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騰的PE:股權投資吹泡泡
私募股權投資行業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沸騰場景:在創業板的刺激下各色人群不斷涌入,在全球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各種資金蜂擁而至,爭搶項目導致估值不斷抬高,這些因素催生了整個行業泡沫風險。
新人多,錢更多
熊林正在適應他的新身份。
今年初,他辭去深圳市某交易所的工作,開設了一個財務管理顧問公司,主要業務是幫助PE們尋找投資項目。
由于工作性質,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深圳高新技術企業。
熊林開設的公司主要充當股權投資的“中介”。創投機構往往需要項目資源,這類型公司憑借自身的政府資源或其他渠道優勢,可以幫助創投推薦項目,并提取“介紹費”,提取比例是創投投資額的5‰-20‰不等。
“現在一個項目創投普遍投資額都達到一兩千萬,提取的介紹費少則10萬,多的話超過50萬都可能。”熊林稱。
讓熊林周圍的人津津樂道的是,去年仍在政府部門工作的他幫助一家創投公司投資了齊心文具(34.35,-0.85,-2.41%),并且獲得少量股權作為回報。隨著齊心文具上市,其擁有的股權市值已達數百萬元。
私募股權投資即通過私募形式對非上市企業進行權益性投資,根據投資公司所處的成長期的不同,又常常分為PE和VC(以下統稱PE)。
這是時下最熱門的行業。涌入這一行業的人擁有各色背景,投行人士、金融科班的畢業生,甚至各行各業的實業家。
張佳就是其中一位。一年前,在和幾個朋友餐飲業的創業計劃無果而終后,她從上海來到北京。
現在,她正在謀求最華麗的一次轉身——進入PE領域。
像張佳一樣的實業家們大多數沒有任何金融方面的科班知識。張佳去年報名參加了北京大學私募股權投資高級研修班的課程,期望通過學習實現轉型。
這樣的研修班在北京有很多個,清華大學、對外經貿大學開辦的相關研修班亦追捧者眾多。
謀求轉身的也包括各路名流,大名鼎鼎者如李開復、吳亦兵。李開復,Google中國的前總裁,一個多月前掛職離去,變身成了一個天使投資人。沒過多久,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吳亦兵也實現了從實業到PE的跨越,12月初正式在中信產業基金上班。
與各路人馬紛紛進入這一行業相對應的是資金的大量涌入。不知名私募股權基金一個半月募資1.5億元,這在年初是不可想象的。
越來越多的錢正在從四面八方涌入PE領域。上至國家資金、社保資金、央企資金,下至各個地方政府的引導資金、民營企業,乃至個人,都在把大把的現金投向這個行業。
據記者了解,北京市目前正在籌備設立百億元的引導基金,而四川省則同樣在籌備設立規模高達500億元之多的類似基金。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我國以基金公司、投資公司、創新投資、創業投資、高科技投資公司、投資咨詢服務公司、法律顧問等各種名義命名從事股權投資業務的公司 (機構)有近5000家。
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認為,投資領域涉及國民經濟方方面面,投資額達千億美元,為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清科集團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報告認為,隨著中國VC/PE市場“本土募集、本土投資、本土退出”的模式日漸成為趨勢,人民幣基金爆炸式發展的時代即將來臨。
“許多房地產商、煤老板的錢都進來了。”信中利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潮涌稱。
大浪淘沙
在汪潮涌看來,隨著創業板的推出,中國已經完善了從創業到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方式,也打通了PE進入和退出的核心鏈條,創業板的高熱點刺激了眾多資金蜂擁而至進入到PE領域。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2009全球PE北京論壇上罕見地公開表示,全球現在都流動性過剩,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到PE領域,應該警惕因投資泡沫而“斷送”PE行業前程。
“今年年中以來募資確實容易了很多,但這也意味著企業拿到錢也越來越容易。”日本SBI日本控股株式會社北京處負責人李沛倫對于目前市場充沛的流動性既喜又憂。該機構在中國投資了包括阿里巴巴、金風科技(28.39,-0.21,-0.73%)、新浪等公司。
在李沛倫最近查看的企業中,已經有不少企業將自身的估值提高。“有一家我們看好的醫療企業,給出的估值是15倍,我們正在談價格時,就已經有另外一家創投剛接觸企業就表示愿意進入,因為估值的問題我們只好放棄。”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前掌上靈通CEO,現領航資本創始合伙人楊鐳受認為,隨著經濟的好轉,各地風險投資基金和創業引導基金蜂擁成立,這種情況可能最終導致整個風險投資行業出現“劣幣逐良幣”的情況發生。
“有一個公司找我談投資,我也看好這個企業,剛想跟創業家說你的估值多少,創業家說1000萬美元,我說咱們談600萬美元吧。創業家說回去想一想,下禮拜給我打電話。結果,下個禮拜電話來了,創業家說對不起,有人出的比你的價錢高,我們已經找到錢了。”楊鐳舉例稱。
九鼎醫藥總裁禹勃透露,近期他在考察一個項目時,就遇到了20多家投資機構的同時競爭。
對高估值的忽視意味著對風險的低估。“大家似乎都忘了這么一句話,創投公司投資十個項目,只要有一個項目上市就能成功。”達晨創投一位高管說,“但如果投了9個項目都是沒上市的就已經沒有后續資金了怎么辦?”
不過,“泡沫”一詞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何小鋒看來,還為時尚早。“現在中國的PE還只是襁褓期,怎么可能剛出生就得老年癡呆癥了呢?”他認為,目前成千上萬的企業都還需要資金支持。
一位北京市股權投資協會的高層表示,現在國內監管部門對PE行業監管已經有共識,還是傾向于適度監管,但現在管理辦法遲遲未能出臺,主要是由于涉及到眾多部門的利益,誰都想爭搶這個監管權,以至于推進緩慢。
“目前募資環節容易出現監管的難題,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是,PE腐敗從目前監管手段來說,也很難監控和避免。”李沛倫說。
不可否認,從事于PE行業的既有投行、基金、企業出身的具有專業水準的人,也有大量擁有政府資源的各路人馬。
和熊林一樣,方先生原先也是在佛山市一政府部門工作,由于其具有拿到優質項目的政府渠道,自2007年開始,他決定提前退休進行再“創業”,既收“介紹費”,也管理佛山本地一些富有企業家的資金進行投資。
對于如何避開公眾視線,方先生自有一套。他投資時遵循一個規律,就是不超過5%的股權。他不無自豪地說,目前已投資了7個項目,其中一個實現在新加坡上市,還有2個準備上報創業板。
很多股權投資業內人士也一度對現在整個行業的狀況魚目混雜、監管不明晰多有抱怨,但樂觀者仍是多數。
“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未來1-2年私募股權投資領域將是大浪淘沙的過程,優勝劣汰之后行業將進入一個成熟期。”汪潮涌稱。
(應被采訪者要求,熊林、張佳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