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討論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發布日期:2009/6/14
作者:王福重
|
計劃生育政策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制度,已經存在了近30年。對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時過境遷,當初實行計劃生育的那些依據,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計劃生育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正在顯現,現在,到了該進行調整的時候了。 第一,計劃生育,是極端窮困條件下的選擇,目的是生存。在一定意義上,計劃生育是上山下鄉運動的繼續,上山下鄉,直接原因就是城市人口膨脹造成,生存壓力太大。
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的國力已經大為增強,人民生活已經實現了小康,初步富裕起來,已經沒有,也不會再有生存的壓力。
有必要說一下,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論,他在50年代末就主張計劃生育,與毛主席的意見相左,受到錯誤批判。曾經跟北京大學李紹榮教授討論過,在當時,馬寅初先生是錯的,毛主席是對的。因為當時,我們生產力極端落后,人是多多益善,何況那個時候的死亡率還比較高。當然到了70年代后,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馬寅初先生的理論才是對的,他太超前了。至于馬寅初先生的人品和學問,我與大家一樣,認為是高山仰止的,他是多么不服從權勢而只服從真理啊。
第二,計劃生育,是封閉條件下做出的決策。當時,中國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糧食幾乎全靠自己。中國這塊地方先天不足,不特別適合糧食生產,所以,有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必要?,F在,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除了依靠自己力量,依靠科技進步,如袁隆平教授的超級雜交稻等,也非常倚重國際力量,通過進口部分糧食,大大緩解,甚至可以說幾乎全部解決了糧食問題。而且糧食國際貿易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不必再擔心挨餓,糧食并非特殊商品,到處都能產。實際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有錢就有糧食,何況,中國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只要動用一小部分,便可買到足夠糧食。
第三,與第二點相關,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施的時候,幾乎沒有外國人在中國長期定居,我們實行計劃生育的收益是不會外溢的。而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都有幾十萬人外國人長期生存,他們一樣耗費城市稀缺的資源,甚至單人的耗費比中國居民要高得多。全國有多少外國人長期生活在國內,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不是一個小數目。另外,這些外國人,是不講什么計劃生育的,我經常在街頭看見,外國夫帶領著一大幫孩子。我們計劃生育的收益明顯外溢了。
一些明星和有錢人,跟外籍人士,或者港澳臺人士通婚后,也不再受計劃生育約束,他們的多個孩子可在大陸生活。與普通百姓子女嚴重處于不平等地位。這也是計劃生育初期沒有的現象。
問題是我們不可能關閉國門,也不可能不允許中外人士通婚,而對于非婚生子女,也不能有任何歧視的。
第四,計劃生育在農村并沒有很好執行。在城市,信息較為充分,又有工作的壓力,體制內的人很少有違法的情況,農村則是人情社會,除了初期靠強制力,效果勉強還可以之外,后期則相對寬松。農村太廣大,從上到下執行力逐級弱化,生3、4個小孩在農村很普遍。這有社會保障的原因。如果只有一個小孩,他或者不優秀,或者不孝順,或者身體不健康,父母的養老將成為大問題。所以,生育多個小孩,是為了養老保險。
第五,繼續實行計劃生育,將使社會、婚姻問題突出起來。我們在社會保障嚴重缺失情況下,社會還能大致和諧,是因為我們的人口紅利一直在發揮作用,50年代、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正在工作,可是人口紅利20年后將不復存在,我們的社會保障也不可能非常完善,社會養老如何解決?比如,人們常常說,一對小夫妻,養活四個老人,生活不出現捉襟見肘的窘境才怪呢。
還有,多年計劃生育下,男孩女孩的比例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失衡,現實是,城里女孩過剩,農村男孩過剩。必然有大量城市女孩嫁給農村娃,此情此景,社會是否有足夠心理準備?
第六,人口多并不只是壞事,而是雙刃劍。人類能有物質財富發達的今天,在相當大程度上,是分工的結果。經由分工基礎上的交換,每個人才能發揮自己的絕對優勢以及比較優勢。而人多,分工才會多,交易的頻度才會大。所以,人多也是財富。比如一個農民,他會修鞋子,可是如果呆在農村,一年也不會有幾個人找他修鞋,他不能靠這門最擅長的手藝養活自己,而是必須同時干農活,這樣,他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墒撬M城后,就可以靠此為生,因為城市人多,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北京、上海人的密度,比河北多,資源卻不如后者,可是更富裕;東京、紐約比北京人還多,可是更發達。
30年來,中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成為世界制造中心。除了其他因素,不能不承認,與人口多,有直接的關系,至今,我們最大的優勢,經濟增長最大的推動力量,仍然是人口多形成的比較優勢。也不能否認,雖然我們正在享受高科技的便利,以及對經濟促進之作用,可是,國人的創造力并不強,幾十年來幾乎沒有原創性的重大發明。在今后幾十年或者更長時期,我們依然要靠人口多來維持經濟增長。勞動密集產業將是中國的宿命。繼續實行計劃生育,我們的這個唯一的優勢將不復存在,靠什么維持增長?
第七,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幾乎是個鐵律,那么反過來,已經初步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伴隨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注重自己的生命尊嚴和自我價值實現的理念已經形成。獨身者、單親家庭的增加,就是明證。而上海的人口已經出現了停止增長的勢頭。在此情況下,即使鼓勵生育,也不會造成人口的激增的局面
第八,計劃生育前,人口出生率高,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即避孕手段缺乏,技術落后。現在這個困難和尷尬也不存在了。當馬爾薩斯提出他悲天憫人的人口論時,就提出過避孕技術的作用,如果當時的避孕手段有效些,馬爾薩斯控制人口的建議也許就不會那么激進了吧。
第九,生育是人基本權利的一部分,計劃生育對中國人倫理核心觀念、家族觀念等具有破壞作用,再繼續實行,會對社會和諧,造成不利之影響。我們的后代,在極端情況下,將生活在沒有叔爺姑舅、伯母阿姨、兄弟姐妹的環境中,這些豐富的詞匯,將不再有用場。這不能不說是可悲的。
我們經常夸耀說,我們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可是這個成績,比起漢唐、有宋一代,比起日本用彈丸之地養活1億多人,沙特阿拉伯沒有一點耕地就養活了2千萬人,并不值得夸耀。養活更多的人,靠的是聰明利用自己的資源,以及創造力。
馬爾薩斯沒有料到他身后的英國和世界的科學技術進步,極大緩解了人口的壓力,世界人口在比他想象的快得多的速度增長的同時,人均福利的增加更超乎他的想象。
如果我們必須靠控制嚴格控制人口,才能實現人民富裕、民族復興的目標,那就表明我們對于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甚至可以說,我們還不那么優秀!
【王福重 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著有《人人都愛經濟學》等?!?/t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