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gzx1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2408分 |
注冊:2009-5-20 |
發表:723(419主題貼) |
登錄:1142 |
|
|
寧高寧在清華演講談國企、談改革 |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建院30周年系列論壇——啟程2014:變革與遠見——企業家論壇”于4月25日在清華經管學院召開。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在演講中為國企叫屈,不要怨國企,因為沒人想幫國有企業發展。
寧高寧稱,有一次和某位大老板吃飯,他們的孩子都出國了,畢業都說要去投行,沒有人想去國有企業,“他說國有企業誰去,我說你別罵國企了,因為沒有任何人想幫國企,也沒有任何人想理國企的”。
以下為演講實錄:
寧高寧: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尊敬的錢院長。
現在中國所謂的企業家每個人做演講都已經形成了基本上自己一個固定的主題,你要一說柳傳志,他肯定說1984年怎么創業的,說小房子怎么搞的,你一說王石[微博]他說他不行賄,要說郭廣昌他肯定說他是巴菲特。說起寧高寧沒什么可說的,為什么呢?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個打工的,我是假戲真做的一個人,從這個方面來說,我要向他們學習。但是說寧高寧說起來以后必須有一個主題,那就是改革,為什么呢?因為出身就是國有企業,改革沒完沒了,所以不說改革就不能講話,你說別的沒什么用,反正目前來講基本上中國的所有企業家講話,說任志強就是放大炮,任志強說別的事大家覺得不應該。這也是被社會所分類的結果,每個人帶著一個標簽,一個主題。所以我今天只能順著這個標簽講,咱的品牌就是改革。
這個PPT肯定不是我做的,我就不用這個PPT了。你們看看封面就可以了,里面誰想看的話可以看一看,我還說改革的問題,因為我看這題目,叫改革與遠見。說改革我覺得我們這個民族,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更替,一直也沒有找到一個讓大家政治上穩定,經濟上發展、民生也好,大家都認可,管理效率高,競爭能力強,國際上有地位的改革,一直沒有找到,只是不斷改革。中國說改革這個詞,用的時間,用的精力,占據很多中國人思考其他東西的空間。成熟的發達國家不怎么說改革,說具體事怎么辦,中國人每個人都是總理,每個人都講改革,一說體制不行,什么都不行,整個社會耗費了巨大能量的這么一個題目,但是我們還得說。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還要改革這個東西,改革就很多層面了,你可以說政治、經濟、社會改革,今天說不了那么多,咱說說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這兩年越來越變成一個被改革,需要改革,改革的不夠,或者不斷的被批評,不斷的被評論,不斷的被認為是阻礙了,或者拖后了中國經濟改革的那么一個因素。這是目前學術上的觀點也好,公眾的觀點也好,基本是這么一個大的形勢。
這個形勢我自己從1986年左右開始到今天,到現在差不多二十七、八年的時間一直在國有企業工作,這里經歷了國有企業不同的幾個時期。我自己是這么看的,每個人說國有企業,說企業改革的時候,每個人都把國有企業的今天、今年當成一個所謂改革的目標、問題分析,沒有人會想30年的事情,也沒有人會想50年的事情,更沒有人會去想中國不用太遠了,從大清朝開始這一路的歷程,從鴉片戰爭開始,從甲午戰爭開始,從八國聯軍、辛亥革命到共產黨,到1949,沒有人會想這個事情。拿過去應該考慮今天才可以,可是我們今天當年齡越來越大,發現后100年的歷史和前100年是分不開的,沒有一個民族可以跳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跳不出來。
如果今天的中國經濟也好,國有企業也好有任何的問題,你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里面。國有企業他的產生一直存在到今天,如果從根本上去看,從歷史上去否定它,或者從根本上應該怎么樣,我覺得這是不切實際的問題,不一定對,理想是對的,但是不切實際。
不切實際我們又浪費了很多經歷,又浪費了很多的時間,討論很多沒用的事情。特別是我們清華的學生以務實、解決問題為主,和北大不一樣,我在北大就不這么說了,我就反過來說。確實這樣的,但是企業來講應該以解決問題為主。什么意思呢?就是為什么會有共產黨,為什么會有社會主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中國人不能把現在體制上的問題一下否認。如果你活在1914年,清華這個地方我估計很荒涼的時期,有很多外國人在那,所謂各路軍閥的混戰很多的。將近100年的時間,100年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長時間,任何兩個朝代中間稍微亂的時間。
