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國際能源署為什么質疑中國統計數字?
發布日期:2009/5/19
作者:葉檀
|
質疑中國一季度GDP增長的名單中增加了一個重量級選手:國際能源署認為,中國官方公布的第一季度實際GDP(國內生產總值)數據與石油需求下降的情況不符,與異常疲軟的電力需求也不相吻合。這樣的聲音國內早說出現,統計局公布一季度數字之后,就有學者和媒體對于工業增加值與用電量之間的背離提出質疑。
從統計數字看,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1%,當季石油需求下降3.5%;中國工業生產在第一季度增加了5.1%,但是用電量卻下降3%。
統計數字的重要性無需多說,我國之所以屢屢出現誤判經濟形勢的情況,與統計數字密切相關。 最可怕的是統計造假,全盤錯誤的統計數據,一定會出現南轅北轍的經濟政策,重現大躍進的一幕。為了政績多報GDP,為了逃避財政負擔少報GDP,國家統計局為此不得不進行年度調整。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處于爭取中央投資大干基建的高峰期,一些地方政府之前可能說得“災情”慘重,之后說得花團錦簇,以顯示治理之功,證明中央給本地的投資非常英明。
國家統計局不存在造假的直接動力,他們的態度相比以前要坦誠得多。
在一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發布會上,中國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李曉超面對矛盾的數據表示,從經濟現象直接解釋確實有時候也解釋不清楚,希望大家一起來研究找出為什么個別月份這兩個數字顯現反向的原因。4月10日《華爾街日報》刊登曾經任職于英國財政部的Tom Orlik的文章,4天之后,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迅速對文章作出批示,將此文發布于統計局網站“動態要情”欄目。5月1日開始實行的《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建立了遏制領導干部在統計上弄虛作假的統計行政問責制度。監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近日聯合頒布的這一規定,明確規定領導干部要對本地方、本部門、本單位統計數據嚴重失實的結果負責。
5月6日,國家統計局政策法規司司長程子林在接受新華網訪談時承認,統計造假有很多復雜的因素,多年來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完全解決,一些地方、一些單位可能還有加重的情況。現在數據不算特別離譜,是因為根據目前的體制,5000家最大的企業———約占工業產值的50%———直接向國家統計局匯報,但國家統計局不可能要求所有企業全部向自己匯報。只要由上級政府向下級政府、企業分配資源,企業永遠都有“做帳”以爭取更多資源的動力,這就是“會叫的孩子有奶吃”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統計方法的改進與統計數據的分析同樣重要,如果沒有科學而詳實的統計方法,與犀利的分析能力,統計局會被假數字蒙蔽。直到去年9、10月間,面對相同的統計數據,政府經濟學家仍然莫衷一是,直到泡沫徹底破滅,社會付出慘重代價。
統計局官員正在作出努力的姿態。近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表示,零售額數據存在不足之處,這印證了經濟學家該數據并不是反映中國家庭消費情況的可靠指標的說法。許憲春坦承,官方公布的零售額數據包括一些不能被視為消費者支出的項目,如以企業和政府機構為對象的零售額,建造住房用的建筑材料,它其實應算作家庭投資的一部分。
零售額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政府消費、企業消費與家庭消費的加總,用政府與企業消費給零售額注了水,根本無法反映居民消費的變動情況。
其他如失業率、人均收入等數據全都如此。登記失業率通常會低估失業率,不登記者就不納入失業人群,農民工等就業人口的統計更是一筆糊涂帳。國家統計局近年來一直在致力建構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調查失業率”。但2003年初步探討迄今尚未出臺,倒是中國社科院的《社會藍皮書》先行一步,年初得出的調查失業率是9.04%。至于與大多數人感受不符的人均收入同樣有注水之嫌,國家統計局公布各行業中位收入,應該不是太難的問題,不知道為什么數年磨一劍就是磨不快?
中國的經濟變化需要統計數據、分析方法的大變化,目前的統計無法跟上中國經濟的變化步伐,數據打架頻頻發生,各個研究機構用自己的一套辦法進行統計,國際國內、國內各機構對中國經濟無法形成統一認識,中國這個品牌從統計數字上就給瓦解了。
經濟模式的變化正在催生統計方式的革命,一、二戰期間,美國進行了統計大變革,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后,中國必須來一次從統計理念到方法上的大變革。
注:今天召開上海陸家嘴金融論壇。與靜漪討論,成為金融中心需要四合一,北京行政權加上海的腹地加深圳市場加香港法治環境。大會是亮相場所,金融核心人物在一起,大眾無法得到有用的信息,可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