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zj1880 |
|
等級:新手上路(初級) |
積分:36分 |
注冊:2008-3-11 |
發表:7(7主題貼) |
登錄:1 |
|
|
中國培訓產業5大走向 |
李朝曙 《銷售與市場》2006 第3期
回眸2005中國培訓市場粗略看來,中國培訓業可以劃分為兩大陣營:培訓公司陣營與企業培訓陣營,前者以培訓公司為代表,側重提供培訓服務,后者側重接受服務,或為企業內部提供服務。2005年,對于中國培訓市場來說,這一年意味著產生了很多變化,特別是一些新的模式的出現,刷新了培訓行業的定位與發展的速度。2005年培訓市場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一些企業的培訓部門開始主導培訓項目的開發,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被動接受為主,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立了企業培訓中心、企業大學、企業商學院等各種時髦的培訓機構與部門。2005
走向之一:針對性越來越強
中國培訓產業 2005年的一大走向是針對性越來越強。培訓的產品和服務需要針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針對不同企業所存在的不同問題,量身設計不同的解決方案,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
面對企業的專業化需求,培訓企業必須使自己的培訓更具專業化及針對性,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以求得激烈競爭中的一席之地。
在咨詢業這個客戶導向異常明顯的行業中,如何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和服務的精細化程度以適應客戶需求,就成了各咨詢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國外的Monitor咨詢集團能夠在眾多老牌咨詢公司中立于不敗之地,其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其定位于專業化及極具針對性的咨詢服務;國內的歐顧得、藍凌、匯才、天高也都在服務領域專業化、產品專業化等方面各有所長。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歐顧得公司,該企業的客戶只有中國移動集團一家,但正是由于其精確的專業定位,牢牢把握住了該行業的特殊性,提供極具針對性的服務,從而確立了自己在該行業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經典模式:一針見血模式 代表人物:汪中求
說到公開培訓,不能不說到汪中求,一個背景與出身并不顯赫的暢銷書作家與管理顧問,一瞬間成為了中國培訓界炙手可熱的人物,除了說明汪中求個人對企業認識的穿透力與獨到性外,這種現象揭示了一個秘密,那就是中國企業對培訓的定位一直模糊不清,不知道培訓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細節”兩個字讓很多老板找到了救命稻草,原來一切的根源在于細節,于是,細節的威力被無窮地放大了。一時間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國企業界言必稱細節,細節的追星族從普通員工到企業總裁,甚至省市領導;中國培訓界言必批細節,相關批判細節的聲音此起彼伏,著作不斷,催生了一批或批判或追隨細節的作者與講師。有人認為細節不決定成敗,戰略才決定成敗,精細化管理目的不明,精益化管理才是有的放矢。我想汪中求提出細節這個詞,完全是沒有錯的,當然這個詞很早以前余世維也提過,這兩個人對于中國培訓市場的啟蒙所做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汪中求這種貢獻在于,第一次將培訓探討的對象,細化到了一個詞—一個“細節”這樣能夠一針見血的詞,因為此前人們對于培訓,特別是公開培訓能解決什么問題,印象一直是相當模糊的,因為沒有人可以一句話說得清楚執行力、情境領導、拓展訓練這些時髦的詞本身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沒有人不懂得細節,你作為一個老板不能批判一個下屬不懂執行力,但是你可以很直接批評他不注重細節,這也是《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為什么經常有數以千計的團購,因為細節為所有的老板找到了借口:原來公司發展這么慢,全部都是員工不注意細節惹的禍。
汪中求信奉“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的原則,認為中國社會已經走入了精細化時代,他認為中國企業要過三級、跨四化。所謂三級,是指明確、準確、精確,而四化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系統化、數據化。
我們不要再去糾纏于“細節”或“精細化”這個概念是否重要,汪中求對于中國培訓業的貢獻在于,他告訴我們管理培訓不必貪大求全,培訓可以是一根針,解決一個觀念、一個問題、一個思維習慣,就足夠了。
走向之二:標準化
這是一種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方式,因為我們的培訓與國外的差距我認為很大一部分在于培訓的標準化,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培訓公司都在代理國外的一些培訓課程,比如競越、麥肯特、極速動力等很早就代理了國外的一些標準化課程。估計2006年這種做法會成為培訓業一大趨勢。因為隨著培訓需求的多樣化和培訓技術的多樣化,培訓最難解決的是講師的復制問題,但是標準化的課程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培訓的規范性及傳承性。目前解決講師復制的辦法是DVD光盤,但是這并不是一個好的復制模式,因為這是單向的。標準化的培訓產品傳播廣泛,市場占有率高,規范化的培訓服務能極大地提高客戶滿意度,互動型的、行之有效的培訓還可以傳承企業文化、團隊理念和職業技能。對于管理培訓而言,其實可以借鑒的就是IT業的認證培訓,在微軟的授權下,制定了一系列的IT認證培訓標準及方案,對于中國IT培訓業的規范化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北大縱橫董事長王璞先生認為培訓是可以復制的,整個培訓的技能可以共用。因此,培訓行業是一個可以形成產業化的行業,其關鍵就是標準化。例如公司所引進的用友ERP管理系統,用友是一家IT公司,但是實際上它又是咨詢公司,但是它根本不需要從頭開發,而是根據企業情況稍加改動就能產生一個產品,可以量產。又比如北大青鳥在同行業中率先引進ISO9001管理體系,用國際化的標準來規范自身。這些都是值得咨詢培訓行業學習和推廣的模式和做法。而2006年的培訓業也將繼續朝著規范化和標準化這個方向發展。
