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第一周,創業板價格指數(399006)一直在為堅守900點而不懈努力。4月份最后一周在4月25日開局,創業板價格指數以1001.08點開盤,迅即就被秒殺——直破千點關口,這一周創業板指數累計暴跌9.15%。
在私募基金深圳同威資產的總經理李馳看來,這只是創業板漫長夢魘的開始。4月26日,李馳就以戳痛投資者神經的直言表達憂慮——“有幾人會相信中國的創業板指數1000點可能是10年的大頂?人們享受泡沫。只有當泡沫破滅后人們才開講上一個泡沫的故事,而幾乎是同時,下一個不同外形的泡沫已經在胚胎成型中。”
而本報在與一些私募基金經理、券商研究和投行人士交流時,他們也表示,創業板泡沫已然成型,雖然10年可能有所夸張。
【10年大頂? 】
李馳的大膽預言可以追溯到2010年圣誕節前兩天。
當時,有網友給李馳博客貼出留言,“銀行8倍(市盈率),上證22倍,深圳主板36倍,中小板58倍,創業板83倍,中國股市20年”。
李馳隨后貼出回復“斗膽預測——創業板指數本周已經見N年大頂的概率83%”。
有人問83%是如何算出的,李馳說創業板當時的平均PE是83倍,所以戲言見頂概率83%,估計看到者僅將它當戲言。
戲言一語成讖。2010年12月20日創業板指數攀升至1239.6點,隨后就一路下泄,如今已經累計暴跌26.37%,亦成為創業板指數有史以來的最高點,如今創業板指數僅剩下高點的83%了。
上月底,李馳再度悲觀認為“創業板指數1000點可能是10年的大頂”。李馳表示,他曾在H股有過創業板投資經歷,掙過也賠過,有過教訓,因此看法更為謹慎。
“創業板一直面臨高市盈率問題,常識告訴我們,估值高的總會掉下來的。”在他看來,中國創業板短期內活躍度那么高是超級不正常的,但長期是能成功的。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在微博表示,“市場大跌多路人馬受挫,悲觀者眾,確實市場表像非常弱。市場在為前期過于冒險投資行為付出代價,但我仍然覺得低估大藍籌投資機會仍需要堅持,雖然現在面臨巨大壓力及考驗。上證指數破2661點概率偏低。小股票風險仍要時間消化,雖然經過巨大下跌存在反彈機會。對待創業板為代表高估股票尤要警惕,創業板的長期估值高點在上市第一天就出現了。”
中投證券投資部一位人士在認可創業板高估的同時,則相對樂觀地認為,創業板不少公司的PB是2~3倍,超募資金不少,凈資產在上市之后暴增5~6倍,如果這些超募資金運用得當或用于并購,將帶來不菲的利潤貢獻,因此可大大拉升業績增速。
【4月后破發80% 】
近期創業板的暴跌,讓很多市場人士認為,中國創業板股票與價值股票正分頭踏上價值回歸路。
超募資金的適當運用暫難體現,在很多公司也成了難題。現實是,近七成超募資金仍閑置。深交所5月3日在其網站發布,創業板209家上市公司IPO融資金額達到1618億元,其中超募資金1002億元。在超募資金使用方面,截至4月底,上市公司已安排使用超募資金315.6億元,占超募資金總額31.5%。
同時,4月以來,共有16家創業板公司掛牌,其中就有10家在上市首日就跌破發行價,另有3家在后市中跌破發行價,破發占比超過80%。
根據本報統計,這16家公司的平均發行市盈率為59.26倍。其中,天澤信息自4月26日掛牌到5月5日,6個交易日已較發行價暴跌18.03%。另外,A股首家打著“研究院”名號的公司電科院(300215)登陸創業板也遭遇投資者冷遇,網上中簽率18.69%,刷新創業板中簽率的最高紀錄。
上海匯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震表示,“10年大頂”或許有點極端,但創業板確實存在泡沫。這幾乎成了私募業界的共識,而且大家配的應該都不多。中信證券一營業部負責人介紹,最近不少客戶在沽空創業板股票,短期內參與創業板的投資者不多。
在何震看來,創業板的機會還是在個股,而不少高估值的創業板公司需要5年去消化。
在不久前,王亞偉曾公開表達對新股發行機制的不滿,并在華夏兩只基金的年報中看空創業板等高估值股票,提出新三板的推出將加速創業板泡沫破裂的觀點。同時,他還提醒投資者,以創業板為代表的高估值品種面臨較大的回歸壓力。
不過,王亞偉卻選擇了個股——遭投資者冷遇的電科院,王亞偉執掌的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策略精選兩只基金分別獲配23萬股,申購價卻達到了驚人的95元/股,為33家網下申購機構中最高。
【業績陷阱 】
美國“股神”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有一句經典之言——短期來看,市場是個投票器;長期來看,市場是個稱重機。
問題是,創業板的泡沫集中在哪兒?它們中間誰有足夠的分量呢?
一些市場人士對本報表示,主要在于高市盈率下業績難以支撐,同時高市盈率下還存在包裝上市的業績水分。
何震則向記者表示,現在創業板很多還是傳統型企業,只是被推上了創業板而已,高成長性難以為繼。如果真正是新經濟、高科技,估值高是沒問題的,比如奇虎360、人人網在美國上市,發行市盈率分別是67倍和193倍。
中信證券分析師唐川認為:一、創業板泡沫主要是發行市盈率過高,是上市包裝過度;二、估值高面臨下跌的情況,導致一級市場把二級市場的空間給透支了,雖然在改善但離解決還有一段距離。如果能做好創業板退市機制,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將會增強。
事實上,創業板高估值業績難以支撐,一季度已經初露端倪。
WIND統計顯示,截至5月3日,現有的209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均已公布了2011年一季度業績報告。其中,一季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的達到了48家,占比高達23.0%。其中,新寧物流一季度虧損181.05萬元,凈利潤下降幅度達177%,位居首位。
除此之外,通源石油(300164)、國聯水產(300094)、美亞柏科(300188)一季度也呈現虧損狀態。除了以上虧損的外,有5家創業板公司一季度凈利潤大幅下滑。
同時,2011年以來新上市的創業板股票中,有12只出現了一季度業績同比下滑甚至是大幅下滑的情形。
廣州證券的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由于金融危機后的觸底反彈,創業板公司2009年與2010年的業績都是不錯的,特別是2009年。有不少公司是在那時候發行的,而且剛發行之時市盈率高企,因此泡沫自然存在。據他介紹,接觸的眾多創業板公司到2010年四季度就開始發現業績難以持續增長,今年一季度業績能真正持平的就算比較好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