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CDM碳交易-打造銀行綠色金融體系
發布日期:2009/8/3
來源:中國企業報
|
CDM碳交易 打造銀行綠色金融體系
7月28日,中美對話代表在華盛頓草簽了《加強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盡管只是一份備忘錄,但是雙方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在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上的對話,同時也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能夠取得成果埋下伏筆。
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在碳交易市場的不斷開拓。根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預計2008—2012年間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而中國則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外資銀行開拓中國市場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潛力日益凸顯,外資銀行早就開始了在中國的市場拓展。目前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類型是基于項目的交易,“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清潔發展機制),是《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三個靈活履約機制之一。據相關數據預測,2012年以前我國通過CDM項目減排額的轉讓收益可達數十億美元。
如此之大的市場潛力,中國碳交易市場早就得到了國際金融機構的青睞。2004年摩根士丹利進入了碳交易項目,2006年承諾5年內將投資30億美元擴展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業務。如今,摩根士丹利項目有寶豐縣耐火材料生產線焦爐煤氣利用項目(一期)、固始縣楊山明源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物質熱電廠項目、平頂山瑞平石龍水泥有限公司低溫余熱電站工程等。
而中國目前最大的有關碳交易項目———遼陽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減排項目則被高盛國際和加拿大納德資產管理公司拿到。截至2008年底,高盛國際在華項目已經擁有了黑龍江建龍富余煤氣發電項目、河南昌源36兆瓦生物質發電項目、黑龍江東寧大架子山和西大崗風力發電項目、黑龍江東寧華富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依蘭雞冠砬子山風力發電項目等。
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還在持續,盡管在金融危機中這部分業務有所影響,但是相關金融機構人士表示:“會持續在中國的CDM項目,并繼續尋找優質穩定的項目來運作。”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運營官、董事總經理博萊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CDM市場是德意志銀行關注點之一。
“中國的碳金融四處都有國際金融機構的身影,這對中國碳金融體系的建立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國內金融機構對碳金融的熱情。”一位銀行研究人員表示。 國內銀行發力碳金融
“市場最缺的是建設項目的資金,商業銀行完全能夠發揮這方面的作用,所以針對項目業主我們主要提供項目建設的融資。”興業銀行公司業務部產品開發處處長曹斌曾對中國CDM項目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規劃。今年初,曹斌承諾的為碳交易市場提供金融產品包,日前在興業銀行常州分行以碳金融產品的方式得以實現。據了解,碳金融產品是為江蘇常州節能減排項目提供專項貸款。
興業銀行早在2006年就與IFC(國際金融公司)簽署了 《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即 《損失分擔協議》),這讓興業銀行成為國內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率先切入了中小企業的能效融資項目。在2008年,興業銀行已經瞄準了CDM項目市場的巨大潛力,在2008年10月底,興業銀行又成為國內首家加入“赤道原則”的銀行。據曹斌透露,興業銀行已經明確提出了兩大目標,在今后3年里,至少投入100億元來做節能減排和碳交易市場。目前,興業銀行正在積極打造碳交易平臺。
參與中國碳金融的銀行,在市場價值凸顯的今天,已經開啟了碳金融產品的探索。“首單CDM財務顧問的成功僅僅是浦發拓展碳金融的第一步。”一位浦發銀行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7月底,浦發銀行發力首單中國CDM項目財務顧問獲得成功。
據浦發銀行資料顯示,在此單CDM項目中,為陜西兩個裝機容量合計近7萬千瓦的水電項目引進CDM開發和交易專業機構,并為項目業主爭取到了具有競爭力的交易價格,CER(核證減排量)買賣雙方已成功簽署《減排量購買協議》(ERPA)。據了解,此次CDM項目成功注冊并簽發,每年將至少為項目業主帶來約160萬歐元的額外售碳收入。2008年,浦發銀行在全國商業銀行中率先推出針對綠色產業的《綠色信貸綜合服務方案》,其中包括了法國開發署(AFD)能效融資方案、國際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資方案、清潔發展機制(CDM)財務顧問方案、綠色股權融資方案和專業支持方案。
“除了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目前搶奪碳金融業務的銀行還包括了北京銀行和建設銀行,這對于國內銀行建立綠色金融體系有很好的推動作用。”銀聯信研究人員認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