經典模式:一本正經模式 代表人物:曾仕強
所謂一本正經,指的是我們傳經布道的培訓師都要有一本屬于自己、來路端正的經書。說到一本正經,不得不提到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曾仕強教授。我曾經說,曾仕強教授開創的中國式管理,對咨詢業觀念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曾仕強教授的大師風范,對咨詢業行為模式的影響是革命性的;曾仕強教授的演講風格,對咨詢業表達水平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大智若愚、厚積薄發、化腐朽為神奇是曾教授的三大風格,凡是聽過他講課,不管是否認同其觀點,都無不被他的學識所折服。而我認為曾仕強教授更重要的貢獻在于,他將中國式管理這樣一套很難標準化的東西,做成了一套相對的培訓標準,使中國人對于自己的管理思想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總結。這種形式的傳承是很有價值的,姑且不去研究大家對于中國式管理的見仁見智。因為我們中國人往往缺少一種系統的思考與理性的思維,不愿意將一件事情用簡單的話說得很清楚,喜歡要人們去悟道,而不重視學術,中國式管理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在傳道,不過好在曾仕強教授都是通過術的方式來表達與推廣的,并沒有像很多培訓那樣“道可道,非常道”,或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
走向之三:形式多元化
2005年培訓業的第三大走向是培訓形式的多樣化。隨著企業日益提高的培訓要求,培訓形式也有了很大變化。培訓公司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使出渾身解數,動用了十八般武藝,借助各種工具提升自己的培訓效果。從以前單一的講座形式,拓展到研修班、研討會,通過系統講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擬、小組活動、管理游戲、派對演練等多種培訓方法結合的形式,使學員在短期內獲取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學以致用,切實有效地提高員工業績和企業效益。同樣是體驗式培訓,原來基本上是做活動、做游戲,現在大量沙盤模擬等產品的出現,比一般游戲更精確地反映企業經營情況和問題。工具性產品開始增加,包括測評、現場互動等工具都在增加,已經不滿足于在概念上、理論上的培訓,而是更有針對性的培訓。
經典模式:一笑千金模式 代表人物:余世維
以余世維為代表的培訓師們在培訓中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風趣的言談,極具幽默的效果使得學員“過耳難忘”。寓教于樂的顯著培訓效果使這些培訓師財源滾滾,真可謂是“一笑值千金”。以余世維為例,他的課程策劃注重細節、表達生動、重視現場效果;陳安之的課程與其說是一堂培訓課,不如說是一場極具煽動性的激勵表演,氣氛熱烈,參與性強。獨特的個人魅力是他們的課程吸引大量眼球,一再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
要聲明的是,我不認為笑是培訓的目的,但是不笑的培訓是很難堅持的,因為笑只是一種態度,笑是一種服務,笑是一種氛圍。很難想象一個沒有笑的培訓——特別是公開培訓如何堅持一天,甚至兩天。余世維的授課水平與管理的經驗和學識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課堂上是這樣,但是更為重要的是他可以讓學員自始至終保持學習的激情,他的核武器就是講故事,講各種各樣的故事讓你保持激情與微笑。不僅僅是微笑,余世維還十分注重把握培訓的每一個時刻為學員服務,因此能夠控制課堂氛圍的講師,學員的滿意度都是比較高的,當然那種純粹依靠激勵的傳銷式教學除外。
另外一種流行的模式就是玩游戲的模式,這方面恐怕戶外拓展是一個代表,因為將一個游戲上升到管理培訓的高度并且成為一個產業,實在是很夸張的事情,但是中國人做到了。戶外拓展一度成為摹寫商學院的驕傲,那實在是中國商學院學員的不幸。因為戶外拓展的講師層次決定了他最多是在所謂的團隊精神方面有一些幫助,其他的還真是不好說幫助有多大。不管怎樣,至少對于企業員工來說,能夠達到一個放松度假或者鍛煉的作用也是不錯的,我相信本身是不錯的,只是不可以盲目夸大這種訓練的作用。正如人眾人教育GROUP總裁杜葵所說:“無論是培訓的方法還是理念都在強調和業務本身相聯系,這是客戶要求促成的。客戶要求看到結果,要求培訓公司不斷創造結果,講究培訓的回報。”
走向之四:培訓價值提升
2005年培訓業還有一個值得欣喜的事實就是培訓價值的提升,以及培訓公司自身來源的豐富,培訓已經不僅僅是給學員一些觀念,培訓費也遠遠不是培訓公司的唯一利潤來源。在深圳經理人、廣東益策等培訓機構、培訓客戶還可以得到內部培訓、咨詢顧問、教材、書籍及學員交流等各種方式的支持與回報,而在收入方面,除了培訓的費用以外,還有很多資源轉變成為培訓價值,培訓的客戶正在有效的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贊助、媒體置換、團購、展位、冠名都在越來越有效地開發與利用,這一切最終都是雙贏的結果。
走向之五:同業聯盟開始形成
2005年培訓業的另一走向就是一個嶄新的平臺正在形成。現在很多人都想做平臺,中企聯咨詢委員會是一個平臺、《銷售與市場》雜志是一個營銷專家的平臺、《培訓》雜志是一個平臺、金盟(中國管理培訓金業聯盟)是一個平臺、博士德(精細化管理)是一個平臺,深圳市管理咨詢行業協會也是一個平臺,大家都在做平臺,行業的價值鏈正在形成,但是做一個培訓行業的平臺談何容易,不過幸好這種合作與聯盟已經開始啟動了。
可以預見,在一個有組織的同業聯盟的平臺上發展,培訓公司間互通有無,相互交流與合作,中國咨詢業將乘風破浪,一帆風順地向更縱深方向前進!
|
[本貼被admin于2008/3/12 14:38:33編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