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
等級:論壇騎士(三級) |
積分:7066分 |
注冊:2006-8-14 |
發表:2212(1213主題貼) |
登錄:3847 |
|
|
馬光遠:謹防4萬億拉大區域經濟的鴻溝 |
作者:馬光遠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自國務院提出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后,地方政府投資熱情之高空前,一周之內,各地政府也紛紛宣布大規模投資計劃,據統計,目前各省市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10萬億,遠超國務院設想的拉動地方和社會投資規模達到4萬億元的目標。
中國當代經濟史告訴我們,政府每一次“對沖”經濟周期的擴張性政策,如果不能科學估計負面效應,其后遺癥對經濟健康的殺傷力和影響的持久力不容小視,98年積極財政政策造成的中國經濟多方面的失衡癥狀,大概需要幾代人去消化。因此,面對中央政策帶動下的地方政府投資熱潮,大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不以歷史為鑒,對可能引發的各種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并防患于未然,走出“一方面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又在制造更大問題”的發展誤區。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其“非均衡”,最主要表現在人與自然的失衡,城鄉之間的失衡,地區之間的失衡,分配格局的失衡等。“國十條”在維護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根本宗旨顯然在于解決中國經濟的“非均衡”狀態,達到經濟元素之間的和諧狀態。基于此邏輯,結合目前的信息數據和各地方財力,我們認為,對本輪地方投資熱潮,要警惕的是拉大東部和中西部之間已經失衡的狀態,而區域差距的拉大,對于中國經濟持久健康發展的抑制效應,已經讓我們大吃苦頭。
從各省目前公布的數據看,除了云南報出的“2008年至2010年5年共投資約3萬億元”讓人詫異之外,其他各省區報出的數字,比如,廣東2.3萬億,上海8000億,北京1萬億,河北5889億,吉林4000億,海南2070億等等,基本和其經濟實力吻合。西北五省和西藏目前還沒有看到具體的數據,但肯定和廣東、上海等經濟大省不敢相提并論。這樣,如果這些投資落實到位,我們可以想象,五年之后,東部經濟大省和中西部的差距和失衡狀態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肯定會進一步拉大,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數學題,如果再加上投資的乘數效應,也許差距更大。
“國十條”的精髓是通過民生和經濟轉型,增強經濟的內需能力。從各省目前的投資方向來看,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工程依然是大頭,民生鮮有超過15%的。從民生的歷史欠賬而言,經濟落后地區的狀況遠遠比東部發達地區嚴重,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住房等社會保障方面,差距更大。更需要利用這次中央投資的機會彌補差距,而不是進一步加大,這應是“國十條”的應有之義。而要改變這種區域的失衡狀態,靠地方自身顯然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融資能力差距太大。
從資金來源而論,“國十條”確定的4萬億投資,可以認為有三個基本來源:一是中央財政投資,大概不會超過三分之一,中央可以通過發行國債來解決;二是地方政府的投入,這筆錢怎么來顯然很關鍵;三是銀行貸款以及民間投資。中央的一塊無需再論,就地方政府需要跟進的資金而言,盡管目前各地宣布了龐大的投資計劃,但究竟有沒有這筆錢,或者這筆錢怎么來,是問題的關鍵。撬動民間投資,東部和中西部的差距明顯。從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來看,在地方政府不允許發債的情況下,除了預算外的土地收入,最大的可能仍然是銀行貸款,而如果地方政府爭相攀比,通過銀行貸款融資,則引發銀行壞賬的可能顯然很大。
這樣,無論是地方投資的重點是基礎設施,還是民生,在中央投資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地方投資進一步拉大區域經濟失衡的狀態,不僅考驗地方政府的執政能力,更考驗中央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的決策能力。
“國十條”的一個指導方針是全國一盤棋,這不僅在政策層面,更在資金的配置方面尤為重要。不能否認,東部投資對于GDP增長的意義,但就中國經濟的本身而言,這種區域失衡對其長遠的發展顯然極為不利,中央應該對此早做預案。最有效的辦法當然是中央在資金投入方面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當年西部大開發的傾斜政策應該仍然適用于本次規劃。在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一定先要改變規劃本身的“失衡”。另外,就投資本身的空間區域而言,中央要站在中國經濟全局的高度鼓勵打破區域,對于東部跨區域的投資,無論是政府投資,還是民間資本,在政治和經濟層面都應該有相應的成績回應。這樣,一方面可避免區域失衡的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西部地區為了爭相攀比,而讓銀行和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