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將設首家PE低碳減排基金
發布日期:2010/3/7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對于減排基金,華澳資本創始合伙人劉宇考慮了很久。
這家由深圳產權交易所、中國風險投資公司、澳銀資本合作成立的PE機構對低碳行業關注了很長時間,將要成立的這只減排基金百分之四十用來做碳交易,百分之六十則用來做相關的股權投資。
據本報獲悉,華澳資本或將成為國內PE界首只減排基金的發起人,該基金估計規模將達到5億-10億元,其中40%將用來做碳交易,60%用來做跟減排相關的股權投資。
無獨有偶,另一家國內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浙商創投,也將于3月31日將其低碳基金正式掛牌,目前募集到的規模已達到2億元。
在此之前,雖然有青云創投這樣專注于清潔能源與技術的專業基金,但“低碳的概念比清潔技術的概念范圍更廣”,浙商創投總裁陳越孟表示。
而業內則認為,隨著國家對低碳經濟的重視,PE界對于低碳產業的關注將越來越密切。
減排基金存續期
初定7-10年
基于國內PE界激烈的競爭,華澳資本成立這樣一只低碳基金的目的是,寄望于后續增值服務來獲得被投企業的青睞。
“有一些低碳類的項目不單獨成立基金也可以做,我們主要是考慮到給一些減排技術或企業投資以后,隨后他們服務的公司會產生一些減排的指標,因此我們正好可以利用我們的碳交易團隊幫其實現增值服務。”劉宇表示。
而這樣一只混合基金,在國內PE界是同類型基金中的首家。
不過,進行碳交易面臨著許多的風險,“首先是有一些國內的碳交易項目遞交到國際上并不被認可,認為是在套取減排資金,這個風險需要把控,對政策、機制上的把握,我們加盟的團隊在過去的碳交易上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劉宇透露。
除此之外,許多減排的項目會面臨回報周期過長的問題,而一只PE基金存續期有限,如何平衡這當中的矛盾也是關鍵。
劉宇解釋說,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減排的項目應該是微利的,因此我們會投一些節能減排創新技術的公司,或者第三方的檢測公司,如已經上市的碧水源這樣的企業;另一方面,我們之所以做混合基金,也是利用碳交易來進行資金的增值,這樣碳交易的部分可以較快給股東帶來回報,因此基金的存續期初步設計7-10年的時間,因此基金可以投一些相對規模不大的企業,對于股權投資的回收期也不會要求太短”。北京大學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高級研修班(北大PE課程)
而對于一些新的模式,如EMC能源合同管理,劉宇表示也會考慮進行類似方面的投資,“不過,目前國內這方面的企業盈利大多不太好,但已上市的達實智能就是這樣的模式”。
低碳基金潮起云涌
而低碳作為一個新的趨勢,也是各路資本關注的焦點。
“據我們了解,另外一只低碳基金也已經通過發改委的備案了。”劉宇透露。
事實上,除了華澳資本以外,浙商創投已經募集完成一只名為浙商諾海低碳基金,規模達2億元,另外,浙商創投還在與浙江省政府商談發起一只50億元的低碳產業基金,推動浙江省企業的轉型。
“從大方面來講,高能耗與高污染的發展方向不可持續,不光是國家提倡的一句口號,能源的供給是有限的,這種生產方式不可持續。”陳越孟說。
陳越孟最初關注到低碳是在2009年6月份,當時一方面是國內經濟以至世界經濟的轉型,二是年底將至的哥本哈根會議,加上浙商創投本身已經投資過好幾家低碳相關的企業,這使得他考慮發起這樣一只專業的基金。
“首先是團隊對這方面的項目比較熟,另外考慮到專業化的趨勢,我們已經有了幾只基金,為了不影響各個基金投資人的利益,我們考慮地域化與專業化基金來分隔,首先考慮的就是專業化,于是成立了這樣一只低碳基金,”陳越孟介紹。
而東方富海總裁陳瑋曾對本報表示,專業的基金更有利于打造基金的品牌。
從投資的路徑上來看,浙商創投遵循這樣一個邏輯,即“從高碳改造到低碳升級再到無碳替代,減能、降耗、回收、廢物利用再到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新能源與再生能源,這是一個完整的投資路徑”。
而對于未來的市場,陳越孟表示,市場前景是廣闊的,如像一些新材料、新型的制冷劑,使用起來成本會更低,這都是驅使廠家使用的動力,想象空間很巨大。
在投資規模上,從幾百萬到一個多億都會投,但比較偏好一單投資在2000萬到3000萬的項目。
“我們以PRE-IPO為主,今后投的低碳項目,以一些新技術、新的商業模式為主,當然也不排除投資階段略為前移,但總的來說會是比較成熟的項目。”陳越孟說。
另外,浙商創投還在與政府商討成立一只50億元的低碳產業基金,針對國內產業基金面臨低效率的問題,陳表示,“我們的決策機制是非常靈活的,組建的產業基金也由我們來投資,決策方面不會有太多變化,主要是想推動整個浙江經濟的轉型,起到一個示范作用。”
據了解,這一產業基金若成立,也將是國內首只低碳產業基金,其主要的募資對象將是些大的國有機構,在投資的金額方面也會比較大,與浙商諾海低碳基金有比較大的區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