從這個來講,那個時候如果說1949年共產黨解決了一個所謂中華民族的生存問題,解決了一個所謂的中華民族被欺辱,被分割的時候,我們是那個時候走過來的,他們怎么沒去華盛頓呢?袁世凱在華盛頓就好了,孫中山要怎么就好了,毛主席要留過學就好了,每個人都講這個,毛主席他沒去過西方,他不知道什么東西。你自己,你的父親,你的爺爺他也沒有去過。
我現在講的是真正實事求是的來面對中國這個現實的來分析中國經濟的情況,我知道理想主義好,我希望中國人都能上月球,但是做不到。從這個來講,國有企業當時的成立和共產黨的改革,和中國的歷史走到哪一天,由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我們說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解放戰爭,外國人講叫土地革命,土地改革,事實上把土地分了,把土地重新劃分了一下。如果承認這個東西的話,國有企業在當時俄羅斯影響、蘇聯影響,整個是這么過來的,如果用今天的道德觀念,功利主義的觀念和現在基本現代經濟主義觀念評判那個時候我覺得是不公平的,我覺得不是實事求是評論的方法。
七年以后我們看到國有企業怎么來的,而事實上真正的有多少人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呢?多少人作出貢獻呢?多少人經歷這個過程呢?不是很多。我有一次和一個像廣昌這樣的大老板在一起吃飯,他們的孩子也都出國了,孩子出去在哈佛上學,說畢業要去干什么,都是投行,我說有沒有去國有企業,他說國有企業誰去,我說你別罵國企了,因為沒有任何人想幫國企,也沒有任何人想理國企的。
再一個,我說有什么樣的聽眾就有什么樣的演員,就有什么樣的演講者,就像今天演講,我不能說清華不好一樣的。有什么樣的股民就有什么樣的股市,有什么樣的客戶就有什么樣的商家,反過來都是一樣的。你不能說這個社會沒有責任,從這個來講,國企所謂的改革到今天,我覺得確實經過了幾層幾層往前走,還在進行中,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最早那個時候叫廠長負責制,那時候不知道廠長是干什么的,廠長得負責,廠長負責制,后來叫搞成本倒推管理,是從運營層面來管理。
后來逐步搞一些合資,逐步公司管理內部的激勵機制,獎金這個詞在中國出現20年左右。而國外幾百年,我就不知道了,他們系統做的非常復雜了。后來就變成了一個所謂的有一個上市,后來變成了治理結構開始來了,實際這里面從運營層面、技術層面一直到激勵層面,最后走到了合資企業上市層面、股權層面,今天我們又開始說叫混合所有制,實際上又回到股權層面來了。根本的轉化下來了以后大家發現轉一圈下來,不在股權層面上做根本的改革是沒有長遠效果,這是基本的認識。
過去改一下,原來沒有獎金,突然發獎金挺高興,搞兩年又不行了,不持久的。慢慢慢慢現在開始股權層面,什么叫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現在都在搞,就是合資,合資本來就是混合所有制,這沒有什么更多可說的。但是今天說起來把合資變成所有制來看待,可能就不太一樣了。比如股權大小,參與強度,或者對企業影響本身的長久性。
從這個來講就回到中糧來,中糧這幾年的發展得益于混合所有制,中糧除了總公司管理以外,上市也好、合資也好,中糧本身很多的企業,比方說中糧的地產有很多所有制,蒙牛也是混合所有制,金融也是混合,期貨所有東西都會在里面,管理團隊和其他的行業專業的投資者混合,這個混合就變成第一個比較市場化,第二個比較國際化,第三個公司激勵系統管理增強。從這個來講,根上做好了以后,下面自然會變化。過去不要搞根的問題,就搞下面,搞一搞就不行,我們只要把根上混合所有制想干好,能干好,想解決下面自然就產生了,這個企業本身就往前發展。但是這里到今天為止確實也受制于大的形勢的發展,國家的政策、社會的政策,改完了行不行?國有資產流失了怎么辦,國家擔心能不能起到國有企業的作用,能不能提供食品安全、糧食安全,能不能起一些作用。這個也是國家擔心的,也非常有道理,這里就要做平衡。再一個什么度上,在一個什么層次范圍上,最終達到企業的目的,也達到國家的目的,最終考驗經理人本身的角色。但是這個改革的過程我覺得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總書記講功成不必在我,這個是長期做的,不是簡單的把它改了,可能這個工程是逐步逐步一步一步改的。因為中華民族是比較辛苦的民族,積累了很多優良傳統,也積累了很多相對來講一些文化在里面,這個過程現在來講,作為國有企業來講,或者作為企業來講,或者作為清華經管學院來講,我覺得應該給予它一個足夠的關注和支持。這個過程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復興、啟蒙,不斷得到進步的這么一個過程。當然這里面有很多很技術的問題,這個確實需要我們很多很好的學者、同學去研究怎么把它做好。我一直覺得所有制本身并不是能夠決定這個企業百分之百成功的事情,因為我經歷過很多私有化的企業,外資的企業,他們做的也很差。也有很多很多原因在里面,當然我也經歷過相對比較好的國有企業,當然這是兩個極端了。但是從這個來說,這個過程我們今天我還是覺得面對中國的現實,面對企業的現實看自己能做什么,看我們自己真正能為社會做些什么東西,能不能改變一小步,這可能是比較主要的。
最后歡迎清華的同學加入國有企業。
|
[本貼被作者本人于2014/4/25 16:43:05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