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
金融機構應積極應對存款持續增多現象
發布日期:2008/8/17
來源:金融時報
作者:牛娟娟
|
金融機構應積極應對存款持續增多現象
8月13日,央行發布了7月份金融運行數據,一時間,貨幣供應量,貸款增長率,存款增長率再次成為聚焦點。數據顯示,7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5.53萬億元,同比增長18.79%。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4.37萬億元,同比增長19.6%,比上月末高0.75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4682億元,同比多增3097億元。其中,居民戶存款增加2465億元,同比多增2556億元(去年同期減少91億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減少55億元,同比少減7億元;財政存款增加1848億元,同比少增341億元。1至7月份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54331億元,同比多增18871億元。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現象并非今日初顯。事實上,自年初以來,存款逐月遞增的現象就已引發了各方關注。央行上月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金融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達4.9649萬億元,同比多增1.5774萬億元。
“拷問”起存款增加的原因,不少業內人士首先會分析居民戶存款對存款總量增加的“重大貢獻”。有專家指出,居民戶存款的大幅增加,首先得益于財富積累,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今年較為嚴峻的通脹形勢的影響。盡管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內需強勁”——1至7月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672億元,同比增長21.7%, 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29億元,同比增長23.3%,但還是有專家指出,在當前通脹預期不減的情況下,居民消費心理短時間內仍很難發生重大變化,存錢將是很多居民的選擇。
盡管居民戶存款增加還受到個人投資渠道不暢、信貸消費沒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費水平處于升級儲備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在采訪中,多位市場人士還是將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較多歸因于“股市”。
2007年10月至今,上證綜指從6000多點一路下行,不少股民和基民出現了大幅虧損,不少資金紛紛撤出資本市場“回流”銀行。而持續不景氣的樓市也使得不少炒房資金撤離樓市進入銀行儲蓄。業內人士稱,7月份存款數據表明,股市、房市的調整導致資金繼續回流銀行現象仍在繼續,由于投資者對未來預期并不明朗,所以這一現象短時期內很難改變。
與此同時,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布的7月份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數據顯示,上海市人民幣儲蓄存款已連續6個月呈現較快增長態勢,且今年前7個月增加的儲蓄存款中有94%為定期儲蓄存款。央行上海總部稱,這主要是受股市大幅下跌導致個人投資意愿明顯下降的影響。
一直以來,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是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08年6月末,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1.6256萬億元。可是,7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存款繼今年1月份以來再次出現負增長——存款減少55億元。對此,證券人士指出,這說明一部分企業存在資金偏緊現象,也不排除部分企業將資金“挪作他用”。有報道稱,同時在7月末新股發行期間,當月上海市企業存款減少,特別是企業活期存款下降明顯,反映了資本市場對銀行負債的影響。
資金從資本市場撤出而大量回流至銀行且只能選擇銀行這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當前我國居民投資渠道還不豐富。實現我國居民儲蓄向其他投資渠道的有序分流,使資金流向更趨多元化、合理化,無疑是未來我國居民資產配置優化的必然趨勢。因此,積極開拓市場,積極開展金融創新和產品創新,不斷豐富居民的投資渠道,成為了擺在眾多銀行業金融機構面前的任務。
面對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較多的現象,銀行在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同時,合理引導這些存款也顯得十分關鍵。銀監會有關人士指出,在當前復雜經濟形勢下,存款增多客觀上會給銀行流動性帶來更多自由度,但也將更多經營壓力推到了銀行面前,如何管好、用好“手中”的錢,是不少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深思的問題。
近日,商業銀行獲準增加信貸額度,宏觀調控出現了局部性、“結構性”微調,新增信貸額度被要求用于對小企業的貸款投放。一方面是持續增加的存款和具有導向性的政策,一方面是對待中小企業放貸的謹慎態度,商業銀行如何用好錢,既能獲得自身發展,又能防范風險,這本身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過,無論采取何種發展戰略,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找準定位、苦練內功都是“必修課”。 www.i3ss.cn
|
|