982年,突破800美元是1998年,突破1000美元是2001年,而朝鮮竟然在金日成時代的1982年就達到了人均800美元的GDP。
實際上,社會主義陣營內有不少國家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一度高于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六七十年代朝鮮曾被稱為“遠東經濟發展的奇跡”。

六十年代的朝鮮中小學里,已經普及了顯微鏡的學習使用
如此經濟建設奇跡,是因為朝鮮政府治國有方嗎?
顯然不是。
作為一個資源匱乏且很少進行對外貿易的國家,這一時期朝鮮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蘇聯和中國的輸血,而中蘇之所以會盡力援助朝鮮,則是由冷戰陣營對抗的大背景所致。

平壤地鐵DK4型車由長春客車廠建造,運行至1998年。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和中韓建交,朝鮮這個曾經的“遠東社會主義樣板間”也開始一蹶不振。
九十年代中國蓬勃向上之際,朝鮮卻陷入了最黑暗的一段時光,史稱“苦難行軍時期”。
從朝鮮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有些小國其實并不排斥冷戰,甚至打心底里非常喜歡陣營對抗。
原因倒也簡單,只有局勢緊張起來了,大國才愿意向他們投入海量的資源,像日本、韓國、菲律賓等,都曾享受過戰爭/陣營對抗帶來的紅利。
要是大國之間像二十一世紀頭十幾年那樣開開心心做生意,很多小國的戰略地緣價值便會隨之下降,甚至被世界舞臺所遺忘。

2021年,金正恩在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發表講話,當時他描述了全球正在出現的“新冷戰”格局,同時要求朝鮮做好準備,應對世界將從由美國倡導的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的轉變。
還真是一語成讖,講話發表完沒幾個月,俄烏戰爭就打響,不是冷戰勝似冷戰。
或許是受到了俄烏戰爭的刺激,整個2022年里,朝鮮的表現極不尋常。
據來自韓聯社的統計,朝鮮今年以來共試射彈道導彈67枚、巡航導彈3枚,數量之多、威力之強,為數十年來所罕見。
面對金正恩擺出的大陣勢,有不少媒體朋友很自然的將朝鮮導彈技術進步與俄羅斯給聯系了起來,因為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朝關系似乎有突飛猛進、重回冷戰時代的感覺。
今年7月份,朝鮮成為繼俄羅斯和敘利亞之后第三個承認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的國家;10月初,四州入俄公投剛剛結束,平壤又第一時間予以承認。
普京總統還向金正恩打起了歷史溫情牌,8月朝鮮“解放日”之際,普京親自發去賀電:
“俄朝兩國珍藏著為了實現朝鮮的解放,并肩作戰的紅軍戰士們和朝鮮愛國者的回憶……”
而自今年9月份開始,美國方面頻頻放出朝鮮為俄羅斯軍隊提供彈藥的消息,在被朝方否認之后,美方又進一步宣稱,是瓦格納雇傭兵集團向朝鮮采購的彈藥,通過第三國做運輸。
總之,與依賴油氣出口、對西方解除制裁存在幻想的伊朗不同,朝鮮是一個完全孤立的經濟體,西方世界已經無法再對其施加更多的制裁。
另一方面,朝鮮極度渴望俄羅斯的核技術、導彈技術以及能源,這讓俄朝之間具備了緊密合作、以物易物的可能性。
早些年俄羅斯一直試圖發展與韓國的經貿往來,因此盡可能地平衡朝韓關系,可當下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自然顧及不了太多。

