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股權投資,13家券商百億元“刀光劍影”
發布日期:2009/8/24
來源:13家券商 股權投資“刀光劍影”
|
股權投資“刀光劍影”13家券商直投越過百億大關
受創業板預期推動,券商直投子公司越來越頻繁出現在項目爭奪戰中。他們的加入不僅加劇了一級市場股權投資的競爭,而且推高了項目估值水平。
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目前13家試點券商中直投子公司自有資金規模已超百億元大關。
券商直投VS創投
“最近一周去了三個城市,看一個醫療器械項目在北京合肥等地的運作狀況。”李先生是深圳一大型國有創投的項目經理,3月底創業板IPO辦法發布以來,他和同事就開始加快了考察項目的速度。
這期間,李先生發現了新的競爭對手。“以前優質項目大多數是同等規模的同行在競爭,現在越來越多的券商直投部門也加入進來了。”
廣東某工程公司近一段時間就成了爭奪焦點。該公司年銷售收入達5億元以上,準備選擇廣發證券做保薦承銷,目標是在創業板上市。就在創投機構與該公司進行投資談判時,廣發證券旗下的直投子公司廣發信德投資也加入了追逐行列。
“創投機構按照公司今年的業績給出10倍PE,而廣發信德對這個項目也非常感興趣,愿意溢價20%,以每股6元的價格進入。”一位知情人士說。
根據《證券經營機構股票承銷業務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企業的主承銷商或副主承銷商不得持有發行公司7%以上的股份、或是成為其前五名股東之一。該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具體方案仍在洽談,由于非常看好該企業的發展,廣發證券還考慮放棄對該項目的承銷,以跨越7%投資額度限制。
券商直投部門與創投相比的最大優勢是,其往往是項目的保薦承銷商,對項目的上市進度和上市幾率都非常了解,可以實現在企業上市前半年左右進駐。
對于投行業務與直投業務的捆綁結合,大多數券商目前已達成共識,從承銷項目中挖掘投資資源。
8月10日,威創視訊順利通過發審委的審批,中信證券是該企業的保薦人,而其直投子公司金石投資則投資擁有該公司的股權。
今年初,國信弘盛投資了由母公司國信證券負責保薦的企業武漢江通動畫公司。據悉,該公司2008年銷售收入約1.3億元,利稅約4000萬元,國信弘盛按照今年的業績給出約10倍PE進行投資。目前,江通動畫已由國信證券申報至創業板首批,上市在望。
“無論是企業還是券商,都容易達成共識。”一家擬申報創業板的化工企業負責人稱,目前各大券商對于創業板項目的收費均達到1千萬以上,對企業是個不小的負擔,但對于保薦機構來說并沒有多少盈利。因此給予券商直投一定的股權投資份額,就成為吸引經驗豐富券商進入該項目的重要方式。
不過,這種“臨門一腳”的投資,也備受部分創投機構詬病,他們還專門召開內部討論會議。
創投界一資深人士認為,由于參與絕對意義的Pre-IPO項目風險很低,券商直投部門對于估值的小范圍變化并不敏感,畢竟只是賺多少的問題,這在無意中哄抬了部分企業一級市場的估值。
“對于許多創投來說,投資的項目不僅有Pre-IPO,有的還處于成長期、種子期,風險極大。部分企業估值溢價20%,就可能讓其整體回報面臨風險。”上述人士說。
券商直投規模超百億
“現在還很難估算直投對券商的利潤貢獻會達到多少,即便大多數是投資了Pre-IPO項目,還是存在巨大風險。”招商證券行業分析師羅毅稱。
近期一家知名券商的直投公司便失手于投資雅士利的股權上。知情人士透露,去年該券商以6000萬元入駐雅士利,后者為了掃清上市的最后障礙,大部分融資用于補繳往年稅款。隨著三聚氰胺事件的爆發,該公司的上市之路變得遙遙無期,該券商投資的資金也近乎打水漂。
不過,多數分析師仍表示直投業務是未來各券商的必爭之地。
國泰君安分析師梁靜指出,創業板初期發行規模在300億-500億元之間,預計券商獲得的增量承銷收入在12億-25億元。
“券商除了承銷這方面的收入,還可優先獲得企業再融資業務,但最大的收益還是要看直投部門的股權投資。”廣發證券一保薦人稱。
梁靜也認為,創業板成立后,券商長期受益的將是其直投業務,樂觀情況下,直投收入占比可達5%-10%;而按照美國證券行業經驗,這一業務長期收益率將超20%
目前,券商對直投業務的投入也逐漸進入規模化階段。
2007年,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獲準開展直投業務,中信證券當年底成立金石投資,注冊資本8.31億元,不到半年即又宣布對其增資至30億元。
去年底獲得直投資格的海通證券,當時隨即組建團隊并大手筆地砸向其直投子公司海通開元,共注入30億元自有資金,與金石投資旗鼓相當。據海通證券一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海通開元已投資近10個項目,預計未來兩年投資規模將達30億元。
剛獲得直投資格的長江證券8月12日發出公告,明確表示將在創業板推出前夕加緊設立子公司“長江成長投資”,首期注冊資本2億元。海通證券當日發布投資報告“力挺”,預計其直投業務將帶來每年20%的收益率,從2009年-2011年,PE業務收入分別達到0.08億元、0.20億元和1.01億元。
根據本報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共有13家券商試點開展直投業務,其中共有12家成立直投子公司,已知資金規模達到97億元,實際總規模已超百億元。這與國內私募基金規模雖然無法相比,但已實現階段性突破。
“現在券商直投業務的擴張才剛開始。”羅毅說。根據有關規定,券商用于直投的自有資金上限是其凈資本的15%,根據這規定,中信證券可用于直投的資金可達53億元,海通證券為54億元,廣發證券為15億元,國元證券5億元。
隨著試點門檻的逐步降低,將有越來越多券商加入這一行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