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北京貴過紐約避風港效應折射的是整個中國的經濟現實
發布日期:2011/7/15
來源:經濟觀察網
作者:郝大秦
|
北京“貴”過紐約背后的“避風港”效應
近來美世咨詢公司公布了一份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調查的報告,其中北京排名20,高過紐約的排名:第32位。對此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說在有些商品上確實有“中貴美賤”的情況,但也不是所有國內的物價都比境外貴,比如北京的公交和出租車就比美國便宜很多。
其實北京生活成本高于紐約并不奇怪。大體而言,物價體現的是貨幣數量對產成品數量的比例關系,這正是北京生活成本高于紐約的關鍵。
北京并不能算是一個生產型的城市,吃不下太多產業投資,同時也不是金融交易中心,也就沒有多少金融資產來消化現金。而近年來貨幣政策寬松,北京作為權力中心對各類閑散資金又特別有避風港的吸引力,所以滾滾而來的熱錢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就只能涌入民生領域,從住宅到綠豆,概莫能外。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沖進紐約的錢固然比北京多得多,但在這里交易的資產是全世界的資產,比北京多出太多數量級了,而且高度自由化的環境會讓這些錢隨時尋找價值洼地再轉向,也讓紐約不必承擔太多避風港的責任。這讓紐約的價格水平不太容易突然暴漲。
事實上,北京“貴”于紐約現象折射的是整個中國的經濟現實。不太嚴謹地說,中國經濟是出口導向和資本管制主導。這讓我們制造的產成品大量輸出,而換回來的美元轉身就變成國內增發的人民幣,而我們資本輸出的通道并不多。結果就是我們的東西沒錢多,而且外面的錢還要擠進來搶東西,那物價和生活成本不上去就怪了。
這種局面也正反映了中國調整增長動力、分配格局和資本管制的緊迫性,虛妄的泡沫不可能一直膨脹,要想辦法讓它收縮,而非爆炸。
當然事情還有一種可能,每年北京兩會上都有人叫嚷要對外來低素質人口設立門檻。行政手段可能成本太高,一定程度上來說,漲漲價應該是更為切實奏效的辦法。
我們先不論所謂低素質人口和城市的關系,也不說這類想法在人道和法制面前能否立足。我們就看看上海的一條消息:俞正聲說上海要發展就要留住人才,首先要解決住房問題,降低居住成本。
北京的代表們,你們有什么想法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