朝鮮半島歷史上分所謂的“北三角”和“南三角”,“北三角”即蘇聯/俄羅斯、中國、朝鮮,“南三角”即美國、日本、韓國。
六個國家中,目前對新冷戰和陣營對抗立場比較鮮明的是四個:俄羅斯、朝鮮、美國、日本;心態猶豫的倆是中國和韓國,官方口徑一直拒絕新冷戰,認為百害而無一利。
上半部分主要聊了朝鮮,接下來仔細剖析一下韓國。
韓國的戰略訴求其實很簡單——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平化,而其實現這一戰略訴求的技術路徑主要有倆:
A、通過與美國緊密綁定,采用軍演等強勢手段對朝鮮施壓,以備不測。
B、通過中國曲線救國,一方面側面施壓,一方面讓中國協助通過聯合國安理會對朝鮮的制裁。
在韓國看來,對朝國際制裁的有效性以及與平壤談判的進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北京。
不過,B路徑的實施強烈依賴于中美關系大環境。
中美關系好的時候,韓國往往能夠兩條技術路線并舉,而一旦中美關系變差,韓國能選的往往就只剩下A。
2017~2022年間擔任總統的文在寅曾一心希望與朝鮮和解,并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取“模糊戰略”——那時的韓國被西方媒體稱為“印太戰略上的薄弱環節”。
直到卸任前夕,文在寅政府都希望能夠達成對朝和平協議。
某種意義上講,文政府及其政黨的選舉失敗給韓國的B路徑帶來重創。
另一邊,早在今年韓國大選之前,作為候選人的尹錫悅就在美國《外交事務》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韓國必須大膽向前一步》的文章,文中他批評了文在寅的戰略模糊政策,斥責這種不選邊的行為“讓人錯以為韓國一直在向中國傾斜,并疏遠了長期盟友美國”。
而在當選之后,尹錫悅迅速表現出“一邊倒”的傾向,甚至還跑去參加了一次北約峰會。
可以預計,隨著中美矛盾加劇和朝鮮半島無核化前景日趨渺茫,韓方未來在戰略上“遠華親美”的跡象將更加明顯,早年間A\B技術路線不停搖擺的方式會逐步改變。

2003年啟動的朝核“六方會談”是前一年中美領導人農場會晤的一個重要成果,會談地點固定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菲苑。這是中國第一次坐莊解決國際重大事務,只可惜最終以一種尷尬的局面收場,讓美韓一方很失望。
眾所周知,美國與韓國、日本都存在軍事條約。
前者是《美韓共同防御條約》,1953年簽訂,2022年12月剛剛通過的美國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規定,駐韓美軍將維持在2.85萬人的規模。
后者是《美日安保條約》,1960年簽訂,目前有約3.5萬人的駐日美軍。
這兩份條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同——《美日安保條約》里日方不具備協防本土以外地區美軍的義務(日本憲法禁止派遣部隊至海外作戰),而《美韓共同防御條約》里韓方需要在整個亞太地區協助美軍作戰。
有關《美日安保條約》的“單向性”,特朗普曾發表過嚴厲批評,他在接受親共和黨的FOX電臺采訪時曾表示:
“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占了美國很大的便宜。日本也一樣。我們跟日本簽有安保條約。如果日本遭到攻擊,我們就得去打第三次世界大戰,犧牲我們的生命和寶貴財產去打仗。但是,假如我們遭到攻擊,日本根本不必幫助我們,他們只會坐在索尼電視機前面觀看我們受攻擊。”
類似的問題在韓國這里就不存在,因為《美韓共同防御條約》中有清晰的表述:
“美韓任何一方在亞太地區受到攻擊,另一方都將給予軍事援助。”
依照此條約,韓國在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參加的歷次戰爭中幾乎都追隨出兵;尤其是越南戰爭,韓方總共派遣了三十多萬人次的軍事力量。
理論上講,如果某一天中美在臺海或南海爆發沖突,韓國也是有出兵義務的,而且需要無條件將境內的軍事基地開放給美軍使用。

長期以來,中國戰略界對于美國東北亞軍事盟友的目光都只停留在日本自衛隊身上,其實韓國的動向同樣十分值得關注。
盡管韓國在主觀意愿上非常希望能夠于中美之間獲得一個“平衡位置”,但到了關鍵時刻,軍事安全往往會凌駕于經貿關系之上。
而具體到軍事安全層面,韓軍與美軍協同作戰的“法理依據”,其實是高過日本自衛隊的。
韓國梨泰院——踩踏發生地被包裝的恥辱歷史!
俄烏戰爭,中國人何必那么撕裂?
俄烏戰爭之際,我們了解一下琉球獨立運動…
宋太祖趙匡胤的三場酒局:篡國、立威、滅身! |
[本貼被作者本人于2023/1/10 16:52:36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